◎概念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又稱抽象主義,或抽象派。二戰後直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一種繪畫流派。抽象派這個字第一次運用在美國藝術上,是在1946年由藝術評論家羅伯特·寇特茲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現主義"這個詞用以定義一群藝術家所做的大膽揮灑的抽象畫。他們的作品或熱情奔放,或安寧靜謐,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達和激起人的情感。
◎特點
認為藝術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席創作的。
從技巧上說,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強調的無意識,自發性,隨機創作等概念,在後世被傑克遜·波洛克隨意濺滴在地板上的油彩畫作不斷運用。一般認為,波洛克是以馬克思·愛倫思特Max Ernst的作品為學習對象的。
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於它表達了藝術的情感強度,還有自我表徵等特性。這跟表現主義反具象化美學,和歐洲一些強調抽象圖騰的藝術學校:如包浩斯,未來派,或是立體主義等,都有呼應。抽象派的畫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無秩序的,超脫於虛無的特異感覺。
◎地位
它是第一個由美國興起的藝術運動。美國興起此藝術運動跟當時紐約想要取代巴黎成為世界藝術中心是有影響的。 也是二戰之後西方藝術的第一個重要的運動,享有的地位無與倫比。它是戰後漫長風格實驗的開端,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自此之後的一段時期裡,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
◎代表
傑克遜·波洛克作品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最能顯示這一風格在觀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徵。自1947年起,他採用了將大幅畫布平輔在地上,再在它周圍走來走去,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的畫法。繪畫的過程變得像某種祭禮中的舞蹈,他整個身體都在運動。催眠狀態般的專心致志和徹底的身心投入,是一幅畫形成其"獨立生命"的關鍵所在。他的作品一旦完成,那些密布畫面、縱橫扭曲的線條便傳達出一種不受拘束的活力,隨心所欲的運動感,無限時空的波動以及其內在的力量。
從波洛克的代表之作‖薰衣草之物‖中,可以領略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神。乍一看上去,一團如麻的線條互相交織著撲面而來。近看畫作,是顏料直接滴灑在畫布上。畫面沒有任何可辨識的形象,到處充溢著奔放自由的激情。畫面也沒有空間透視,但又不是平面的。波洛克創造了一種曖昧的空間,大部分的筆觸懸浮在這塊表面的後方,懸浮在被有意壓縮了的、被剝奪了透視關係的空間之中。前景與後景相互滲透,在人的視覺當中跳來跳去。
波洛克自己這樣描述他的作畫過程:"我的畫不是從畫架上來的,作畫前,我很少繃釘畫布,我寧願把未繃緊的畫布釘在堅硬的牆壁或地板上。我需要一塊堅硬的平面頂著。在地板上我覺得更舒服些,這樣我覺得更接近我的畫,我更能成為畫的一部分,因為我能繞著它走,先在四邊入手,然後真正地走到畫中間去,這很接近西部印第安人用沙作畫的方法。"
"我又進一步拋棄畫家們常用的工具,象畫架、調色板、畫筆等等。我寧願使用木棒、泥刀、刮刀和稀薄的流質顏料,或者一種和了沙的厚塗料,加上破碎玻璃或其他通常不用的材料。"
"當我作畫時,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後,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麼。我不怕反覆改動或者破壞形象,因為繪畫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讓這種生命出現。只要我與畫面脫離接觸,其結果就會一團糟。反之,就有純粹的和諧,融洽自然,畫也就完美地出來了。"
波洛克對美國印第安人藝術的造型特點印象很深。在他看來,印第安人像真正的畫家那樣,在捕捉恰當意象方面的能力是比較完整的,在繪畫題材的構成方面也有很強的理解力。他們的色彩主要是西方化的,他們的視覺具有一切真正藝術所具有的基本特點。他認為藝術是源於印第安人的"沙畫"藝術,所謂"沙畫"就是將塗彩的沙子漏過指縫灑到地上,組成一種彩色的圖案。
波洛克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造成的畫面一開始引起了美國公眾的普遍憤怒,但在極少數人的眼中,他是繪畫藝術中的反叛英雄。有人說看他的畫對眼晴是一種歷險,其間充滿驚奇的欣喜。但波洛克對公眾的看法多半不予理睬,繼續著魔似地作畫。他不再給作品命題,而只是在完稿時編上一個號碼。他認為作為觀眾觀看現代藝術時,不必尋求什麼,"只要隨便看--要留意繪畫給人的感受,而避免他們尋求的題材問題和先入之見。"當被問道 "在抽象繪畫中刻意尋求意蘊和表現對象會不會打斷對作品全神貫注的欣賞"時,他答道:"我想它應該是一種享受,就像音樂一樣--不久你會喜歡它或者討厭它。但這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我喜歡這花,而不喜歡那花,我想--總得給人一個機會。"
羅伯特·馬瑟韋爾(Robert Motherwell)可算作抽象表現派運動的組織者,他是一位學識豐富、精力充沛的藝術家。他早先學習歷史、評論和哲學,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隨著抽象表現主義開始形成,馬瑟 韋爾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1947到1948年,他是具有影響的雜誌《可能性》的編輯之一,1948年他和三位著名畫家威廉·巴齊奧蒂(William Baziotes)、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和馬克·羅思科(Mark Rothko)一起,創辦一所藝術學校。1951年他出版了一本達達派畫家和詩人的作品集,這本書的出版是"新達達派"誕生的最早信號之一。
馬瑟韋爾同時是一位多產的畫家,其最為著名的作品是名為‖西班牙共和國輓歌‖的系列作品。畫面主要是黑色的大筆觸畫在白的背景之上,形成幾何化的團塊和結構,具有一種紀念碑式的沉穩厚重之感。和波洛克一樣,他的筆觸也是隨意的,所不同的是在作畫過程中,馬瑟韋爾的理性的力量總是可以起作用的,他試圖平衡意識與非意識,在自由表達和保持一定的畫面構圖之間做出協調。這一系列作品的題材來自於歐洲近代史,西班牙內戰爆發時他才二十幾歲。畫面的每一個筆觸似乎都是作者在懷著依戀之情回憶著自己的青年時代。他的作品同時也表明在四五十年代美國風行的"主觀性"繪畫,並非沒有能力處理歷史題材或社會題材,而歐洲人認為抽象表現主義只是一種"即興"藝術也是一種誤解。同樣是戰爭題材,我們將馬瑟韋爾的系列作品與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作一比較,可以看出藝術向前推展的進程。作為立體派代表的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以分割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恐懼,而在馬瑟韋爾的作品中,我們連一度令人吃驚的分割的形象也找不到了,剩下的只有筆觸,色彩也簡化成了黑白二色。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從作品中找到作者的情感和繪畫的主題。某種程度上,這樣"無意識"地以遊動的筆觸來表達,比畢卡索創作是更為直接,直通人的心靈。作者無須藉助描畫形象來傳達情緒,筆觸中已包含了一切的表達。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