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世衛組織稱暫時無法回到過去常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2020-11-25 前瞻網

世衛組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回到過去常態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3日表示,新冠病毒仍是頭號公敵,全球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回到過去常態。但無論一個國家處於流行曲線的什麼位置,採取果斷行動永遠都不會太晚,應對疫情沒有捷徑。

世衛組織總幹事:全球各國處於4種不同的疫情狀態

當地時間7月13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全球各國目前正處於4種不同的狀態。第一種是機敏和警覺的國家,避免了疫情大規模暴發。第二種是通過強有力的領導和堅持公共衛生關鍵措施,控制住了重大疫情的國家。第三種是雖然戰勝了疫情的第一個高峰,但放鬆限制措施後又出現新的疫情高峰和病例加速增長。第四種是正處於疫情密集暴發的國家。

FDA授予2種新冠疫苗「快速審批」資格

據外媒報導,輝瑞和生物科技公司近日宣布,他們已經收到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對4種新冠肺炎候選疫苗中的2種的「快速審批」認定。輝瑞和BioNTech合作開發新冠肺炎疫苗,被稱為「光速計劃」,預計本月晚些時候開始2b/3階段的試驗。這些公司目前預計到2020年底生產1億劑疫苗,到2021年底可能生產超過12億劑。

最新研究:康復者血漿中和能力差異大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亞當·惠特利與合作者及同事在《自然-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澳大利亞41名新冠肺炎成年康復患者的血漿含有大量針對新冠病毒「刺突」的抗體、記憶B細胞(能產生抗體的一類白細胞)和循環濾泡輔助性T細胞(cTFH細胞,能調節B細胞免疫的一類白細胞),但這些抗體和免疫細胞中和並阻斷病毒結合的能力卻參差不齊。

科學家證實羊駝抗體可以中和新冠病毒

來自牛津大學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研究所、鑽石光源公司和英格蘭公共衛生組織的研究人員再次證明,羊駝體內的納米體抗體可以與新冠病毒的S蛋白緊密結合,阻止其進入人體細胞,進而阻止感染。此外,他們還發現,納米體會以一種新的、不同的方式與已經發現的其他抗體結合在一起。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

據英國《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取得了一項最新成果:表徵了新冠病毒及其近緣蝙蝠病毒RaTG13的刺突糖蛋白結構——刺突糖蛋白可以讓病毒與細胞結合併進入細胞。該結構為進一步了解新冠病毒刺突的演化過程提供了信息,對疫苗設計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新冠病毒長期「罪狀」又多一條:導致家庭暴力

新冠疫情的肆虐已經導致全球經濟發展出現了衰退,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項研究顯示,經濟大蕭條期間,加州因家庭暴力送急診的人數比往年增加了2倍多,這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的長期負面影響又多了一些內容。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份的《預防醫學》雜誌上。

鍾南山:疫情對人心理的影響大過身體

近日鍾南山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抗疫主題電影《中國醫生》的拍攝製作進行座談交流。鍾南山表示,他最近與一些國外醫療界的朋友交流時,經常能感受到他們心中的壓力。他特別提到,「國際疫情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這對人心理的影響要大過對身體的影響。我們現在需要一個提升士氣的辦法,或者說心理疏導的辦法。」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 「天問一號」已運抵發射場

近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備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今年中國將使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

美國將研究西南極冰蓋坍塌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12.5萬年前南極西部冰蓋發生了崩塌。本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將資助一項耗資300多萬美元、為期5年的項目,該項目將從微小氣泡中的氣體尋找崩塌的證據,這些氣泡包裹於2.5公裡長的冰管中。巖心鑽探可能在2023年開始,目標是距離南極點400公裡、位於南極大陸西部和東部冰蓋之間的廣闊冰層——赫拉克勒斯冰穹。

湖北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技術研發項目需求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的指示精神,提升全社會科技創新的參與度,湖北省科技廳建立了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建議徵集平臺,面向社會,常年受理。

科技部、財政部通報2019年度科技成果轉化報告

科技部、財政部辦公廳公告: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關於印發實施若干規定的通知》(國發〔2016〕16號)的要求,落實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權,現就開展2019年度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報送工作有關事項通知。

7800位國防科技專家籤署科研誠信倡議書

根據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自2019年10月軍委科技委在國防科技戰線發起《帶頭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研誠信及作風建設行動倡議》自願籤署活動以來,籤署工作得到廣大專家院士積極響應,全軍兩院院士、科研機構負責人、科技領軍人才、學科拔尖人才和技術三級以上專家,以及各國防科技專家組織專家共7800餘人籤署了倡議。

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評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

近日,廣東省林業局公布2020年廣東全省30個自然教育基地名單,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入選。今年5月,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廣東省林業局文件精神積極組織申報。隨後,省林業政務服務中心負責同志對鼎湖山保護區科普設施設備等建設和規劃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經專家評審,鼎湖山保護區從申報的100多個基地中脫穎而出。

胖是天生的?研究稱對高脂食物的喜愛源於基因變異

由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對高脂肪食物的喜愛遠比食物本身的脂肪含量複雜——這也可能與消費者對脂肪的感知有關的天生基因特徵有關。與異卵雙胞胎相比,同卵雙胞胎在喜歡高脂肪和低脂肪的薯片的模式上更相似。該團隊在《化學感官》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微塑料可進入農作物食用部分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廢水水培試驗和模擬廢水灌溉的沙土培養試驗,發現尺寸在亞微米級甚至是微米級的塑料顆粒都可以穿透小麥和生菜根系進入植物體,並能在蒸騰拉力的作用下,通過導管系統隨水流和營養流進入作物地上部可食用部位。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上。

研究人員嘗試從海水中提取鋰

電動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鋰的需求不斷增長。近日,一項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可謂向鋰資源的無限供應邁出了重要一步:研究人員正嘗試直接從海水中提鋰。科學家嘗試把鋰電池電極塗覆一層薄薄的二氧化鈦,放到海水中,利用電極上的負電壓提鋰。這項研究刊載在《焦耳》雜誌上。

現在減排溫室氣體 全球溫度也要在幾十年後才會下降

如果我們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我們也不會注意到氣候有多大變化。地球的自然系統需要時間來吸收大氣中的碳,我們可能需要等上幾十年氣溫才會下降。這一發人深省的消息來自《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研究由挪威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ICERO的科學家們完成。

酸性電解水析氫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酸性電解水析氫(HER)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二維硫化鉬(MoS2)的三原子層結構特性,將Co和Se分別限域在其內層和表層晶格中,實現了Co/Se「裡應外合」協同調控MoS2的催化性能,顯著提升了其在催化酸性HER中的活性和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鐵代謝調控產熱脂肪細胞功能及分化研究取得進展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黎煒團隊和浙江大學教授王福俤及閔軍霞團隊合作,首次證實Tfr1不僅參與白色脂肪米色樣變過程,而且是棕色脂肪分化和產熱的重要控制因素。該研究首次證實冷刺激誘導HIF1α活化,通過轉錄調控Tfr1表達控制鐵吸收從而促進白色脂肪米色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先進科學》。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研究發表在了《古脊椎動物雜誌》、《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和《古脊椎動物學報》上。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小巧漏臥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迄今最古老的、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的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這一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牛津大學出版的著名動物學期刊《林奈動物學報》上發表。

燕山大學獲批河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燕山大學透露,依託該校建設的河北省先進位造用高品質鋼鐵材料開發與智能製造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近日被河北省科技廳認定為河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該中心主要圍繞先進位造用高品質鋼鐵材料製備、高性能鋼鐵材料的基因組設計、鋼鐵製造流程工程模擬仿真、鋼鐵製造過程大數據分析與智能製造和高品質鋼鐵材料的綠色製造等五個方向開展研究工作。

南開大學今年推出「3-10-3」大類招生培養方案

南開大學2020年高考招生政策日前出爐,今年該校著眼未來型人才培養,持續深化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改革,推出「3-10-3」大類招培方案,將全校87個普通類型本科專業整合為16個大類(專業),包括3個高水平重點試驗班、10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類)和3個高水平醫學類專業。

中國農業大學新增3個招生專業 強基計劃招生30人

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白霏介紹,中國農業大學今年對招生專業大類進行了優化調整,如把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工業設計4個專業合併為機械類招生。另外,該校強基計劃計劃招生30人,招生專業為生物科學。除強基計劃外,學校新增農業智能裝備工程、人工智慧、土地整治工程3個新農科、新工科招生專業。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世衛組織總幹事: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無法回到過去的常態
    來源:央視網當地時間7月13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譚德塞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無法回到過去的常態,但可以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做到以下三件事:首先應降低死亡率和遏制病毒傳播,其次是在社區層面採取保護彼此的個人防護措施,最後需要強有力的政府,領導和協調全面應對措施。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最新披露,這個神秘試驗場首次亮相!
    11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赴河北懷來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並參觀相關試驗設施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這一步的具體時間,早在幾年前就已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研團隊研究鎖定,並實現在預定窗口如期順利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在烏託邦平原南部區域實施軟著陸。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奧媒:中國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
    【歐洲時報奧地利版羅德維、李靜編譯報導】據《奧地利國家電視臺》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首次進入紅色星球》的文章稱,繼歐洲、美國、印度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後,中國現在也開始進軍火星。隨著「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中國正式開啟了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成功抵達火星軌道。
  • 經濟學人全球早報:麥當勞虛假宣傳,世衛組織發聲疫苗,火星發現液態...
    世衛組織就中國疫苗案發聲:正等待進一步調查結果世界衛生組織今日就疫苗事件發表聲明,稱完全支持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國家藥監局世衛組織正在等待進一步的調查結果,並隨時準備向中國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提供支持。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9大看點
    飛向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9大看點】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這個遍布著沙丘礫石的紅色星球,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天問一號,這個來自中國的火星使者,將帶來哪些發現,我們拭目以待。
  • 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在文昌舉辦
    7月23日,國家航天局在文昌舉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介紹任務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發布詞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同事們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近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西安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本報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始巡視探測。環繞器進入中繼軌道,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兼顧科學探測。六是火星車完成探測任務後,環繞器進入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兼顧火星車擴展任務中繼通信。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本報記者 劉 揚 樊 巍 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編者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按照計劃,中國將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
  • 出師未捷身先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以失敗告終!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注意字樣,自主二字。然而許多媒體在報導的時候都把這二字都忽略了,也就成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2007年6月中國與俄羅斯正式籤署合作協議,原計劃2009年10月雙方探測器正式發射。這意味著,研製時間只有兩年多。
  • 出發吧,向著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北京時間 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踏上了「探火」徵程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宇晨):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這份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觀賞指南」請收好
    這份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觀賞指南」請收好新華社記者胡喆、張建松、周旋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火星探測「繞、著、巡」,最遠距離達4億公裡如何實現超遠距離深空通信?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將經歷怎樣的歷程到達火星?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記者為您梳理了一份此次火星探測的「觀賞指南」。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天問·探路火星|回顧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前世今生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 通訊員 龐丹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