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Minister:英國的內閣政府為什麼會被叫做「白廳」?

2021-01-09 網易

2020-07-22 14:57:38 來源: 文馨讀史

舉報

  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誕生了一部經典情景喜劇——《是,大臣/是,首相》。這部經典情景喜劇對英國乃至西方世界的政體弊端和國家問題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在網上被戲稱為「半部英劇治天下」。

  

  不過作為英劇,《是,大臣/是,首相》的政治元素基本都屬於英國,有些梗和情節需要觀眾對英國政治文化有一定了解才能看懂。比如劇中多次將英國的內閣政府稱為「白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英國首相官邸為唐寧街十號。但作為修建於十七世紀的私人住宅,唐寧街十號很難容納整個英國政府在此辦公。在唐寧街十號與首相聯繫起來後,內閣政府對唐寧街十號的大規模擴建就勢在必行了。

  

  1732年,英國第一位首相羅伯特·沃波爾入住唐寧街十號。沃波爾入住後將唐寧街十號與白廳宮(英王所有)之間的土地和房屋劃入唐寧街十號,而白廳宮的另一頭就是議會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宮。

  

  於是白廳宮就被首相府和議會「兩頭夾擊」了。再加上白廳宮的主體建築在1698年就被焚毀,名為宮殿但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大道。英王便將白廳大道的土地使用權交給以唐寧街十號為中心的內閣政府。

  

  因為臨近唐寧街十號和威斯敏斯特宮,所以內閣各部(如國防部、外交部、內政部等等)都把辦公機構建在白廳大道上。這樣一來,出任內閣大臣的議員就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往來首相府或者下議院。

  

  於是白廳大道的兩頭是首相府和議會,中間則是內閣各部的辦公地。因此英國人便以「白廳」指代整個內閣政府,包括大臣與公務員。哈克在《是,大臣》裡領導的「DAA」在劇中也是建於「白廳」的部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英國首相為什麼要同時兼任英國內閣的「第一財政大臣」?
    眾所周知,英國的政府首腦是內閣首相。但奇怪的是,英國首相同時還兼任內閣第一財政大臣嗎。唐寧街十號最早就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而英國的財政大臣其實是第二財政大臣。這是為什麼呢?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首相併沒有因為君主立憲而出現。
  • 最高決策層科技諮詢,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制度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英國在各個層面都建立了相應的科學諮詢機構,而設立在決策最高層的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制度能夠獲得直接面向首相和內閣的匯報線,部門首席科學顧問的設置也使英國的科學體系呈現網絡式的格局,這是英國科學諮詢體系的重要特徵。
  • 官方機密文件警告:英國恐遭「系統性經濟危機」
    原標題:官方機密文件警告:英國恐遭「系統性經濟危機」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英媒稱,英國政府私下承認,由於英國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第二波疫情期間完成脫歐,發生「系統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增大。據英國《衛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衛報》網站記者看到內閣辦公廳的一份機密簡報還警告說,存在以下「顯著風險」,即在未來數月,英國可能面臨同時發生數場災難的雪上加霜局面,例如,除了因新冠肺炎導致的醫療緊張,再疊加嚴重流感季。簡報警告說:「在(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這一背景下,2020年冬季可能會同時面臨嚴重洪水、流感大流行、新出現的傳染病和罷工等情況。」
  • 英媒曝政府「指定倖存者」方案,內閣為「詹森感染後誰來接任」吵...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博雅琪】據英國《每日郵報》22日報導,英國政府日前制定了一項名為「指定倖存者」的方案。根據該方案,一旦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感染新冠病毒,被選定為「指定倖存者」的英國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將接任首相一職。
  • 英國政府稱「中國間諜」煞費苦心 遭民眾質疑
    英國政府稱「中國間諜」煞費苦心 遭民眾質疑 資料圖:此前曾有媒體爆料,英國首相卡梅倫對iPad過度依賴   據《每日郵報》4日報導,英國內閣會議禁止大臣們使用iPad,防止中國間諜將其作為監聽工具。
  • 川普還在垂死掙扎,但並不影響拜登組織內閣,今天我們來看看內閣有...
    川普早前指,美國總務署應該開始交接的準備工作,但他仍然堅持會挑戰總統選舉的結果。對手雖然沒有認輸,不但這不妨礙拜登忙著挑選隊友。最近拜登一直忙著提名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成員和內閣成員。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拜登需要招募哪些隊員,他們的作用都是什麼?
  • 透明子:就是這隻紅箱,吃掉了英國人的稅金
    英國人民對此是毫不陌生的。因為這就是財政大臣專屬的「財政紅箱」,除唐寧街11號這個官邸之外,也是歷任英國財政大臣最具有標誌性的附屬特徵。 紅箱到底是什麼? 「紅箱」是英國政府專用文件箱的特稱,指那些英國部級官員(Minister,包括首相,有時又翻譯作「大臣」)單獨使用傳遞部門重要公文的箱子。
  • 北極冰川融化出新航線,英國內閣擔心本土安全:東方艦隊今非昔比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10日的報導稱,英國脫歐之後,其對外政策正在向美國靠攏。近期英國海軍上將更是腦洞大開,為英國海軍找到了一位『新敵人』,而英國海軍的『新敵人』就是我國海軍。
  • 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為什麼不會說英語,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何隱情
    1714年9月18日,抵達英國第二天,就登基成為新國王。大家試想一下,一直生活於漢諾瓦,一輩子都是說德語,由於年齡大力,也沒有心情在去學習,於是和大臣們私下交流,都是使用第三語言——法語。正式因為語言的關係,喬治一世,基本山不幹預英國的會議事務,也很少參加政府內閣,私下召見大臣,也只是了解一些重要的,或者感興趣的問題。
  • 英國首相新冠肺炎病情惡化轉入ICU
    英國首相詹森4月6日因新冠肺炎病情惡化,被轉入重症監護室治療。英國政府發言人表示,詹森是在其醫療團隊的建議下被轉入醫院重症監護室的,目前他正得到「非常好的照顧」。發言人表示,詹森已要求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必要時」代行首相職責。
  • 英國首相詹森告訴內閣 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仍遠未確定
    路透倫敦11月17日 - 英國首相詹森周二警告高級大臣們,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仍遠未確定,但無論是否達成協議,英國都會繁榮發展。距離英國結束退歐過渡期,完成脫歐進程僅剩六周多一點的時間,雙方都在敦促對方改變立場,以便達成一項管理規模近1萬億美元年度貿易的協議。
  • 衛報社論比閱:關注英國抗疫計劃
    拉夫伯勒大學的鄧肯·羅伯遜指出,去年9月,當緊急情況科學諮詢小組(Sage)的政府科學家呼籲中斷電路時,每10萬人中有20名年齡超過85歲的人因Covid入院。上一次封鎖宣布時,可比數字為297人。Sage最接近詹森定製計劃的預測是,英國可能會在9月份左右看到病毒死灰復燃。
  • 退歐會讓英國人變窮?英國政府也承認了
    退歐會讓英國人變窮?英國政府也承認了 文/星晴2018-11-28 19:32:28來源:FX168財經網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在周三(11月28日)表示,退歐會無可避免的令英國的經濟狀況比留在歐盟中更加糟糕
  • 1649年1月30日 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49年1月30日 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49年1月30日,在倫敦白廳前的廣場上,人山人海,大家懷著興奮的心情,觀看暴君查理一世被處死。  查理一世是英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兒子。封建專制政府毫無節制地擴大工商業專賣權、壟斷市場,造成工商業蕭條和物價上漲。這就加深了財政危機,加劇了皇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民怨沸騰,革命情緒日益高漲、先後爆發了蘇格蘭人起義和愛爾蘭民族起義。為了解決國內的政治危機,他被迫召開停止了11年的國會,國會仍然拒絕他的要求,他便下令逮捕下院激進派議員,於是,國會和國王徹底決裂。
  • 高一歷史單元測試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但實際上這些權力大都由內閣和議會行使,英王的一切政務活動完全服從內閣的控制和安排,其活動多屬禮儀性質。但英王個人享有崇高榮譽和尊嚴,以及其它諸如不納稅、不被起訴等特權。英王是英國和大英國協統一團結的象徵,英國政治連續性的標誌和政府決策的顧問,她對政府決策享有被諮詢權、鼓勵權和警告權。   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規定,王位繼承者必須是新教徒。該法確立了長子繼承原則和男性優於女性原則。
  • 拜登內閣布局成型:注重經驗專業、多元特色鮮明
    隨著1月8日宣布商務部和勞工部部長擬任人選,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基本完成其新政府內閣部長和內閣級官員的人事布局
  • Minister: Rain hindering pollutant reduction efforts
    Speaking at a press conference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hina Urban Water Development yesterday, Qiu Baoxing, vice-minister of construction
  • 十年NO,和一個YES(深度好文)
    點擊上方藍色字加關注  |  將微信置頂 每晚欣賞最走心的優美圖文1822年的一天,英國物理學家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