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來江城已經十年,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特意囑咐老公去附近的菜市場買半隻老母雞。在辭舊迎新之際,怎麼少得了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雞湯?說來搞笑,第一年在江城,宿舍的夏妹子告訴我冬至要買雞藥熬湯的時候,我是懵圈的。作為皖北人,大冬天熬雞湯,直接熬就是,怎麼南方人這麼奇怪,給雞買藥吃,還是吃雞吃的藥?
當我懷著疑問去諮詢夏妹子,她仰面大笑毫無淑女形象。原來江城人把冬天煲老母雞用的藥膳稱作「雞藥」。雞藥,真正的意思是煲雞湯所用的中藥,而非外來人所理解的「給雞吃的藥」。每年冬至前後,江城的大小醫院就開始售賣「雞藥」。明代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許多雞和藥配合在一起的功效雞適應病症。
古代本草文獻記載,雞肉性溫味甘,歸脾胃經,能溫中補脾,養血益氣,益精補腎。用雞做食材,再選擇合適的藥物,能夠收到很好的補養身體的效果。不過,家裡有兩個小兒,吃不慣「雞藥」的味兒,我就只能絞盡腦汁看看怎樣炮製雞湯好吃,又有營養,做法還得簡單。
老公從菜市場買的這半隻老母雞,賣家已經剔去了雞脖子上面的淋巴。回家處理有兩種辦法:一是雞肉切成小塊,用冷水泡出血水再熬湯;再者就是冷水下鍋,加料酒、大蔥焯水。我是採用第二種辦法,加料焯水,撇去浮沫。
我曾仔細回憶小時候母親煲的老母雞湯,她老人家捨不得去雞皮、雞油,用一個偌大鍋,整隻雞囫圇地放進去,再丟進去幾塊生薑,大火滾開,撇浮沫,然後小火慢煮,幾個小時後,雞湯便熬好了,味道極鮮美,美中不足的是湯裡漂浮著厚厚一層油膩的雞油。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喝一碗黃澄澄的雞湯是多幸福的事呀,只是擱現在,一碗黃澄澄的雞湯能膩歪死你。
所以,焯水之前,我把一些黃澄澄的雞油給割了下來。熱鍋放雞油,炒香。可別說,雞油、鴨油都有一種獨特的香味。把剛才焯水瀝乾水的雞肉放油鍋裡炒一炒,然後加適量熱水放電飯煲裡,按「煲湯」鍵。這時候,你願意放點「雞藥」也行,放點姜塊、蔥塊、紅棗、枸杞也行,我甚至還削了一根鐵根山藥,切成小塊放進去。而夏妹子,她最喜歡的是放幾顆幹桂圓,這樣煮出的雞湯有股子甜味。
雖然煲雞湯,大家都知道用老母雞,可是也的確有不講究拿老公雞來煲的。公雞母雞煲湯還是有些區別的。母雞的脂肪熔點較低,易於消化,營養價值也高;而公雞肉屬陽,溫補作用強,適合壯年陽虛氣弱患者食用,也適合病後體內虛寒,婦女產後乳少,甚至還有止血治崩的功效(汗,沒想到老公雞的肉用途這麼廣)。
雞湯雖好,也不是人人適合喝。至於哪些人不能喝雞湯呢?高血脂、高血壓患者、胃酸過多者、膽道疾病者,還有腎功能不全的,也不能喝雞湯。比如急性腎炎、慢性腎功功能不全及尿毒症患者也不宜過量食用。
「逢九一隻雞,來年好身體」,在這辭舊迎新之際,讓我們吃雞肉、喝雞湯,速速補起來。不是說嗎,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尤其是疫情當前,我們都要注意身體的調養與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