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年輕時發表過3首詩,多年後在書中親自爆料:我是抄襲的
紫禁城是一方小天地,溥儀在宮中的生活很單調,所以他總得找點樂趣。他曾在自傳中寫道:「我的童年有許多古怪的癖好,比如說玩駱駝、餵螞蟻......更大的樂趣就是惡作劇」。
一個人在一個狹小的地方待久了,自然會感覺到孤獨和苦悶,少年時期的溥儀同樣有著這種煩惱,不過他卻有一個排憂解悶的方法,那就是吟詩作對,這個時期的溥儀風華正茂,與那個時期的許多學者一樣,有一個詩人的夢。
他醉心於文學創作,沒人知道他是真的熱愛,還是因為已經成了排憂解悶的習慣,按理來說一個喜歡文學的「曾經的」皇帝,應該令人感到驚喜,可他的創作熱情卻沒有受到任何一人的支持,包括他的兩位老師,對他所寫的文學作品漠不關心,在他們心中,這位「皇帝」肯定是一時興起。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溥儀在詩作方面沒有得到合適的指導,所寫詩文一直沒有長進,他的詩人夢也一直沒有實現。
在他15歲的時候,溥儀讀了祖先康熙和乾隆的詩集,因此大受啟發,認為老祖宗能做到的事情,讓也能做到,於是乎便一門心思的投入到了詩作創作上,在此期間應該寫出了不少詩,對此溥儀其實並不滿足,他決定將自己的詩發表出去,於是開始向外界投稿,一個皇帝投稿自己作品,這件事怎麼聽起來都有些彆扭,不過溥儀早已退位,只是名義上頂著「皇帝」的頭銜,住在紫禁城而已,除此之外,他必須按照當時的社會秩序來辦。
令人意外的是,有一篇名為《三希堂偶銘》的作品竟然被一家雜誌給選中了:屋不在大,有書則名;國不在霸,有人則能。此是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閃耀,日光入紗明。寫讀有欣意,往來俱忠貞。可以看鏡子、閱三希,無心荒之亂耳,無倦怠之壞形。直隸長辛店,西蜀成都亭。餘笑日:何太平之有?
是不是感覺很眼熟?不過雖然是照葫蘆畫瓢,模仿劉禹錫的《陋室銘》,但好歹也是發表了,這給溥儀帶來了很大的動力,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投稿詩作。
驚喜不斷,1922年,溥儀向《遊戲日報》投稿的三首詩皆被採用,而且這家報社的編輯還在想方設法的找寫這三首詩的人,因為溥儀用的是他的筆名鄧炯麟。
更讓溥儀驕傲的是,他的英文老師莊士敦還將他這三首詩翻譯成了英文,並且收錄在了《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此書在倫敦發表的時候還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多年後的溥儀真正成了一位平民百姓,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爆料,那發表與《遊戲日報》的三首古詩,皆是贗品,都是他抄襲明代一位詩人的作品,至於是哪位詩人,卻沒有提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溥儀的《鸚鵡》、《浮月》和《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