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究團隊突破衛星重力測量數據處理與分析關鍵核心技術

2021-01-2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武漢9月9日電(記者譚元斌)來自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功突破衛星重力測量數據處理與分析關鍵核心技術,使我國在重力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方面實現獨立自主。

  衛星重力測量是一種對地球的質量分布和遷移所導致的重力場及其變化進行衛星測量的技術,在地下水監測等方面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地測量精密探測新理論與新技術」創新任務團隊和「衛星大地測量與全球變化」研究團隊在高精度時變重力場產品研製和軟體系統研發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據介紹,該系列高精度時變重力場產品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空間研究中心、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和德國地學中心的同類產品精度相當。目前,其已向全球用戶公開發布。而團隊自主開發的重力場反演軟體系統和衛星重力應用軟體系統,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並已獲得相關軟體著作權。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說,這些研究成果實現了重力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的獨立自主,對下一代重力衛星計劃的模擬仿真、區域水資源管理利用以及相關地球動力學研究等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據悉,衛星重力測量由距離地球表面400多公裡的兩顆衛星實施。這兩顆衛星與小轎車大小相仿,相距200多公裡,其測量誤差僅相當於人類頭髮絲直徑的百分之一。由於地表質量遷移會導致地球重力場發生變化,而地球重力場的變化又會導致兩顆重力衛星彼此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因此通過測定兩顆重力衛星彼此之間距離的變化,就能反演地球重力場變化及地表的質量遷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衛星重力測量對我國華北、東北的地下水進行監測,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相關焦點

  • 武漢科學家突破關鍵技術 助力高精度重力衛星
    如今,人類藉助科技手段,將試驗場搬進太空——利用衛星探測地球重力場及變化。中國測繪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近日舉行,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衛星重力反演的關鍵技術和科學應用」,獲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該獎項為我國測繪研究領域最高獎。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來源:科技日報「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近日,數十位國內空間科學領域專家齊聚廣州,研討教育部空間科學中長期和「十四五」規劃前沿課題。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他指出,「天琴二號」衛星所要在軌驗證的核心技術之一——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正是目前國際上下一代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清華科學衛星:我國首顆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
    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專門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外層空間並不是絕對真空,仍然殘餘極其稀薄的大氣。
  • 「天琴二號」將上天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他指出,「天琴二號」衛星所要在軌驗證的核心技術之一——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正是目前國際上下一代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學術交流丨國外航空重力測量與數據處理技術最新進展
    筆者系統總結和研究了國外航空重力勘查系統集成、測量方法和數據處理等3個方面的方法技術,向讀者詳細介紹了該領域國外發展的最新技術,供借鑑和進一步研究,以此來促進我國航空重力測量技術的快速發展,趕超國外先進水平,為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高精度的基礎數據。
  • 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實現技術突破
    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登頂測量一波三折,但測量登山隊頂住壓力,展現了為國測繪、為國攀登、不屈不撓的精神。實現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本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核心目標是精確測定珠峰的高度,進入登頂測量階段,憑藉人力登上珠峰成為準確測量的關鍵。為何一定要人力測量?
  • 首次應用航空重力測量技術與北鬥衛星數據 珠峰測高更專業更精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測繪工作者先後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高度)。1975年,我國測繪工作者首次利用測量覘標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珠峰高程複測,我國測量隊採用了傳統大地測量與衛星定位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測得珠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這一數據也成為我國公開出版的地圖和教材中使用的權威數據。
  • 新知| 首次應用航空重力測量技術與北鬥衛星數據 珠峰測高更專業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測繪工作者先後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高度)。  1975年,我國測繪工作者首次利用測量覘標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珠峰高程複測,我國測量隊採用了傳統大地測量與衛星定位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測得珠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這一數據也成為我國公開出版的地圖和教材中使用的權威數據。
  • 衛星大地測量學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GNSS、RS和GIS在空間信息採集、動態分析與管理等方面各具特色,且具有較強的互補性:RS主要用於快速獲取目標及其環境的信息,發現地表的各種變化,及時對GIS進行數據更新;GIS通過空間信息平臺對GNSS和RS及其他來源的時空數據進行綜合處理、集成管理及動態存取等操作,並藉助數據挖掘技術和空間分析功能提取有用信息,為其他相關智能化應用服務。
  • 清華大學成功發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
    2020年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個專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
  • FY-3E衛星資料處理和應用研究關鍵技術攻克
    (氣象)科研專項——「風雲三號晨昏軌道衛星資料處理和應用關鍵技術研究」在京通過驗收。經歷1000多個日夜的技術攻關,項目團隊攻克了風雲三號E星紅外高光譜資料、雙頻微波主動探測資料、夜間微光資料處理和應用中的多項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對補充目前全球數值預報6小時同化窗內衛星觀測資料空白、提升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時效和準確率有重要作用。
  • 研究| 量子測量技術發展與關鍵問題剖析
    一、應用領域豐富多樣,兩大特徵標識量子測量 量子測量涵蓋電磁場、重力應力、方向旋轉、溫度壓力等物理量,應用範圍涉及基礎科研、空間探測、材料分析、慣性制導、地質勘測、災害預防等諸多領域。
  • 「2020珠峰高程測量」外業作業結束 測量團隊答記者問
    2020珠峰高程測量實施以來,國測一大隊利用GNSS接收機、重力儀、雪深探測雷達等儀器開展測量工作,對珠峰及周邊地區開展了水準測量、絕對重力測量、重力加密測量、GNSS測量和天文測量等工作。李國鵬表示,此次珠峰測量在多個方面實現了創新和突破。李國鵬介紹:「我們在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中,全面應用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接收的衛星數量也非常多,完全滿足我們的要求。
  •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鬥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和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
  • ...測量精度與可靠性顯著提高 ——專訪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
    數據處理在珠峰高程測量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每隔若干年要重測一次珠峰?與2005年相比,我國在數據處理技術上取得了哪些技術進步與亮點?在昨天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舉行的2020珠峰測量項目峰頂數據現場接收會上,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就普通大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 建立業務體系 突破關鍵技術 提升影響力 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
    自2017年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出臺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高度重視下,各級氣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重要指示精神,主動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我國氣象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成果豐碩。如今,我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影響力空前提升、業務體系基本建立、關鍵技術取得實質突破。
  • 我國巨型太陽望遠鏡突破光學 探測器 磁場測量等多領域技術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是我國首顆空間太陽專用觀測衛星,將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及相互關係。先進地基太陽天文臺的科學目標,就是要觀測和研究太陽磁場、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三者之間的關係,簡稱「一磁兩暴」。
  • 我國正式啟動2020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
    陳俊勇院士、楊元喜院士領銜的測繪科技與管理方面的專家進行了嚴格審查把關,對「綜合運用GNSS衛星測量、精密水準測量、光電測距、雪深雷達測量、重力測量、天文測量、衛星遙感、似大地水準面精化等多種傳統和現代測繪技術,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技術路線,給予了充分肯定。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計算全息」與「二元光學」研究的開拓者和「數字體全息光學存儲和識別技術」研究的引領者,也是將「光學信息處理」課程全面引入到國內的第一人,光學儀器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培養了我國第一名光學工程博士。、集成化、智能化等實際需求,在微納衛星及空間微系統、先進空間光學姿態敏感器、微納能源器件及微能源系統、高端MEMS器件與集成微系統等技術方向重點開展前沿科學問題、核心關鍵技術及工程實踐方法的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