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款採用「新型碳纖維材料」製作的嬰兒車突然橫空出世,從gb好孩子的swan天鵝嬰兒車,到最近cybex 推出的主打的melio嬰兒車,都打著「輕便出行」的旗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眼球。這種曾經運用在航空器、汽車等領域的碳纖維材料,乍一聽非常「黑科技」,但它真的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說適用於更為標準嚴格的母嬰用品市場嗎?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又有多少人會去關注?
碳纖維是什麼?它的適用領域在哪裡?
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的新型纖維材料,由片狀石墨微晶等有機纖維沿纖維軸方向堆砌而成。1960年代發明被發明出來,最初是為實現軍用航空器、太空飛行器對減重的需求。後期隨著碳纖維在航空太空飛行器領域應用的逐漸成熟,將這種新型材料推廣至民用領域成為了廣大碳纖維企業發展的目標。
但由於碳纖維高昂的製作成本,為適應民用市場需求,工廠通常會特別研製出兩種類型的碳纖維。一種是專用於航空航天結構的高性能碳纖維,這種材料會經過苛刻的的鑑定程序才能獲得應用。的而另一種,則是用於民用領域的低成本碳纖維。它們雖同為「碳纖維」,但實則製作工藝與穩定性標準並不相同。所以大多數單打著碳纖維「黑科技」的旗號,卻弱化其背後的差異性,只是一種商家慣用的營銷手段而易,這其實並不足為奇。
碳纖維作為母嬰產品所存在的潛在危害
碳纖維的組成是一種只有9微米直徑的極細石墨微晶,而我們人類的毛孔直徑大約是20-25微米,雖然肉眼幾乎看不到,但不得不承認碳纖維非常容易進入皮膚。作為一種為軍用航空器、太空飛行器而研發的材料,其誕生之初就沒有考量到人體在長期接觸時會造成的危害,畢竟除了廠房的工人,沒有人會整天近距離觸摸這些材料。但就目前碳纖維的技術與結構來說,並不適用於我們的日常接觸,尤其對於脆弱的寶寶更是如此。
由於嬰幼兒身體器官與免疫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如果再遇上易過敏的體質,如若長期與碳纖維材料接觸,無論是皮膚還是呼吸系統,都會造成損害。再加上碳纖維的耐磨性差,成型後直接用普通的砂紙就可以磨下碳粉。所以長期接觸碳纖維非常容易導致皮膚過敏,許多製造工人在操作碳纖維時都會帶上防護服與手套,但就算是這樣還是會出現碳纖維過敏的情況,皮膚出現紅點並伴有瘙癢、疼痛的症狀,而且這種材料進入體內也不容易排出,嚴重更可能造成血栓。
此外,我們都知道母嬰產品作為日用品中比較特殊的一類,有一整套更為嚴格的檢測標準。在過去,兒童推車多以鋁合金與塑料為主,作為一種運用多年且技術成熟的用材,與其配套的一系列檢測標準也已經非常成熟,幾乎可以涵蓋有害元素、危險度、衛生等各個方面。但碳纖維作為一種橫空出世的新型材料,我國的質檢技術是否有同步進行跟進?是否會存在檢測盲點?這些都必須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碳纖維材質本身的特性,並不適用於日常
目前,碳纖維最常被運用在汽車與高技術船舶等領域。尤其對汽車的工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輕量化,可讓車身減重10%,從而降低油耗以及排放。其次,碳纖維複合材料具有極佳的能量吸收率,吸收碰撞的能力是鋼的6-7倍,簡單來說就是當汽車車身在發生遇到碰撞時,碳纖維外殼會碎片性斷裂,起到吸收衝擊力保護乘客的作用。
但這樣的保護幾乎是一次性的,一般損壞後無法修補只能更換,所以這樣脆性極大的材料並不適用與我們的日常用品。尤其像嬰兒車這種需要經常搬動或者在收車、展車過程中經常會磕碰的產品。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碳纖維作為一種不可降解的材質,非常難以回收。目前還沒有辦法在熱固性樹脂固化之後做到既經濟又穩定的碳纖維回收。如果大規模使用,對環境也是一種極大的危害。
在如今的消費市場,各種新型材料「黑科技」層出不窮,不少商家也藉由這些聽上去「高大上」的名詞,作為產品的宣傳賣點賺足了關注度。但在追逐前沿技術與新穎材料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冷靜下來思考其背後的實用性與安全隱患等問題,尤其對於母嬰產品來說,更不能拿孩子作為新技術的「實驗品」。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家長應該在挑選產品時,擦亮眼睛,不要被商家的「小噱頭」所輕易蒙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