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吸引力的起源也許比你想像得還要古老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2020-11-27 cnBeta

北京時間11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很難觀察到單細胞生物的性交過程。愛荷華大學早期真核生物性行為專家約翰•羅格斯頓(John Logsdon)指出:「假設你是個正在觀察地球的火星人,想知道人類是否會發生性行為。但如果你無法透過窗戶、看見屋裡的情況,你就幾乎不可能看見正在啪啪啪的人類。」

許多單細胞生物都既能進行無性生殖(即克隆自身)、又能進行有性生殖(即自身DNA與另一個體結合、產生新的後代),而它們都更傾向於採用克隆方式。

居然有生物願意進行性交,想想真的很奇怪。性交行為不僅會導致生物易受攻擊,還需要雄性耗費大量能量進行求偶、才能完成將自身DNA與其它生物相結合的一系列複雜過程。

而克隆就簡單得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許多科學家一度認為,所有真核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黏菌、以及除細菌和古細菌之外的一切生物)的共同祖先都是採取這種繁殖策略的。但羅格斯頓表示:「我們對這方面並不是特別了解。」生物學家對不同真核生物展開研究、分析性的起源之後,被自己的發現所震驚。如今他們認為,即使是古真核生物也存在性行為。性行為的基本要素——吸引力與遺傳物質的交換——也許出現得遠比性別要早,也遠遠早於「男人+女人=寶寶」這個大家都熟悉的關係式。

「雄性和雌性的概念一直到很晚才演化出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家莎拉•奧託(Sarah Otto)表示。如果性行為和性吸引出現的時間遠比性別要早,那麼性吸引力就一定不僅僅與性別分化和性別有關。

羅格斯頓在21世紀初剛開始思考古真核生物性行為的問題時,他是這麼想的:既然許多單細胞真核生物都可以在不交配的情況下繁殖後代,那麼不妨通過基因來判斷哪些生物會進行有性生殖。他猜測,有些生物會擁有決定性別的基因,有些則沒有。

但羅格斯頓的發現超出了他的預料之外:他考察的所有真核生物都擁有性別相關的基因,只不過並非全都會使用這些基因而已。這就意味著,「最後的真核生物共同祖先」(即從人類到黏菌等一切真核生物的先祖,簡稱LECA)一定是有性行為的。

「這些生物並未留下化石記錄,」杜克大學微生物學家約瑟夫•海特曼(Joseph Heitman)指出,「我們所知的信息都是通過對現存生物DNA進行溯源獲得的。」如果你硬要科學家回答微生物是如何發生性行為的,他們可能會給出如下答案:

大約20億年前,一隻孤獨的LECA生物正從一片擁擠的海洋中遊過。「想像一下你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身邊擠滿了各式各樣的生物,唯獨看不見一位潛在的交配對象。」此時,突然有另一隻LECA生物遊過,注意到了前面那隻LECA。接下來,它們就會開始「求偶」。

「就算對它們來說,性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它們會投入大量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吸引人」,奧託解釋道,「它們用不著化妝,但會用到香水。」

LECA生物看不見也聽不著,但可以聞到氣味。它們用的「香水」便是費洛蒙,即許多生物都會使用的信息素。這些物質效力極強。研究酵母的專家鄧肯•格雷戈(Duncan Greig)指出,蛾子可以從數公裡之外感應到同類發出的費洛蒙。LECA生物也會用費洛蒙引誘彼此。

「這就像朝對方招手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求偶行為。」格雷戈解釋道。

費洛蒙可以讓這些LECA生物意識到,它們屬於同一個物種。在一片充斥著細菌和古細菌的海洋中,LECA生物可不想與其它單細胞生物互送秋波。

但費洛蒙之間也是存在差異的。能夠釋放更多費洛蒙的生物會更具吸引力。畢竟,它們能將更多能量用於分泌費洛蒙,這說明它們更為強大。

「這就像騎士們為得到公主的芳心而互相競爭一樣。」格雷戈補充道。

而這招的確有用。LECA生物們會被對方迷倒,經歷減數分裂,然後生下只有自己一半DNA的克隆後代。這些新生的「半LECA生物」再遊向彼此,離得足夠近之後,其中一方就會射出一個「把手」,即現代真菌所謂的「shmoo」。而另一個LECA生物也會射出自己的把手。把手相互接觸之後,兩個LECA生物的膜也會相互融合,整體形狀看上去就像動畫片裡畫的骨頭一樣。

「這兩個生物並不是精子和卵子,只是兩個結合在一起的細胞而已。」奧託解釋道。

細胞膜合併之後,這兩個細胞就會變得像一個大細胞一樣。它們的細胞核也會合併到一起,DNA也會隨之混合。

「這就像把兩摞紙牌洗到一塊兒一樣。」羅格斯頓指出,「但這其實沒什麼用,因為兩摞紙牌完全相同。」人類目前也仍會這麼做,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時,二者的細胞膜和細胞核都會相互融合。

一旦兩個「半LECA生物」的DNA混合到了一起,它們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LECA,一個「孩子」就這樣誕生了。

20億年後的今天,所有真核生物都擁有了足夠多的基因、可以進行隨機「洗牌」。但有些生物會進行有性生殖,有些會進行無性生殖,還有些則會在兩種方式之間來回切換。許多生物都是雌雄同體,比如大多數植物。有些物種沒有性別之分,繁殖過程只涉及細胞的合併。有些真菌則擁有多達數萬種性別。

「一旦你了解到生物有著如此多種多樣的繁殖方式,就會意識到,我們所持的這種涉及雌雄雙方的性觀念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奧託表示。

生物後來演化出性別分化之後,不同性別之間的差別一開始並不大。相反,單細胞生物還需要演化出特定的標誌物、好讓彼此知道它們屬於不同的種類。例如,這些生物可能有A型,還有與之完全相同的B型,兩種類型可以與彼此交配。或者也可能有數十種、甚至成百上千種不同的類型。總的原則是,要避免與自己的「近親」交配。假如你屬於A類,就也許只能與B類或K類交配。

真正意義上的性別後來才從這些不同類型中演化而來。但性別依然不是決定性交和吸引力的唯一要素。即使在今天,對許多物種而言,「吸引力依然至關重要,但不僅僅是雄性吸引雌性、或者雌性吸引雄性這麼簡單。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都會存在差異。」

人類也不例外。奧託補充道:「我們總把性別想像成男女兩類,但性別其實更具流動性、也更加多維。把我們簡單粗暴地分成兩種類別並不符合進化的傾向。」(葉子)

相關焦點

  • 性吸引力的起源也許比想像中還要古老
    性吸引力的起源也許比想像中還要古老(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葉子):國外媒體報導,我們很難觀察到單細胞生物的性交過程。生物學家對不同真核生物展開研究、分析性的起源之後,被自己的發現所震驚。如今他們認為,即使是古真核生物也存在性行為。性行為的基本要素——吸引力與遺傳物質的交換——也許出現得遠比性別要早,也遠遠早於「男人+女人=寶寶」這個大家都熟悉的關係式。「雄性和雌性的概念一直到很晚才演化出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家莎拉•奧託(Sarah Otto)表示。
  • 性吸引力的起源也許比你想像得還要古老
    生物學家對不同真核生物展開研究、分析性的起源之後,被自己的發現所震驚。如今他們認為,即使是古真核生物也存在性行為。性行為的基本要素——吸引力與遺傳物質的交換——也許出現得遠比性別要早,也遠遠早於「男人+女人=寶寶」這個大家都熟悉的關係式。  「雄性和雌性的概念一直到很晚才演化出來。」
  •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說起粒子物理,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那個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智商極高而情商極低,常常令身邊的朋友感到哭笑不得的物理天才「謝耳朵「 Sheldon?還是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近年來最令粒子物理界興奮的事件莫過於2012年LHC上的實驗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而其中兩位「上帝粒子」的提出者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光計算的第一步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光二極體已經可以集成在晶片上,家用型光子計算機也許已不再遙遠。
  • 性的科學1——起源
    人類作為有思想的動物,從小就會問「為什麼」,2~3歲的小兒就可以把一個成年人問得瞠目結舌。很多人長大後就傻了,呆頭呆腦,就問不出為什麼了。但還人在不停思考「為什麼」,這就是人類迅速進化的原動力,於是10000年前我們人類祖先跟野豬都在原始森林裡角逐,但現在我們開養豬場,殺豬吃肉,開著汽車把豬肉運到各地。我們還在不停思考「我們從哪來?到哪去?」
  •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因此在開始介紹之前,我們得先補充一點有關太陽光譜的知識。在太陽物理研究初期,科學家是從太陽的顏色研究入手的。最著名的要數牛頓的三稜鏡實驗。當一縷太陽光通過三角形稜鏡時,會按照波長不同被色散開來形成彩虹狀的各種顏色排列,就像下圖展示的那樣。也就是說,白色的太陽光是由彩虹般多重顏色的光組合而成的。這種色散後按照不同顏色(波長)的組合排列就是光譜。
  • 性吸引力的根源是什麼?
    是什麼使我對某人產生性吸引力?人類的性吸引力是複雜的,研究人員正在學習它並非完全基於外觀或個性。某人的肢體語言(傾聽,目光交流)是潛在的性吸引力的標誌,觸摸也是如此換句話說,性吸引力甚至在他們發生性關係之前就產生了對伴侶整體幸福感和更深層情感聯繫的關心。
  • 宇宙跟它比起來,也許比原子還要小
    雖然它對我們來說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但是可能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宇宙可能比那個世界還要小的很多,就像小到一個原子一樣那麼小。人們一直在尋找宇宙的最終的結論,為了追蹤它的起源,人們一直在嘗試著揭開一些長期存在的一些謎題。比如什麼是質量?以及他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它們是什麼東西組成的?什麼是弦,宇宙最基本的單位是什麼?等等,這些個問題,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去探究的,而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自轉,一個比地球還要古老的秘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當你看到關於颱風,或者一個熱帶風暴的報導,看到狂風席捲樹木和房屋時,問問你自己:「風的威力怎樣變得那麼大?」在物理中,我們會談到兩種運動:第一種是直線運動,即當你推動一個物體時,它會向前進;第二種,自旋,是一個物體的旋轉,也就是在原地繞它的軸線旋轉。一個直線運動的物體會永遠保持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比如與地面的摩擦力),使它減慢速度,然後停止運動。物體旋轉時也是同樣的原理,它會一直旋轉,直到有東西使它停止。
  • 浩瀚星空,無盡的想像
    在人類的歷史上,永遠都沒有停止對於宇宙的探索,神秘莫測的宇宙,讓無數的科學家用盡畢生的精力去探索去研究,但是始終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宇宙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宇宙當中的星辰日月星辰又從何而來,生命究竟是怎樣誕生的,我們又來自哪裡,又將去向何方,始終讓人類無法理解,也無法也永遠不可能真正的得到答案。
  • 科學家或已發現地球最古老細菌化石
    科研人員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它們可能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古老的化石並且可能是細菌的遺骸。從地質學角度講,這些細菌繁榮於地球誕生後不久。若果真如此,這些化石將證明地球生命的起源比我們認為的要早。然而,許多業內專家卻對這項新研究表示懷疑或完全不相信。
  • 關於地球和生命起源,你在課本上學到的東西可能是錯的
    從一連串化石新發現來看,地球生命的起源時間或許比任何人想像中都早。一種廣受認可的太陽系起源理論也因此受到挑戰。在澳大利亞西北部乾旱炎熱的一角,就在南回歸線上,地球最古老的一面暴露在白晝之下。在海岸城市黑德蘭港以南,驅車穿越澳洲的北部內陸,不一會兒,你便來到一片被時間磨平了稜角的丘陵。
  • DNA分析破解生命起源,生命的早期進化比以前想像的要更複雜
    生命起源的是關於地球上的生命如何自然發生的。2017年,科學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發現42.8億年前的微生物化石,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證據。研究人員稱它們是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是地球上生命的最早證據。圖片:Matthew Dodd長期以來,生物學家一直希望了解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有機體的性質。如果可以找到的話,也許就可以說出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現方式、時間和地點,甚至可以以此判斷生命是否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生物學家將所有生命體歸為三個大類(域)。
  • 費洛蒙是一種什麼樣的吸引力?
    另外,也有不少人(63.85%)都曾經對自認為「並不喜歡」的人感受到過性吸引力,這種情況在同性戀和雙性戀關係中,比異性戀更常見(同性戀有73.68%經歷過,雙性戀68.46%,異性戀62.79%,其他性少數只有37.50%),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性吸引力與情感連結並非是絕對直接的關係。
  • 駐波,竟然還可以這麼好看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為了能夠隔絕聲音,小編想到了耳塞、耳罩,帶起來都不太舒服;降噪耳機一方面是因為還要充電,另一方面是買不起。所以小編就打起了其他心思,不如把我隔絕起來,就聽不到聲音了!這種壓縮增加了排氣的壓力,但是,氣流可能被壓縮得太多,以致其壓力超過大氣壓。結果,氣流再次向外膨脹以減小壓力。
  • 在漫長時光裡,我依然對你動心| 費洛蒙是一種什麼樣的吸引力?
    ),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性吸引力與情感連結並非是絕對直接的關係。我們之前的牽連始於一場激烈,歸於一池平靜,來得突然,消失得不留痕跡,但我相信我們彼此都不曾後悔過。也許是因為沒有經驗,實際的性行為並不動人。讓我感到毫無興趣,甚至有所恐懼。也許性吸引力最美好的部分,只存在於你想像它的時候。欲望操縱著你的思考,你無法停止它。這個過程熱烈又神秘,在每一次靠近對方的時候,都讓你感到沉迷。
  • 你我都曾是漂浮的「小液滴」?生命的起源之謎
    生命的起源之謎,你我都曾是漂浮的「小液滴」?Martin C. Jonikas是史丹福大學生物系的一名教授。他的實驗室研究的是葉綠體中一種叫做蛋白核的細胞器。2017年,他們和其它團隊合作,在冷凍電鏡下第一次揭開了蛋白核頗具迷惑性的面紗。
  • 性科普 | 透視性魅力-性感科學
    探索頻道透視性魅力《性感科學 The Science of Sex Appeal》深入探索我們最深層的下意識歷程,並詳述其中的驚人細節。性吸引力真的只是個人品味問題嗎?抑或是個有待解答的生物方程式?紀錄片將為你細說人類性吸引力的由來,探討哪些是受到遺傳、賀爾蒙與神經的影響?哪些又是根據視覺、氣味、聲音、動作等微妙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 中國首次火星探索點燃科幻界「深空想像」
    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發射升空,對大量中國科幻作家、文藝工作者來說,這片越來越近的無人之境,點燃了全新的想像空間。星空攝影師、天文科普博主「Steed」說,自己一直關注著人類對火星的各種探測,比如「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解救「鼴鼠」,不斷嘗試喚醒「機遇」號的努力等。
  • 探索上帝粒子與質量起源
    」2 超越牛頓與愛因斯坦:質量如何起源質量是什麼?質量是怎樣起源的?這個如此基本而又古老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關於質量概念的科學定義可以追溯到弗蘭西斯•培根 (FrancisBacon)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書,他把質量定義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