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東奧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投建的中國首條金屬掩膜板產學研綜合產線開工奠基儀式在日照舉行,三期完成後預計年產值可達20億元人民幣。同一時期,寰採星科技(寧波)的高精度金屬掩膜板(FMM)產線也在寧波投入運營,滿產後年產值將達35億元。兩家企業將於今年試生產完成並通過驗證後進行量產。
金屬掩膜板是OLED生產所需要的消耗性核心零部件,長期被日韓企業壟斷。業內專家認為,金屬掩膜板(Mask)的量產意味著OLED產業核心零部件取得突破,將改變我國OLED產業受制於人的局面。
改變OLED產業受制於人的局面
「如果說蒸鍍是OLED心臟,那麼金屬掩膜板就是蒸鍍的根本。」山東奧萊電子總裁隋鑫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奧萊電子經過5年的研發,突破了金屬掩膜板核心關鍵技術,有望打破日韓壟斷,填補國內產業空白。」
據悉,金屬掩膜板(Mask)是OLED生產所需要的消耗性核心零部件,比紙還薄,需要定期更換,且生產成本較大。OLED金屬掩模板分為CMM和高精度金屬掩模板(FMM),其中前者主要用於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後者則主要用於中小尺寸OLED面板。
FMM的發展格局
從現階段的FMM形成的產業鏈來看,上遊材料INVAR(1020μm厚)只有日立金屬可以生產,中遊主要是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而據賽迪顧問高級諮詢師劉暾透露,我國涉及金屬掩膜板生產的企業屈指可數,且大多以生產CMM為主,高精度金屬掩模板(FMM)一直處於測試研發階段,還沒有能夠量產的企業。「我國高端掩膜板長期依賴進口,而中國卻是需求量最大的市場。」劉暾認為,山東奧萊電子與寰採星科技金屬掩膜板實現量產,將改變我國OLED產業受制於人的局面。
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京東方技術專家朱海彬表示,如果金屬掩膜板實現國產化,對於國內面板廠而言,交貨期將大大縮短,技術交流也更為便利。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金屬掩膜板基本來自日韓企業,由於日本製造商產能有限,且優先供應韓國,所以一直無法保證中國市場的需求。而目前韓國金屬掩膜板交貨期至少在4周以上,我國實現金屬掩膜板量產後,供貨周期可以縮短至7-10天,對於急購的廠商還可以直接安排送貨,甚至可以做到7天內交貨,這是外國廠商無法做到的,運輸和製作成本會大大降低。
金屬掩模板需求持續旺盛
相關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高精度金屬掩模板(FMM)市場產能缺口將達到50%。
隨著OLED顯示屏迅速取代智慧型手機中的LCD顯示屏,未來OLED中小尺寸面板市場隨著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搭載OLED面板比重增加,可摺疊手機上市,以及5G通訊服務擴大,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應用需求的迅猛增長拉升了行業對OLED面板的需求。
除了已經量產的OLED產線之外,國內面板廠商繼續加快建設OLED產線的腳步。京東方、維信諾、柔宇、天馬等企業先後先後有多條OLED產線啟動運行、點亮投產和量產出貨。隨著OLED面板企業加速生產線量產進度,未來對金屬掩膜板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
據IHS 預計,高精度金屬掩模板(FMM)市場將以38%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從2017年的2.34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12億美元。
「每條6代線預估每年需要200套金屬掩膜板,假設能夠佔據6條線的市場份額,將創造不低於2億元的產值,OLED金屬掩膜板本土化機會非常大。」隋鑫說。
顯示產業上遊發展依然偏緩
近兩年,我國顯示產業化進程加快及終端需求快速增長帶動了OLED產業鏈的快速擴張。根據IHS數據,我國智慧型手機每年出貨量以4-5億部計算,如果OLED屏幕完全替代LCD屏幕,OLED材料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
去年以來,我國上遊原材料及生產設備企業開始紛紛加碼布局。
2019年4月1日,皖維集團年產700萬平方米偏光片項目開工,項目投資3.5億元,預計將於2020年建成。5月28日,四川阿格瑞OLED新材料項目一期封頂,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將建成年產30噸OLED高純材料的生產基地;6月18日,蚌埠中光電公司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產線成功點火,項目總投資25億元,計劃年產能為150萬片TFT-LCD玻璃基板。
對此劉暾認為,我國上遊企業雖然一直持續發力,但是發展速度仍然較緩,未能實現整體突破。顯示領域中的很多核心工藝、材料及技術仍然被國外壟斷,嚴重限制了我國顯示技術以及高端產品的發展。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指出,目前中國新型顯示產業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產業鏈配套能力薄弱、生態體系不健全。他建議縱向打通材料、設備、零組件到終端的供應鏈,鼓勵以面板企業為龍頭,採用市場化手段帶動上遊企業發展,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生態體系建設,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隋鑫則強調,如果要從根本上改善顯示產業發展問題就要實現「四位一體」 ,即市場終端、屏幕生產端、二次製造端、原材端都要擁有一套完善的「通氣」體系。「企業不能閉門造車,要積極與市場接軌,拿著補貼過日子不會長久。」
朱海彬認為,上遊材料企業應該與下遊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將我國OLED產業完整地銜接起來。另外,企業還需要借鑑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及管理模式。例如與日本、韓國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從產線布局、設備選型開始就一同建設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產線,從而提高產品的穩定性及良品率。
劉暾強調,要以「產」作為原點,用「學」及「研」的能力來畫企業的發展半徑。可以與國內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導入高校的研發項目,從而提高企業對未來市場發展的預判性。
來源: 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