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下滑的情況下,瓷磚行業的產能還在不斷變化。從建築裝飾材料走到大家居,陶瓷材料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目前材料性能方面的需求還沒有被滿足,有一些性能問題還需要攻克。」景德鎮陶瓷大學佛山校友會會長、歸然書院院長鮑傑軍說道。
11月9日,在由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佛山校友會、佛山潭州陶瓷展,共同舉辦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精準對接(陶大專場)」活動上,圍繞色釉料相關製備技術、陶瓷透水磚生產成本、節約能源以及石墨烯發熱技術等問題,專家團隊們進行了解答。
鮑傑軍認為,這裡面還有很多機會,更大的機會就體現在新型陶瓷材料和應用場景上。此外,他還表示,把產學研結合起來,實現數據的轉化,現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色釉料、透水磚、石墨烯…陶瓷行業有哪些新成果?
活動當天,景德鎮陶瓷大學佛山校友會會長、歸然書院院長鮑傑軍、景德鎮陶瓷大學佛山校友會顧問徐平、苗立鋒等4名陶大教師,以及新明珠等企業代表出席活動,來到景德鎮陶瓷大學佛山校友會,共同探討了陶瓷產業的相關科研成果。
技術成果一
色釉料相關製備技術比傳統方法降低400-500度
從色釉料相關製備技術的角度來說,在鈷藍色料製備方面,景德鎮陶瓷大學副研究員、碩士導師盧希龍帶來了兩種色釉料製備方法。
一是水熱法。這種方法具有尺寸可控、時間短,溫度較傳統方法有非常大的降溫空間的特點。該項技術最重要的工藝流程就在於添加行動控制器。據盧希龍介紹,行動控制器的主要作用在於控制材料的形狀和大小,以及起到降低合成溫度的作用。其中,在形狀上,可以控制顆粒為圓形,增加噴頭在列印時的流動性;在合成溫度上,則可以從245度降低到230度。
二則是溶膠-凝膠法前驅體法。據了解,這一方法最基礎、最關鍵的技術點在於絡合劑的合成(絡合劑對金屬離子具有非常大的選擇性),另外還涉及濃度的調控以及設備焙燒溫度的確定。從樣品的外觀呈色與色度分析結果來看,合成溫度選擇在900度就能合成有比較好的色度值的粒子,色度值為-47.86,溫度比傳統方式下降四五百度。
此外,他還研究發現,以紅土為原料製備矽鐵紅色料,紅度值可以高達22.14,按添加量20%計算,鐵紅的原料成本可以節約68.5%。
技術成果二
陶瓷透水磚生產成本僅需60-70元/平方米
在透水磚的生產方面,景德鎮陶瓷大學、國家日用及建築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苗立鋒研究發現,以廢陶瓷等工業廢渣為原料,經二次布料成型,高溫燒制而成的陶瓷透水磚,具有高保水性、抗壓、耐磨、防滑、抗風化等的特點。與其他各類透水磚性能相比較,該款陶瓷透水磚的抗折強度與透水性均有突出優勢,其中抗折強度可以達到6.0-12.0MPa,透水性在2-3×10﹣(cm/s)。
此外,苗立峰還在投資與效益上做了進一步的計算,「以年產45萬平米的陶瓷透水磚生產規模來計算,項目估算總投資約4000萬元,其中,廠房建設及設備投資約3400萬元,流動資金600萬元。成本約60-70元/平方米,若按每平米售價120元計算,年產值約5400萬元,可實現毛利2250萬-2700萬元。」
目前,該技術成果已在江西、山東、廣東和廣西四家企業投入使用,年產陶瓷透水磚約300萬平方米,年消耗陶瓷廢渣30萬噸。此外,該技術已獲得國家授權專利6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1項。
技術成果三
採用輕型爐襯(窯具)材料可節約能源35%左右
就節能減排的途徑,博士、副教授、景德鎮陶瓷大學教師宮小龍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在建築衛生陶瓷產業,可以主要針對窯爐改造來進行節能。一是採用夾點技術,以此來得出具體的節能改造方案;二則是對窯爐進行改造,強化爐內傳熱為核心,優化工業爐整體設計。其中,宮小龍指出,強化爐內傳熱技術永遠是產業爐窯節能前瞻性的主題。
在夾點技術上,宮小龍認為,夾點技術既可用於新廠設計,又可用於已有系統的節能改造。在新設計中應用夾點技術可降低操作成本30%-50%,節省投資10%—20%;在老廠技術改造中,則可以降低操作成本20%-30%,投資費用1-2年即可得到回收。
而在強化爐內傳熱技術方面,宮小龍也提出了多種方法,如富氧燃燒技術、脈衝燃燒技術、蓄熱式燃燒技術及強化傳熱技術,使用納米塗層等。另外,他還提出,選用耐高溫、容重小、導熱係數低的耐火纖維代替耐火磚做爐襯,可減少爐體的蓄熱和散熱損失,提高熱效率,節約能源35%左右。目前,國外輕質爐襯已普遍應用,但國內僅在低溫熱處理爐上獲得應用,在工業加熱爐上的全纖維爐襯加熱爐不足5%。
技術成果四
石墨烯結合陶瓷,導熱性能理論上可達到5300瓦/米·度
在陶瓷的導熱方式上,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胡學兵提出,可以將石墨烯與陶瓷相結合,進而提高導熱性能。據他研究,石墨烯結合陶瓷,在理論上可以達到5300瓦/米·度。胡學兵還補充道,石墨烯還具有使命壽命長、應用範圍廣、成本低、結構可控、熱穩定性優等技術優勢。並且,目前石墨烯的合成技術已相對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胡學兵最後還提出了一些功能化石墨烯系列產品,包括超親水/超疏水塗料、導電可調塗層(薄膜)以及導熱可控塗層(薄膜)等。其中,在超親水/超疏水塗料的應用上,有企業感興趣說,或可與陶瓷相結合,做出功能類陶瓷產品。
目前,胡學兵的研究成果已獲得5項代表性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如何降成本、提產量?
當天,除了專家團隊展示科技成果外,也有不少陶企代表提出了疑問,主要涉及成本與產量、原材料利用率的問題。
在成本與產量方面,一企業代表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說,「感覺目前透水磚的價格偏高,成本方面是否能降低10-20元」;其次,窯爐產量與需求(指透水磚)不匹配也是一個問題,一條窯爐的產量有極限,怎樣才能把產量提上去?
在原材料利用率方面,另一企業則根據企業情況提出了這樣的困惑,他提到,目前企業在一些新廠已應用除鐵設備,把含鐵量高的原材料除掉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面臨著生存問題;但如果不除,可以通過什麼方式把這些原材料利用好?」
對此,專家團隊表示,在成本方面,因為現在技術還在不斷革新,隨著技術的提高,成本還會逐步降低。目前成本可以做到70-80元,售價在100-150元的範圍。而在產量方面,苗立鋒進一步解答道,40萬平方米的產能(指透水磚)需要窯爐做到250米,但實際上一條窯爐大概只有1500平方米的產量,原因就在於它的燒成時間長。目前科研團隊還在攻關,以縮短產品製作周期。在原材料方面,盧希龍則表示,原材料先進行除鐵,除出來後的鐵料因為還有一些雜質,可以再通過價值轉化的方法,性能的方法來做成鐵紅色原料,這在後期非常成功。
實際上,在此次「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精準對接」活動中,專家團隊就走進了企業,以加強產學研的融合。
在9日下午及10日早上,專家團隊一行分別去到了廣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中鵬熱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企業裡與企業代表就技術成果課題展開了詳細的溝通與交流。其中,有企業表示,「希望以後在創新以及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能夠和高校進一步溝通交流,這樣能發揮雙方的優勢並取得一定成績,從而為這個行業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