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有「三寶」:九層山雲霧茶,舊院早櫻桃,還有藏在深山的「飛雞」。
第一次見到會飛的雞,是在半坡村九一組苗寨路邊的竹林裡。
高高的九層山深處,散居著70餘戶苗族同胞,其中人員最集中的,就是汪家地(小地名)。王明秀老人70多歲了,平時和女婿馬正才一家住在汪家地,但只要一有空,她就要往老屋跑。
陽春三月的一天下午,我們到九一組走訪王明秀,正好她又回老屋了。按照村民的指點,我們一路找到貓貓山(小地名)。走近山坡上孤零零聳立著兩座土牆房,黃色的土牆房前,一樹櫻桃花雪白芬芳,兩棵杏樹綠影重重,半殘的杏花間已依稀可見青澀的果實,一條毛色發亮的大黑狗在王明秀身後狺狺而吠,作勢欲撲……交談中我們得知,如今老人生活無憂,但就是閒不住。她在老屋旁邊種了點菜,還餵了一二十隻雞,只要有空就要來招呼她的這些「寶貝」。
臨別時,給我們帶路的村民特意向老人討情,說是家裡來客人,想買一隻土雞回去招待。王明秀答應了,但怕白天不好捉,因為九層山的雞會「飛」。同行的四個年輕小夥摩拳擦掌,不約而同就衝到土牆房背後的竹林裡捉雞去了。一番雞飛狗跳鬧騰過後,小夥子們悻悻走出竹林,想捉的那隻大公雞「飛」了,只好委託主人家晚上幫忙來「捉」。
從此對九一組的「飛雞」很是留意。
每次上九層山九一組,從村頭到村尾是成群結隊的狗在「巡邏」,不時追逐打鬧。一見到陌生人,立馬狂吠不止,並迅速四面合圍,令人心生膽怯。與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路邊竹林裡、樹叢中刨食的雞,只要看見陌生人走近,便高聲驚叫、四面散開,然後縱身一躍飛到樹枝上,「個個身懷絕技」。
九層山的「飛雞」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有身披五彩羽毛、腳踩蓮花步,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有步態輕盈優雅、身輕如燕的鳳雞,有全身毛色雪白的烏骨雞,有毛倒著長、難看卻美味的倒毛烏骨雞,還有黑白相間的蘆花雞……每隻雞個頭都不大,餵一年下來也就兩三斤,最大的約有4斤左右。
村民王香香說,這些雞通常要長一年多才能長大,主要靠吃小石子、蟲、草雜食長大,偶爾餵點包穀。這些雞晚上都睡在樹上,白天根本抓不到。如果想抓它們,要夜深的時候去樹上才能抓到。
九層山的竹林裡、青槓樹林裡,經常可見三五成群的「飛雞」在來回穿梭。村民張建梅養了近百隻公雞母雞,還特意在自家附近搭了幾十個雞窩,裡面常有雞蛋。她說:「我們九層山如今路修好了,水拉通了,娃娃也到學校讀書去了。現在來我們九層山買雞的人很多,他們都不嫌價錢貴。我有時候因為不想賣,故意把價錢喊高點,他們也要。現在我家的雞蛋我都捨不得賣,準備全部孵成小雞,把雞養多點,在家裡面也能掙到錢。」
在村民潘向伍老人的家門口,經常有二三十隻雞在庭院裡跑來跑去,老人坐在樹下,喝著小酒,嘴裡哼著聽不懂的小調。老人透露,自己餵的雞從小吃蟲吃草到處跑,一年多才長得大。每年都有雞販子上門來收雞,從來不賣。包括兒子帶朋友來買,也被拒絕了。「我要留著自己吃,去外面買的沒有我們自己餵的好。我們餵的這個品種跟其它品種不一樣。以前我們這裡以打獵為主,經常抓到野雞,就自己養,時間養長了,就變成了家雞。(這種雞)肉質好吃,燉出來的湯特別好喝,對身體好!」老人話語間很是驕傲。
九層山的「飛雞」究竟源自何處,已不可考,比較多的說法就是土雞、老品種,純正的本地血統。同時,從孵化到餵養,完全是傳統方法,沒有摻雜一絲現代技術手段痕跡。因為種種原因而形成的「飛雞」如今能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應該是它完全滿足了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都市人對心中那已遠去的鄉村田園、農耕生活的眷念嚮往吧?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曾經,偏僻閉塞的九層山成為九一組苗族同胞走進現代文明的一道屏障,卻陰差陽錯保留了獨特豐富的苗族農耕文化,以及很多在現代文明中逐漸消亡的物種。當改革開放與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九層大山,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指導下,九一組的苗族同胞一定能在傳承與發展中開闢新路,擁抱文明幸福新生活!(六盤水日報)
【來源:六盤水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