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註冊制下借殼上市進入冰河期,投行人士感嘆別談借殼!
殼徹底不值錢了。
隨著註冊制改革持續推進、退市新規正式施行、面值退市邁向常態化,此前備受關注的借殼上市已經進入冰河期,借殼上市數量持續下滑,而最終完成借殼上市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
一位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投行人士表示,借殼上市已經是併購重組裡的非主流事件,A股殼資源價值將繼續走低,A股殼生態正在加速重構。
一位投行專業人士在微博上公開發表了《由冷及凍-隨便寫寫2020年A股併購重組市場》的評論帖子,明確表示,「併購重組在會項目到了個位數,與同期的IPO和再融資相比,併購重組市場顯著邊緣化。七年後,市場回到了從前模樣」,並特別感嘆,「別談借殼了,絕對的非主流事件。」
借殼上市數量不斷下滑
證監會數據統計顯示,2020全年共有396隻新股相繼登陸滬深市場,募資金額接近4700億元,上市企業數量和募資總額均為近10年來新高。
但併購重組市場卻不溫不火,和以往動輒股價翻倍的走勢相比,2020年的併購重組交易並沒有引發市場較大關注,股價普遍表現平淡。
值得一提的是,併購重組裡借殼上市數量急劇下滑。Wind統計數據顯示,僅6家企業在2020年完成借殼上市,分別是:天下秀、萬邦德、羅欣藥業、天山鋁業、浙農股份和ST宏盛。
比起借殼上市的高峰期2015年的34家企業已然大幅下滑,相比2019年的9家也下滑比例超過33%。
在這6家借殼上市的企業中交易金額過百億的僅天山鋁業一例,以往數百億的借殼上市已不復存在。
2020年7月,天山鋁業借殼新界泵業的方案正式完成。根據方案,新界泵業通過重大資產置換、發行股份購買資產、股份轉讓三項交易,裝入天山鋁業100%股權。在此次交易中,天山鋁業估值為170.28億元。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主營業務變為原鋁、預焙陽極、高純鋁、氧化鋁以及鋁深加工產品與材料的生產和銷售。
對此,投行人士表示,在試點註冊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大批龍頭公司都會選擇直接上市,借殼的資產或多少是IPO有點障礙的企業,巨頭不選擇借殼,借殼市場自然冷清。
小盤股殼資源價格降低
曾幾何時,核准制下A股上市平臺被看作一種稀缺資源,以致一些上市公司淪為「績差股」後仍受資金追捧。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作為註冊制的配套,市場化的退市制度對A 股市場長期存在的「殼股」現象將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過去買了股票被套了就一直拿著等解套
這種操作將不可行了,因為差股票很可能像香港市場上的「仙股」一樣無人問津,最後只能退市。
李迅雷認為過去一些業績很差、市值很小的上市公司經常被關注,也有不少最後通過借殼上市實現華麗轉身。因此,A股的小市值股票成交活躍度和市值佔比都一直偏高。以市值中位數以下的股票的市值佔比為例,A 股明顯高於美股等成熟的資本市場,未來業績差的小公司將進一步受冷落。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也了解到,截至1月11日,A股市場股價不到1元的仙股共有12隻,其中股價最低的*ST海創B股價收報0.102元。
深圳資深投行人士也表示,註冊制改革的推進,會大幅降低殼資源價值。未來純殼估值將逐步向港股的殼價估值靠攏。港股主板殼目前估值為4億至5億港元,創業板為1億至2億元。
儘管價值不斷降低,但殼資源不會全然消失,多位投行人士都表示,有一些資產不適於IPO的嚴格要求,可能還是要依靠殼平臺路徑。
限制績差公司重組與借殼上市大勢所趨
深圳證監局原局長張雲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公開表示,資本市場是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的場所,但是以往退市制度過於寬鬆,留給一些人較大運作空間,「空殼」被追捧,「保殼」、「賣殼」、「借殼」亂象層出不窮。
因此,應該嚴格限制績差公司重組與借殼上市,同時實施堅決的退市制度。
2020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發布了覆蓋全市場的新退市制度,並且自發布之日起生效實施。本次新退市制度改革完全借鑑了科創板與創業板新退市制度規則,在主板和中小板全面實施,也就是說,新退市制度早於註冊制實行了全市場覆蓋。
隨著註冊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資本市場併購重組或將迎來優化,規範性也隨之提升,業內人士指出,在上市公司不斷擴容的背景下,將會有更多基於收購標的產業價值的買殼,不是併購重組,而是產業整合,「殼價格降低對於產業整合來說算是利好,因為圍繞上市公司收購整合的成本及阻力降低,有利於產業整合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