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從哪裡來的?

2020-12-06 全頻旅遊








碰出一個大中國

文 | 星球研究所



本文由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與 星球研究所 聯合製作


身為人類

我最好奇的問題是

我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

而身為中國人

最好奇的問題會變成

中國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


解答這個問題的角度多種多樣

地學家的答案或許最為特別

因為它是一個行星尺度的宏大視角

答案不在掌控中國經濟命脈的繁華都市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而在這顆星球上最突出的一塊寒冷高地

青藏高原

(製圖@Anton Balazh/123RF)


我們對青藏高原的全面了解

始於40多年前

當時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之中

一批科學家憑藉簡陋的裝備毅然進入高原

開展了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幾乎踏遍了高原的角角落落


40多年後的2017年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作為國家戰略任務再次啟動

數千名科研工作者被組織起來

持續時間將長達十餘年

是迄今為止全球地學界最具影響力的項目之一

(科考隊員行進在冰川上,圖片源自@青藏科考)


憑藉這些科學考察研究

科學家們不但知道了「中國從哪裡來」

還依稀看到了「中國將往何處去」的遠期圖景

答案會是什麼樣的呢?



1

大碰撞








類似於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

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

則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

6500萬年前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

撞擊速度如此之快、能量如此之大

以至於我們可以用迅猛」形容

(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示意圖,原視頻製作@Christopher Scotese,星球研究所有修訂)


在地球最近的5億年間

這樣的板塊碰撞曾發生過多次

但只有此次碰撞引發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輕的高原

青藏高原

誕生了

它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厚度可以達到80千米

可與地球南、北極並列

人稱「第三極」

(青藏高原地形及範圍,製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地球上全部14座8000米級山峰

絕大多數的7000米級山峰

以及數不盡數的5000-6000米級山峰

統統雄居高原之上

堪稱5億年來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其中

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最高峰

(珠峰,位於中國尼泊爾邊界,攝影師@楊漢平)


K2海拔8611米

為世界第二高峰

(K2,位於中國與巴基斯坦邊界,下圖拍攝於中國一側,攝影師@狼大溼)


第14名希夏邦馬峰

則完全位於中國境內

海拔8027米

(希夏邦馬峰,攝影師@魏煒)


其他如位於西藏林芝的

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位於阿里的

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攝影師@鍾躍)


位於雲南的

卡瓦格博峰

(梅裡雪山卡瓦格博峰,攝影師@戚偉民)


位於新疆的

慕士塔格峰

(慕士塔格峰,攝影師@許先強)


位於四川甘孜的

貢嘎山

(貢嘎,攝影師@小隊長)



位於稻城亞丁的

央邁勇峰

(央邁勇,攝影師@姜曦)


這一眾聲名赫赫的極高山

形成了中國西部的擎天之柱

在它們的周圍

群峰更是組合成

一列列綿延無盡的超級山脈

如長約800千米的

念青唐古拉山脈

(為表現山脈全景,下列三幅圖需要連續橫屏觀看;下圖為念青唐古拉山脈,攝影師@李珩)


長約1200千米的

祁連山脈

(祁連山脈團結峰周圍群峰,攝影師@邱建軍)



長約2450千米

相當於從北京直貫海南島的

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珠峰周圍群峰,攝影師@索以)


然而

大碰撞的洪荒之力還沒有釋放完畢

青藏高原誕生的同時

力量開始向外圍傳導

此前已經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

也受到擠壓進一步抬升

包括黃土高原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黃土梯田,注意上方的人,圖片源自@VCG)


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東川紅土地,攝影師@崔永江)


內蒙古高原

中國四大高原

無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響

(內蒙古高原,攝影師@馬俊)





至此

中國大地上出現了顯著的三級階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

第一級階梯

海拔1000-2000米的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等

構成了第二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

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第三級階梯

中國的基本地理格局就此定形

(三級階梯,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三級階梯的差異

使得中國的地貌景觀極富變化

萬千山嶺、大美山河

就在這三級階梯上依次展布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年保玉則,攝影師@卡卡)


可以說沒有大碰撞

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更沒有因為三級階梯的差異

而造成的地貌景觀的千變萬化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太行山,攝影師@付有良)


但是

大碰撞對中國的影響不止於地貌

科學家們發現

作為大碰撞的最大產物

青藏高原上空生成了一臺超級「風機」

它將要顛覆原本控制中國的「行星風系」



2

高原風機


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

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層

將以一種非常規律的方式流動

這便是「行星風系

(行星風系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北緯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

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

不斷從高空下沉至地面

溫度越來越高

水汽也越來越不易凝結

難以形成降雨

(下沉氣流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受此影響

北緯30°附近出現了大面積的乾旱地帶

從北非到西亞幾乎連成一片

如果沒有意外

同樣位於北緯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

也會比現在乾燥得多

(北緯30°,製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但是「意外」還是降臨了

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

會比平原地區接收到更多太陽輻射

在夏季

高原地表吸收的太陽能

不斷加熱地表上方的空氣

相當於一塊巨大的太陽能電熱毯

被放到4000米高的大氣層中

(地表加熱空氣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大氣受熱上升

地面氣壓降低

高原開始「抽吸」外圍的氣流進行補給

一個大型「抽風機」製造完畢

南亞季風、東亞季風

兩大季風都被「抽吸」進入大陸

(「抽風機」示意,製圖@/星球研究所)


南亞季風

從印度洋呼嘯北上

季風裹挾的大量水汽瀰漫群山

(藏東南的雲海,攝影師@李珩)


氣流或是從山間峽谷魚貫而入

形成洶湧的水汽通道

(水汽奔流的雅魯藏布江峽谷,攝影師@姜曦)


或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南緣聚集

形成大量降水

藏南的墨脫、察隅等地

都是中國降水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雨霧瀰漫的林海,攝影師@桂圓)


源於太平洋的東亞季風

勢力大大增強

可以從海洋深入中華腹地

(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分界線上的雲海,右側為四川盆地,攝影師@曹鐵)


它擊退了「行星風系」對中國南方的控制

充沛的水汽驅散了北緯30°的乾旱

一個「煙雨江南」誕生了

山水宜人、詩文昌盛、經濟發達

如果沒有青藏高原這個巨型「風機」

一切或將不復存在

(浙江省縉雲縣鼎湖峰,攝影師@馬玉晗)


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

煙雨江南誕生的同時

青藏高原也阻擋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

地處內陸而乾旱少雨的中國西北地區

變得更加乾旱

戈壁、沙漠大範圍出現

(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攝影師@趙來清)


冬季

強勁的西風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

不得不改變路徑

它們吹起西北沙漠戈壁中的沙塵

沿著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向東推進

沙塵顆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降落

形成了黃土堆積厚度高達400米的

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形成示意圖,製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煙雨江南、大漠西北

再加上隨著海拔的隆升

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

中國的三大自然區

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就此成形

(三大自然區,製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高原風機重塑了中國的氣候

一座超級水塔又在高原上豎立起來

中國的水系也將為之一變



3

超級水塔


隨著海拔上升

青藏高原大氣層中的水汽凝結

形成大量降雪

(雪後長坪溝與婆繆峰,攝影師@大川健三)


降雪日積月累

壓實形成冰川

厚度可達數百米

猶如絕境長城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夕陽下的祁連山八一冰川全景,攝影師@吳瑋)


長度從數千米到數十千米

又如一條條巨龍

沿著山谷傾瀉而下

(來古冰川群,攝影師@李珩)


又或像樹枝一樣延伸

漫流無際

(藏東南冰川,為典型的樹枝狀山谷冰川,攝影師@曹鐵)


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呢?

答案是4萬多條

面積4.4萬平方千米

比一個臺灣島還大許多

佔全國冰川面積的80%以上

同時也是全球同緯度最大的冰川活動中心

(青藏高原中國境內冰川分布圖,製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此外

青藏高原還擁有

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的高原湖群

面積大於1km²的湖泊1000多個

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50%

(青藏高原湖泊及水系分布圖,製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而且青藏高原的湖泊類型極其豐富

從珍珠般的高山海子

(稻城亞丁牛奶海,攝影師@伊倫迪爾)


到巨大的淡水湖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鄂陵湖,攝影師@YCC)


水湖

(嘎仁錯的湖岸線,攝影師@孫巖)


鹽湖

(扎布耶茶卡,攝影師@陸雨春)


如此眾多的冰川、湖泊

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

(巴日雄曲,典型的辮狀河,攝影師@魏煒)


青藏高原化身為

一座平均海拔4000米的超級水塔

當水塔「閘門」打開

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勢向四周奔流

中國乃至亞洲的水系布局從此奠定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分布圖,製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在中國西北部

黑河、塔裡木河

流向河西走廊、塔裡木盆地

滋潤出一片片沙漠綠洲

(塔裡木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攝影師@趙來清)


在中國東部

5464千米的黃河、6397千米的長江

順著三級階梯奔流而下

孕育出華夏文明

(黃河在晉陝交界形成的5個S形大轉彎,攝影師@許兆超)


在中國西南部

2139千米的瀾滄江、2013千米的怒江

2207千米的雅魯藏布江

以及象泉河、獅泉河、孔雀河、獨龍江

它們流出國門

成為亞洲諸多文明的源泉

(以上河流長度均為中國境內長度;下圖為瀾滄江,攝影師@李珩)


超級水塔孕育超級大河

這些河流蘊藏的水能

佔到全國的44%

是世界上河流水能蘊藏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強大的水流切割山地

還形成了「三江併流」「大拐彎」等奇麗景觀

(金沙江虎跳峽,攝影師@杜鵬飛)


至此

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都已形成

最後該輪到生命登場了

可是像青藏高原這樣高寒之地

又能如何影響生命呢?



4

生命之舟


西藏阿里札達盆地

土林溝壑縱橫

看起來乾旱荒蕪、了無生機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札達土林,攝影師@唐僑)


2010年8月7日

科學家在這裡發現了幾件化石

它們屬於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類

布氏豹

(布氏豹頭骨復原,製圖@Mauricio Anton/曾志傑)


隨後更深入的研究

揭開了一個驚人的秘密

豹亞科動物居然都起源於青藏高原

它們曾走下高原進入東、南亞

演化出了古中華虎、雲豹

又進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獅

還進入非洲

演化出了非洲獅、金錢豹

(豹亞科的起源遷徙,圖片源自@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古生物科考隊)


此後

更多化石在札達盆地被找到

包括數以千計的脊椎動物化石標本

科學家發現不僅是豹亞科

許多北極動物同樣起源於青藏高原

而非人們通常認為的北極


原來

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上的動物們為適應寒冷不斷演化

包括長出厚厚的皮毛

(距今530萬年-260萬年的札達盆地生物復原圖,製圖@Julie Selan)


距今260萬年前

大冰期降臨

原本溫暖北極地區也變得更加寒冷

但青藏高原上的動物們卻早已適應

包括北極狐、披毛犀在內的動物

順利從青藏高原擴散到北極

開闢出了全新的家園

(北極狐的起源與擴散,製圖@王曉鳴等;第二張為披毛犀的起源與擴散,製圖@鄧濤等)


可以說

起源於青藏高原動物的擴散和演化

奠定了第三極及更廣闊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現今青藏高原廣袤的土地上

眾多的垂直山地間

依然生活著中國40%的維管植物

43%的陸棲脊椎動物

堪稱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基石

包括布氏豹的姊妹物種雪豹

(考眼力:圖中有幾隻雪豹?攝影師@次丁/野性中國)


藏狐

(藏狐,圖片源自@可可西裡管理局)


藏羚羊

(藏羚羊,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就連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的人類

也在獨特的環境中

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和精神崇拜

成為中華文明的獨特一員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布達拉宮,攝影師@李珩)



5

未來


大碰撞碰出了一個大中國

並影響到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

以及生命等諸多方面

這一影響目前還在繼續

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44-50毫米的速度北進

力量不斷向外圍傳導

近年發生的汶川地震、墨脫地震都與此有關

(2008年5月30日俯拍地震後的北川,攝影師@朱建國)


高原風機也在持續抽吸著季風

在甘肅南部、四川、雲南形成大量降水

造成洪水、泥石流多發

再者

冰川退卻、凍土融化、湖泊擴張

青藏高原正在變得愈發暖溼

超級水塔影響下的大江大河

也會因此出現重大消漲

甚至影響著周邊30億人的生存和發展

(白線為冰川曾經推進的位置,攝影師@朱海峰)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中國道路從哪裡來、向哪裡去?
    「好書推薦」中國道路從哪裡來、向哪裡去?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道路從哪裡來
  • 中國從哪裡來?-西部網 陝西新聞網
    碰出一個大中國  文 | 星球研究所  身為人類  我最好奇的問題是  我從哪裡來  而身為中國人  最好奇的問題會變成  中國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  憑藉這些科學考察研究  科學家們不但知道了「中國從哪裡來」  還依稀看到了「中國將往何處去」的遠期圖景
  • 趣聞| 中國的豬是從哪裡來?
    是從哪裡來的呢▼現今中國的土產豬與數千年前中國古人馴養的豬系一脈相承並沒有被替換或混入野豬的血統我們祖先吃的豬和我們在農家樂裡吃到的土豬(如果是真的話)其實是有親緣關係的幾乎都是由中國豬種直接或間接參與育成的而在經歷了短缺時代之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也在持續發力養豬產業以滿足人民的需求
  • 我們從哪裡來?
    今天的話題是:我們從哪裡來?人類從哪裡來?物種的起源是什麼?世界從哪裡來?這些是一個有史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為所有的人,在天性活潑的年紀,都會好奇自己的來處,宇宙和生命的源頭是哪裡,希望了解最初的最初。
  • 朗誦 | 風從哪裡來
    風從哪裡來文:範增     誦:連續風在哪裡?風在哪裡?禪家告訴你:看,如雲離月;道家告訴你:聽,爽籟在天。宋玉說,在青蘋之末,在腐餘之灰;蘇東坡說,在木葉盡脫的樹梢,在明月徘徊的江上。風在哪裡?風在高漸離易水的寒築,在諸葛亮赤壁的草船,在漢高祖威加海內的戰袍,在嶽武穆聲徹天外的霜蹄。
  •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這個哲學問題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所不同的看法,小編也有小編不同的看法。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好理解。往小了說是我們本身的起源。往大了說可以認為是世間萬物的起源。我們來源於我們的父母,父母往上說來源於人類。而人類的起源,就開始複雜了,可能是猴子,也可能是其它。再往上我們還要研究物質的起源。所以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國人從哪裡來?中國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它們的內涵更加豐富,更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解釋清楚的,需要從頭說起。
  • 風從哪裡來
    文章摘自《從容的人生》作者:素全法師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定價:¥35.00元有一個小和尚外出買東西,遇見另外一寺院僧人問小和尚,師父你從哪裡來小和尚回答道:「風從哪裡來,我就從哪裡來。」僧人無言以對,於是回去問師父,師父說他笨,他該反問小和尚:「如果沒有風你又從哪裡來呢?」在石經寺出家的第三年,一位師兄瘋了,半夜衝進房間要砍死我,雖然僥倖逃脫一劫,但是從此膽小如鼠,瘋師兄兇惡的眼神時常在腦海浮現。寺院在山上,最怕半夜起來上殿,一個人是半走半跑,還要大聲念《大悲咒》,以驅除內心的恐懼。
  • 《風從哪裡來》
    《風從哪裡來》 2013年05月24日 12:03來源:鳳凰網音樂 側田《風從哪裡來》風從哪裡來作曲: 側田作詞:嚴云農編曲/製作人: 曲世聰一站來一站去又一站我總在往哪裡的路上睡了一下夢了一場窗外的夜都很像
  • 屋簷下的冰柱哪裡來--中國數字科技館
    小冰柱哪裡來  其實不光東北,北方的很多地方冬天下雪以後,屋簷上都會掛著一溜晶瑩透亮的小冰柱,讓人看見了就好想咬上一口。  不過,小冰柱到底是怎麼形成的,要想解釋清楚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這能融化冰雪的神秘熱量究竟來自哪裡呢?  仔細留意冰柱形成的時間,你會發現一個秘密:冰柱都是在晴朗的日子裡形成的,而且只有在白天才會形成。晴朗的白天,什麼東西能讓冰雪融化呢?答案再清楚不過了,是太陽光。
  • 影響我國的颱風從哪裡來?
    影響我國的颱風從哪裡來?北太平洋西部的沿岸國家中,以中國、菲律賓、越南、日本颱風登陸的次數最多。視頻來源:中國天氣網我國正處在北太平洋西部颱風移動路徑的前方。影響我國的颱風,大致有三種基本路徑。
  • 人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個很大哲學問題,至今哲學家們也無法定論。其實不光是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人會不會有前世和來生。對於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想像,或許能給哲學們提供一些靈感。
  • 中國的矽谷在哪裡?
    中國的矽谷在哪裡?這是個很多人都在問的問題,甚至更退一步問道:中國到底有沒有,或者將來會不會有,矽谷那樣的創業公司集中,並形成巨大產業的地方。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美國矽谷的產生。矽谷的形成現在的矽谷,Facebook,Twitter這樣的公司正野蠻成長中,這些團隊中,不乏Google這種大公司出來的員工。
  • 陳春花:增長從哪裡來?
    陳春花:增長從哪裡來?1企業該在哪裡增長?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它可以處在市場上任何一個位置,也可以通過四個角度來改變它的企業市場位置,即通過市場拓展、多元化擴張、增加市場份額以及與自身能力相關的擴張。
  • 新冠病毒 你到底從哪裡來?
    那麼,已經確證為自然成因的新冠病毒,又是從哪裡來呢?總體而言,不外乎包括這麼幾種說法:冰川消融(遠古冰毒)說、外太空說、地球深部或海底說、地球深部或海底說、環境汙染說、外星人說、與生俱來說等。新冠病毒,你到底從哪裡來?
  • 菩提一葉:風從哪裡來
    (圖片來源:資料圖)有一個小和尚外出買東西,遇見另外一寺院僧人問小和尚,師父你從哪裡來?小和尚回答道:「風從哪裡來,我就從哪裡來。」僧人無言以對,於是回去問師父,師父說他笨,他該反問小和尚:「如果沒有風你又從哪裡來呢?」在石經寺出家的第三年,一位師兄瘋了,半夜衝進房間要砍死我,雖然僥倖逃脫一劫,但是從此膽小如鼠,瘋師兄兇惡的眼神時常在腦海浮現。
  • 北京時間是從哪裡來的?來這個展覽找答案
    我們常說的北京時間是從哪裡來的?探測衛星「悟空號」如何幫我們尋找暗物質?量子通信為何能讓信息傳輸更安全?……在12月27日開幕的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上,觀眾可以找到答案。據悉,本次展覽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行,預計將一直持續到明年3月份。
  • 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我從哪裡來哪裡是我來的路?按照古希臘哲學家的看法,萬物可能是水、火、土、氣等元素組成的,也可能是數構成的(畢達哥斯拉),後來也有上帝創世說,中國則有女媧造人的神話等。我到哪裡去我到哪裡去我到哪裡去是我自己的選擇,是自由的,但自由的不是隨意的。
  • 宇宙大爆炸的最初物質從哪裡來?
    在生活中,我們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特別是不清楚某一東西來自於哪裡,比如說: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地球是從哪裡來的,銀河系又不是哪裡來的,直至宇宙大爆炸最初的物質是哪裡來的?在我們的知識體系和思維裡,我們總覺得一個東西的存在必須得有其出處,比如說吃飯的桌子是人們用木頭加工出來的,人民幣是銀行造出來的,直到銀河系是來自於宇宙大爆炸產生的,一直把自己問到死角:宇宙大爆炸的最初質量無限大的物質是哪來的
  • 日本人從哪裡來?
    傳說「皇祖」天照大神與眾神一同平定了日本國土後,天照大神命令他的孫子瓊瓊杵尊下凡,治理日本大地(神話中稱日本為「葦原中國」),日本人便是「天孫」瓊瓊杵尊及其隨從子孫的後人,這在太安萬侶(姓朝臣,名安萬侶)的《古事記》中就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