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曾有一篇題為
《悲壯的兩小時》
的課文,文中講述的是世界上宇宙飛行員第一次犧牲的故事,這個太空人叫科馬洛夫,來自前蘇聯。
那篇文大致講述的是,「聯盟1號」宇宙飛船在失事的前兩個小時中,科馬洛夫與媽媽妻子道別,還鼓勵女兒以後做飛行員,文中曾有這樣一句話讓讀者熱淚盈眶。
「為宇航事業獻身是神聖的,我無怨無悔」
宣揚這樣無私奉獻的英雄主義的確會讓很多讀者熱血沸騰,然而事實上飛船大部分時間不在地面接收範圍內,所以最後兩小時的道別是不存在,後來也證實這篇文章就是杜撰的,裡面很多內容與事實不符。
其實,那次宇宙飛船失事,是一場意料中的意外,一切的悲劇來源於上位者的急功近利。
前蘇聯在科技上的地位在當時一騎絕塵,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1號」,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成功去了太空,也是世界第一個人類。
全世界都在感嘆「蘇聯人的奇蹟」,但同時,前蘇聯也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就是美國,當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美國在4個月後也發射了一顆,當前蘇聯的太空人登上太空後,美國緊隨其後,23天後,美國人謝潑德乘坐「自由7號」也去了太空。
兩國之間科技競爭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1963年「東方號」宇宙飛船的全部飛行順利結束,隨後領導人對他們正在研製的「聯盟號」飛船給予厚望,但總設計師科羅廖夫直接言明在1966年完成不了。
領導人聽到這話,依舊要求他們繼續研究載人宇宙飛行,這時科羅廖夫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東方」號飛船進行升級改造多艙位的「上升」號飛船,這項計劃完成十分順利。
1964年,發射了有3位太空人的飛船,1965年,太空人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飛船,在太空行走,這又比美國早幾個月。
就在「上升」號飛船為展開新飛行在做準備工作的時候,科羅廖夫去世了,接替他的總設計師米坤改變了原來的計劃,他對領導人說,搞舊的東西沒有前途,會落後於美國。
一聽這話,領導人就同意他改變研究方向,支持他做無人駕駛飛船的實驗。
1966年,無人駕駛飛船「聯盟」號前期工作已經準備好了,但第一艘發射在降落時出現問題,後來的第二艘跟第三艘無人駕駛飛船都出現過不同問題,可以說,「聯盟」號飛船一次都沒有成功過。
1967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的50周年,領導人想讓宇宙飛船成功飛行一次來向周年獻禮,所以他們又轉向載人飛船的準備,「聯盟」號無人飛船屢試屢敗,那麼載人飛船怎麼會成功。
當時相關的高級技術人員對此提出了質疑:
「同志們,請想想我們在幹什麼?難道我們無人駕駛飛船失敗後,我們能用這種不過關的飛船送人上天嗎?」
,就是加加林也跟上面提議推遲這次載人飛船的發射。
然而他們的聲音還是被忽視了,發射依舊在準備中,1967年,他們安排「聯盟1」號跟2號在太空進行對接實驗,科馬洛夫乘坐「聯盟1」號,但在飛船進入軌道後,他發現一個太陽能電池板打不開,這樣動力不夠就不能與2號飛船進行對接。
指揮中心人員決定讓1號飛船停止飛行,但沒有落成功,因為當時航向標失靈,發動機的制動開關未能啟動,所以這時候,飛船想降落就需要科馬洛夫自己手動操縱。
指揮中心給1號飛船降落計劃好時間地點,科馬洛夫在到達預定高度的時候準備降落,誰知道飛船降落傘系統失靈,備用降落傘也打不開,所以「聯盟1」號在回艙時高速撞擊地球表面,地面燃起了熊熊烈火,救援隊趕到的時候,只說目標找到,太空人要搶救,便切斷了聯繫。
所以當時具體情況如何,外人跟媒體無從得知,相關人員對此也絕口不提,對外只說是降落系統出現問題才導致的意外。
一個生命葬送在領導人的一意孤行中,他想做英雄,但想做活著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