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單元測試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2020-11-28 新東方

  1830年,工業資產階級在廣大下層人民的支持下提出了議會改革方案。1832年4月,英國保守派做出讓步,通過了一項關於議會改革的法案。法案規定,城鎮選區的選民每人每年至少需要支付房租10英鎊;在鄉村選區,選民每人每年交納地租不少於10英鎊,租約須達60年。這樣,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有選舉權的都是有產者,窮人則仍然被排除在政治權利之外,儘管如此,英國全國的選民人數還是大大增加了,從50萬增加到81.3萬人。同時,重新確定了下院席位,對選區設置、選舉名額進行了重新調整分配。56個衰敗選區被撤銷,30個小選區選舉名額從2名減至1名。這樣,共有143個有效席位空出來讓給了新興城市。

  1832年改革對工業資產階級有利;工人和小資產階級受財產資格限制仍得不到選舉權。

  ◆英國國王

  英國憲法規定的世襲的國家元首,立法機關的組成部分,法院的首領,聯合王國全部武裝部隊的總司令,英國國教的世俗領袖和大英國協元首。現在位的國王是伊莉莎白二世(生於1926年,於1953年6月2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

  11世紀英國完成了封建化過程,國王權力逐步加強。13~15世紀末,英王的權力受到貴族的牽制。15世紀末~17世紀中葉,英國實行君主專制,英王掌握全國的統治大權。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逐步確立起以議會為核心的君主立憲政體,英王實權逐步轉至議會。18世紀初,英王實權又逐步轉至內閣,英王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在法律上,英王享有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冊封貴族和授予榮譽稱號,進行審判,統帥軍隊,宣戰與媾和等廣泛權力。但實際上這些權力大都由內閣和議會行使,英王的一切政務活動完全服從內閣的控制和安排,其活動多屬禮儀性質。但英王個人享有崇高榮譽和尊嚴,以及其它諸如不納稅、不被起訴等特權。英王是英國和大英國協統一團結的象徵,英國政治連續性的標誌和政府決策的顧問,她對政府決策享有被諮詢權、鼓勵權和警告權。

  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規定,王位繼承者必須是新教徒。該法確立了長子繼承原則和男性優於女性原則。王位根據年長順序傳給已故國王的兒子;如無子,則傳給女兒;如無子女或後裔相隔很遠,則傳給旁系親屬或其後裔。1952年英王喬治六世死後因無兒子,由其長女伊莉莎白繼承王位。按照1937、1943、1953年的《攝政法》規定,英王因未成年或其他原因暫時不能行使職權時,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由成年的王位順序繼承人、大法官、下院議長、高等法院院長、上訴法院院長等人中的某些人攝政。

  從18世紀起,歷代英王均住在位於倫敦的白金漢宮。

  ◆英國內閣

  源於17世紀英王召開的秘密(內閣)會議。英國政治中,內閣是一個包括多個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門的官方體制。

  在近代歷史中,內閣大臣幾乎都是由下議院議員、以及少數幾位上議院議員所組成。而現今的內閣大臣幾乎均由下議院議員擔任。

  雖然內閣經常由被稱為同輩中年紀最長者的英國首相帶領。英國首相使用被皇室授權的任命權任命和革除內閣大臣。如此,首對在任何內閣大臣的提拔也需要英國君主的正式同意;君主同意都只是象徵形式,近期亦從無拒絕過。內閣大臣互換職位是內閣改組。如下院對內閣不信任,可提請國王解散內閣。

  按照慣例,議會大選後,即由英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併授權組閣。首相從本黨議員中提出閣員名單,請英王任命。大臣分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參加內閣的閣員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組成人數經常變動。參加內閣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國防、財政、內政等重要部門的大臣,不擔負某一具體部門首長的大法官、樞密院院長、掌璽大臣,主管地區事務的蘇格蘭事務大臣、威爾斯事務大臣、北愛爾蘭事務大臣。

  內閣職權主要包括: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後決定;按照議會規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的職權。此外,在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有權採取緊急行動。

  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內閣會議由首相隨時召集,議會會期內一般每周開會1~2次。會議內容保密,會上討論不作記錄,也從不進行表決,最後由首相按自己的觀點歸納成決定。內閣成員對政府政策和行動負連帶責任。不論閣員是否存在意見分歧,對外必須保持一致。

  ◆英國首相

  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確認並任命後才正式成為首相。

  1721年,輝格黨領袖沃爾波爾爵士被英王任命為內閣首領,是為英國首相一職之始,但職位正式名稱並非首相,而是「首席財政大臣」。

  1905年,亨利·坎貝爾-班納文爵士獲任命為英國首相。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一詞首次出現,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官銜。

  首相可向國王(女王)提名政府內閣成員,亦可提出解散下議院的請求。

  現任首相布郎,2007年就任。

  英國首相府在倫敦唐寧街10號。

  ◆英國政黨制度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闢時期,在議會內部形成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政治派別。1679年,議會就詹姆斯公爵(後來的詹姆斯二世 )王位繼承權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反對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繼承權的議員們被政敵斥為輝格(Whig,蘇格蘭強盜),贊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繼承權的議員們則被對方罵作託利(Tory,愛爾蘭信仰天主教的歹徒)。以後兩派逐漸以此自稱,形成兩個政治派別。輝格黨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主張限制主權、提高議會權力;託利黨代表地主貴族利益、維護君主特權。1688年,兩黨由於一致反對詹姆斯二世而走向合作,共同以政變方式發動「光榮革命」。輝格黨在政變中起了主要作用,政變後成為執政黨。1783~1830年託利黨執政。輝格黨和託利黨輪流組閣時期,黨派活動只限於議會內部。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同時,英國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變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貴族、金融貴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勢力與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改革勢力。前者以土地貴族為核心,在原託利黨的基礎上組成保守黨;後者以熱心於自由貿易的工廠主為核心,在原輝格黨的基礎上組成自由黨。隨著議會和兩黨制的確立及發展,兩黨在19世紀中葉都成為有嚴密的中央和地方組織的全國性政黨,19世紀末、20世紀初,保守黨逐步由土地貴族的黨變為壟斷資產階級的黨。與此同時,自由黨逐步衰落,該黨主張的自由貿易政策使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壟斷地位,大批工業資本家轉向保守黨。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人隊伍的不斷壯大,工黨崛起。從1924年開始,工黨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到80年代末,英國除保守黨和工黨兩大政黨外,還有社會自由民主黨、社會民主黨、英國共產黨、合作黨、威爾斯民族黨、蘇格蘭民族黨、民族陣線以及英國革命共產主義同盟等。 

相關焦點

  • 從歷史看英國:穩定的君主立憲制和進出歐盟
    1995年,因為黨內地位不斷受挑戰和威脅,梅傑決定辭去黨魁,宣布重新參選黨魁,結果他贏得218票,重新獲選黨魁,但是梅傑無法建立管治威信。儘管梅傑開啟了與愛爾蘭共和軍的對話,也成功使衰退的英國經濟緩慢復甦,但是他在國民心中已是一個過氣、毫無吸引力的政客,無法掌控四分五裂的保守黨。
  • 烏魯木齊一中2010—2011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測試題及答案
    後者沒有歷史進步意義   C.前者是對後者的繼承發展 D. 都論證了君主統治的合理性   4.盧梭的理想社會是「沒有一個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購買另一個人,也沒有一個公民窮得不得不出賣自身」。這句話揭示了盧梭追求的平等社會目標之一是   A. 法律上的平等 B. 事實上的經濟平等   C.政治上的平等 D.
  • 西方人不解,中國有幾千年的王朝歷史,為何卻沒有保留王室?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迅速建立起來,由於改革的不徹底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結果建立起來的是與眾不同的君主立憲制,在這樣的制度下國王作為虛君仍然存在於英國社會之下。除了英國之外資本主義世界同樣也有很多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歷史標誌性事件全梳理
    1.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標誌:建立在僱傭勞動基礎上的手工工場的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新的生產關係,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轉變,而手工工場只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生產組織形式,其本質是對勞動力剩餘價值的剝削。2.「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標誌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主要是指這三項中國的發明傳播到歐洲,推動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制度。
  • 巴西從葡萄牙獨立,為什麼建立的是「帝國」?
    18世紀末法國爆發大革命,先是學習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然而不甘於王權就此旁落的路易十六欲聯合外國勢力復闢,最終命喪斷頭臺。從此,法國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統治,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路易十六的處死,引起了歐洲各國王室的恐慌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法國近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向歐洲各地傳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 2020高考必背十大歷史知識點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係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並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 英國首相為什麼要同時兼任英國內閣的「第一財政大臣」?
    眾所周知,英國的政府首腦是內閣首相。但奇怪的是,英國首相同時還兼任內閣第一財政大臣嗎。唐寧街十號最早就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而英國的財政大臣其實是第二財政大臣。這是為什麼呢?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首相併沒有因為君主立憲而出現。
  •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測試題附答案:走進化學實驗室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測試題:走進化學實驗室   一、我會選:(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符合題意)(2分×10=20分)   1、原子論和分子論學說的創立,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其科學家是( )   A、門捷列夫 B、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 C、湯姆生 D、愛迪生   2、我國古代有幾大聞名世界的化學工藝是( )   A、燒陶瓷、指南針、造紙 B、燒陶瓷、冶鐵、印刷、釀酒   C、燒陶瓷、造紙、冶鐵、制火藥 D、制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   3、關於「綠色化學」特點概述錯誤的是( )   A、
  • 高考歷史必備的考點知識歸納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誌:1640年11月英國新議會的召開。在新議會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反對派」,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而限制王權實際上等於部分地奪權,已經開始具備了革命的含義。  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標誌:1688年「光榮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後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開闢了道路。
  • 九上歷史全冊背誦手冊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課程標準:講述英國1640年革命和其後的「光榮革命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歷史意義。 1.革命背景:查理一世推行君主專斷政策,解散議會,議會和王權的矛盾激化。
  • 泰國選委會尋求解散泰護國黨 指其違反君主立憲制度
    泰國選舉委員會13日請求憲法法院解散泰護國黨,理由是這一政黨推舉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的姐姐烏汶叻為總理候選人,違反君主立憲制度。  【涉嫌違法】  泰國選舉委員會13日說,泰護國黨推舉烏汶叻為總理候選人,違背君主立憲制度,因此請求憲法法院解散這一政黨。
  • 澳大利亞的由來,英國殖民之舉促成了大陸獨立?
    澳大利亞是是一個位於南半球中北部、東半球東部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全國整體屬於大洋洲,是大洋洲面積最大、南半球面積第二大和全球面積第六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國土囊括了整塊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聖誕島等數個海外島嶼,國土總面積7692024平方公裡。
  • 「立憲」還需要預備期?
    而對這場宏大的變革,歷史上的評價也呈現出複雜和兩極分化的趨勢。 我在本分專題的構架設置與以往略有不同——先將新政中涉及到的最重要內容分類簡述,在最後一篇中再做一宏觀評述。今天就講新政中政治類變革中最重要的一個事件——預備立憲。
  • 拿上你的量角器,來做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度量》測試題
    #四年級數學#今天整理分享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度量》測試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各位同學要學會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並比較角的大小。本單元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學習,可以培養大家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因此,要多多練習,熟練掌握。
  • 「寧靜之國」阿曼:君主獨裁制國家,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上一期的「國家系列文章」,我們介紹了:「國中之國」賴索托: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中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今天我們把目光從非洲大陸南部南非高原上的內陸國家賴索托,向東北方向移動,穿過非洲來到亞洲西亞地區的阿拉伯半島,來介紹第27個國家,「寧靜之國」阿曼:君主獨裁制國家,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 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英國名稱背後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英國有好幾個名字,像它的正式名稱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此外在歷史上,它又被稱為不列顛,英格蘭,英吉利,大英帝國等等,為什麼一個國家有著這麼多的名字呢?咱們這期就好好聊聊英國這些名字的由來。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這座島的名字就叫不列顛。
  • 從拿破崙戰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梳理普魯士崛起的發展脈絡
    此後即便普魯士君主勵精圖治,在容克階層的主導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並成功躋身於歐洲列強行列,卻依舊難以完成德意志統一。那麼究竟為何,進入19世紀之後普魯士的國力會不斷增長,並成功於1871年統一德意志?本文從拿破崙戰爭開始,詳細敘述普魯士是如何一步一步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艱辛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