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英國:穩定的君主立憲制和進出歐盟

2021-01-09 騰訊網

英國為何是英國(連載九)

倚天

工黨的15年

1987年大選中,柴契爾夫人獲第三次連任,在此任期內,她推行的社區稅很不受歡迎,其反對歐洲共同體的觀點在內閣也飽受非議。1990年11月,黨魁地位受到在麥可·赫塞爾廷的挑戰之後,柴契爾夫人宣布同時辭去首相和保守黨黨魁職位,首相職務由約翰.梅傑(Sir John Major)接任。

英國首相府唐寧街10號,醞釀數百年來風雲變換

01

約翰.梅傑接任首相

梅傑接任首相之時,正值海灣戰爭,且世界經濟亦進入衰退期。為了避免在1992年大選中輸給工黨的金諾克,梅傑舉辦很多街頭競選活動,並在街頭髮表了不少強有力的演說。這種親民接觸成效顯著,保守黨在下議院贏得微弱的21席多數,第四次執政,創下20世紀保守黨最長的執政紀錄,梅傑成功連任。

儘管贏得大選,但是保守黨內部的分裂難以阻止,黨內的右派不再支持梅傑,特別是當他批准籤訂《馬斯垂克條約》後,激起很多人對他在處理歐盟事務上的不滿。

另一方面,雖然工黨支持該條約,但它卻有意打擊梅傑政府。工黨對條約提出修正,通過條約前要先通過有關社會福利的條文。結果,有數名保守黨員背棄了梅傑,對條約投了反對票。於是梅傑在第二天——1993年7月23日,向國會提出了對自己的信任動議,最後多出40票而獲得留任,他在下議院的影響力被嚴重削弱。

1995年,因為黨內地位不斷受挑戰和威脅,梅傑決定辭去黨魁,宣布重新參選黨魁,結果他贏得218票,重新獲選黨魁,但是梅傑無法建立管治威信。儘管梅傑開啟了與愛爾蘭共和軍的對話,也成功使衰退的英國經濟緩慢復甦,但是他在國民心中已是一個過氣、毫無吸引力的政客,無法掌控四分五裂的保守黨。

02

年輕的工黨新黨魁湯尼.布萊爾

此時的工黨卻在年輕的新黨魁湯尼.布萊爾(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領導下,銳意改革,重塑形象。布萊爾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975年從牛津大學畢業後不久就加入了工黨。1983年,年僅30歲的他當選下院議員。年輕的布萊爾在影子內閣中受到重用,1984年獲任財政部事務方面的助理髮言人,得以在議會前排就座。1992年大選期間,擔任黨魁的布萊爾重塑工黨的形象,並提出實行極具爭議的最低工資政策。然而,工黨在那次大選中再次落敗。

布萊爾致力於重新審視工黨的政策,改善其形象,使之現代化,加強競爭力,為此,他就特別地以「新工黨」(New Labour)一詞,強調工黨已經今非昔比。

布萊爾在1994年的工黨大會上發言表示:他有意更改黨章的第四款,加入新的目標和價值觀。他建議刪除該款指出對「生產工具成為公有產權」的追求,使工黨放棄國有化主張。最終,第四款被換成另外的陳述,表示工黨信奉民主社會主義,在1995年4月召開的工黨特別會議中獲得通過。

布萊爾的改革受到其他黨派及黨內建制派的批評,但事實證明他的新政策贏得不少民意支持,1996年12月,工黨的支持率在民意調查中遙遙領先。沒有勝算的保守黨將本應在1997年3月17日舉行的大選推遲到5月1日,結果,保守黨遭遇史上最大的慘敗,在下議院只獲得165席,而工黨贏得418席,自由民主黨有46席,工黨加上自民黨佔下議院三分之二多數。梅傑在大選次日宣布辭職,布萊爾接任首相。

03

工黨上位,布萊爾接任首相

布萊爾的工黨政府上任後在內政、外交方面表現得靈活、務實。

其一是改變之前保守黨政府在北愛爾蘭問題上的強硬立場,推動和平進程。1998年12月26日布萊爾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同年英國政府與愛爾蘭政府籤署《貝爾法斯特協議》,成立北愛爾蘭自治政府。

其二,給予蘇格蘭、威爾師士更多得自治權,蘇格蘭因而在1999年恢復了中斷三百多年的蘇格蘭議會;威爾斯議會也在當年年成立。放權本應加強蘇格蘭人對工黨的好感,不料,主張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崛起,逐漸主導蘇格蘭的政治,工黨在蘇格蘭的政治優勢反而受到削弱,最終2007年失去對蘇格蘭政府的管治權。

工黨在2001年大選中保持了巨大優勢,布萊爾成為第一位贏得連任的工黨首相。

911事件發生後,布萊爾很快宣布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爭,並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席哈克發生磨擦。布萊爾比小布希更善於演說,他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多篇演說,強調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英國政府派出4萬5千名英軍士兵加入聯軍,對薩達姆軍作戰。阿富汗戰爭之前,布萊爾參與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國際反恐聯盟。

2005年大選,工黨的獲勝優勢已縮小到55席,布萊爾在黨內也遭遇越來越大的壓力。批評者指責他在外交方面過於親近美國,其中東政策是失敗的。其經濟政策更像保守主義者,他是新柴契爾主義者。此外,他被指獨斷專行,像總統而不是首相。

2007年6月27日,布萊爾在國會下議院出席最後一次的首相答問,之後他向女王辭職,結束10年的首相生涯,之後他再辭去下議院議員,結束24年的下議院議員任職。

04

財政大臣戈登.布朗自動當選首相

當時的財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黨內選舉中未遇敵手,自動當選首相

早在1994年,布萊爾與布朗達成一項政治交易,前者擔任工黨黨魁和未來的首相,後者擔任財政大臣,即內閣的二號人物。

1997年布朗就任財政大臣後,做了幾項影響深遠的工作。賦予英格蘭銀行獨立制定基本利率的權力,使其控制貨幣政策。就英國應否加入歐元區做了研究,最終認定英國不適於加入歐元區。當時《金融時報》認為這個舉動避免了財政危機。由德國、法國主導的歐元區內經濟實力不平衡,並且在財政政策、通脹控制等方面一直有問題。此外,英國政府向醫療服務體系NHS注資,使得英國的醫療預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了歐洲的平均水平。

布朗的10年財政大臣任內,英國經歷了「三低」年代:低稅率、低失業率、低利率。所得稅降至20%;企業稅由33%減至28%;失業率降至5.5%,遠低於歐元區的8.1%。

但是,布朗的財政政策亦有一些敗筆。1999年至2002年間,他以遠低於市價的每盎司275美元出售英國60%的黃金儲備而受批評,但金價一直上漲,直至2008年已逼近每盎司800美元。

布朗接任作首相初期的支持率較高,但在2008年經濟衰退後工黨的民意支持度下滑,2009年在地方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受挫,2010年大選中工黨於下議院失去91席,成為1931年來最慘重的失敗,並使保守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工黨同自民黨商談組閣,布朗留任首相,他最終於2010年5月10日宣布辭去黨魁職務

5月11日工黨組閣失敗,布朗正式宣布辭去首相及黨魁保守黨的戴維·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接任首相。

走出歐盟

05

卡梅倫其人

卡梅倫出生於倫敦一個股票經紀人家庭,其祖母是英國國王威廉四世(1765-1837)和情婦的直系後裔,但因為祖先是非婚生子女,卡梅倫沒有英國王位繼承權。卡梅倫13歲在著名的伊頓公學接受基礎教育,1984年獲得牛津大學獎學金,被布雷齊諾斯學院(The King's Hall and College of Brasenose)錄取,修讀哲學、政治、經濟。1988年他以一等榮譽學士學位畢業,8月,他在保守黨研究部工作,直到1993年離開。其間,1991年,他被借調到唐寧街10號,為時任首相約翰·梅傑工作,並受到讚賞。

1992年大選期間,卡梅倫擔任保守黨競選策略專家,並具體負責經濟事務。保守黨再次贏得大選勝利後,他被提升為財政大臣拉蒙特的特別顧問。一年後,拉蒙特被解職,卡梅倫被調到內政部任職。1994年,卡梅倫進入卡爾頓傳播公司,成為公司董事長麥可·P·格林手下的公共關係部門的主管。2001年大選,卡梅倫成功獲選下議院議員,在影子內閣任職。2005年,39歲的卡梅倫成為最年輕的保守黨黨魁

2010年4月6日,工黨政府完成第三屆五年任期後,布朗敦宣布解散國會,大選於5月6日舉行。結果保守黨雖然獲勝,贏得306席,但未能獲得過半數議席,必須與自民黨組建聯合政府。數天的談判未有結果,自民黨轉而與工黨接洽。最後保守黨在部分議題上讓步,與自民黨達成組閣協議。布朗於5月11日向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請辭,並按慣例舉薦反對黨領袖組建新政府。覲見女王后,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門外召開記者會,宣布會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43歲的卡梅倫成為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

06

保守黨回歸,卡梅倫接任首相

在政治理念上,卡梅倫的主張偏離捍衛傳統的偏右立場,變得趨於溫和,向中間靠攏。這與布萊爾將左傾的工黨引向中間路線不謀而合。

卡梅倫任內推動了兩項提案的議會表決。2013年5月21日,下議院就英國同性婚姻合法化進行三讀,結果366票支持,161票反對,通過承認英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絕大多數支持票來自左翼的工黨和自民黨議員,約有半數保守黨議員投了反對票或者棄權票。2014年,英國政府與主張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達成協議,於當年9月18日舉行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果」留英派「以55%勝出,蘇格蘭留在聯合王國內。

在歐盟問題上,卡梅倫主張英國留在歐盟。如前所述,歷史上英國政界和民間對歐洲大陸一直心存芥蒂,當年加入歐共體就是一波三折。保守黨和工黨內部都有意見分歧,更有英國獨立黨明確主張退出歐盟。保守黨的柴契爾政府是歐盟的堅決反對者。2008年金融危機對歐盟經濟造成嚴重損害,德國主張救助希臘等國,與英、法等其他國家的分歧日益嚴重。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則對英國對歐元區的態度公開表示不滿。

2011年10月24日,一些保守黨的後座議員不顧卡梅倫的反對,將超過10萬英國人籤名要求就英國退出歐盟進行公投的提案提交議會表決。結果111票贊成、483票反對,公投被否決。贊成票中有81張來自保守黨議員,明顯是黨內對卡梅倫歐洲立場的叛變。首相府發表聲明表示:尊重脫歐派議員的意見,但政府必須領導國家,而留在歐盟最合符英國利益。

2015年開始,越來越多中東、非洲難民湧進歐洲大陸,嚴重危害正常秩序。英國雖然隔著海峽,也對洶湧的難民潮深感不安,因此,脫歐聲浪日漸高漲。2015年大選前,卡梅倫承諾勝選之後將會於2017年以前舉行全民公投,讓英國民眾決定英國是否脫離歐盟。當年5月的大選中,保守黨以37%得票率,贏得過半數的330個席位(51%),維持國會最大黨地位,卡梅倫續任首相併得以單獨組閣

07

公投脫歐,卡梅倫辭職

歐洲大陸的難民危機幾乎失控,地處歐洲中心的德國更是成為難民的首選滯留地和中轉站。儘管德國媒體大都對難民潮表示擔憂,但是總理默克爾卻公開表示向難民敞開大門,來多少收多少。當時德國媒體大都對此表示懷疑和反對,指責默克爾損害德國的國家利益。並且政界對德國的接收能力表示懷疑。默克爾卻信誓旦旦地宣稱;「Wir scharfen das」(我們能搞定)。在默克爾的鼓勵下,難民潮在夏季、秋季達到經人的高峰,每天有數萬難民浩浩蕩蕩抵達慕尼黑,德國一片混亂。默克爾希望由歐盟27個成員國按人口比例分攤難民,但是遭到匈牙利、捷克、波蘭、奧地利等國拒絕。法國最初表示默克爾方案可以接受,但是,隨著湧入的難民越來越多,法國也招架不住,不再接收。於是德國不得不獨自吞下超過一百萬難民。每天電視裡的恐怖難民潮畫面,震驚世界,英國人看在眼裡,怕在心上。

2016年2月,卡梅倫兌現競選諾言,與歐盟達成協議後,宣布6月23日英國舉行全民公投,並成為實際上領導留歐陣營的領袖之一。反而積極主張留歐的工黨、自民黨、綠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左派政黨並無明顯的領袖。而脫歐陣營則實際上由保守黨內的對手、大倫敦市長鮑裡斯·詹森領軍,因此有批評指脫歐公投實際上是保守黨的內部政治鬥爭。

6月23日的公投結果為51.9%的投票者支持脫歐,結果出爐當晚,卡梅倫召開記者會,含淚宣布:因未能成功籍公投令英國繼續成為歐盟的成員國,承擔公投失敗的責任,辭去首相職務

2020年1月31日午夜,英國正式脫離歐盟,英國民眾歡呼重獲自由

事實上,在歐盟的經濟政策、東擴、移民等問題上,英國與德國、法國向來有間隙,對於「脫歐」還是「留歐」,英國政界和民間爭論已久,大可不必當真。導致問題升級的直接原因是默克爾一手導演的難民危機。大選前卡梅倫提出公投正是為了獲取選票,他也成功了。他本人是「留歐」派,因為沒人逼著他必須兌現諾言,續任首相後,其實他有兩個選擇:第一,找任何藉口拖延公投,或者乾脆不再提及此事。公眾的注意力可能很快會轉移到其他事情,對公投失去興趣而自然流產。況且,政治家失信並不少見,這是一種政治策略。第二,即使投票結果出爐,也不意味著脫歐已成事實。首先,公投結果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必須由政府遞交議會表決。其次,無論公投結果如何,與卡梅倫的首相位子無關,卡梅倫大可不必辭職以謝天下。他的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不啟動「脫歐」的法律程序,「脫歐」也就僅僅是民意而已,不會成為事實。他的繼任泰萊莎.梅、鮑裡斯.詹森都是堅定的「脫歐」派,卡梅倫的辭職正好將主導權讓給脫歐派。

08

歷史沒有假設

從卡梅倫的兌現諾言到辭職,可以看出英國政治家的一貫做法:無論政見如何、能力如何,都是尊重法規、信守承諾、敢於負責、敢於擔當。當年張伯倫儘管政治判斷嚴重偏差,但是在逃過議會彈劾的情況下卻主動辭職,同樣是出於對人民、對國家負責。假如張伯倫不辭職,英國也許早就被納粹德國滅了。假如卡梅倫不推進公投或者不辭職,英國還會是歐盟的一員——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如果說張伯倫、卡梅倫是君子,相比之下,德國總理希特勒耍盡各種流氓、惡霸手段戕害歐洲;默克爾平庸低能,並且一手造就歐洲難民災難,卻不承擔任何責任,繼續高枕無憂地繼續第四個任期。與英國政治家相比,希勒特是惡魔,默克爾是小丑。近幾年德國一再出現被媒體曝醜聞而被逼辭職的高官,如因受賄醜聞被迫辭職的德國前總統沃爾夫、因論文造假被迫辭職的前國防部長古滕貝格、前教育部長沙萬,以及大眾汽車尾氣門醜聞、西門子大規模行賄醜聞、大批精英人士逃稅醜聞,可見德國精英的道德水準之低。

而在媒體自由,輿論監督的西方世界,除了不同政黨之間,同黨內部派系之間的黨爭被媒體放大曝光,幾乎沒有現代英國的政治精英、商界精英被曝光過道義或私德方面的醜聞。足見英國的精英們是有相當的水準的,值得敬佩。從英國首相們動輒辭職、自己給自己啟動議會信任投票這些難以理解的行為,再次印證了英格蘭民族深入骨髓的道義至上、尊重法律、不貪私利、盡職盡責的精神。辭職是盡職盡責的另一種表現:我無法完成職責,就讓給給有能力完成的人。可以說英國政治精英們的境界正是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並且增加了英國特有的法制原則。

09

何為貴族精神

當代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總喜歡把「貴族」掛在嘴邊,其中一些以超級奢侈的生活炫耀自己的身價,被稱為「土豪」。另一些富人則瞧不起「土豪」,願意低調,還說「沒有三代培養不出貴族」,似乎他(她)們才知曉什麼是「貴族」,其實這也實在是對「貴族精神」的曲解。

在英國,最早的「貴族」是跟隨威廉徵服英格蘭的騎士們。之後英國不斷有因為戰功或政績等被冊封的貴族。「貴族精神」的核心是:忠誠、勇於獻身、責任、道義、擔當。英國貴族子弟很多被送入校規嚴格的哈羅、伊頓這樣的學校接受基礎教育,然後進入軍校受訓,畢業後為皇家軍隊服役。英國2百多年海外殖民史中的軍官很多擁有貴族頭銜,他們也確實做到了身先士卒、浴血沙場,為日不落帝國的成功立下漢馬功勞。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捍衛祖先尊嚴的榮譽,也是貴族對君王的責任和義務。

牛津大學校徽,上面的校訓為:Dominus Illuminatio Mea (拉丁語)主乃我光

1096年建校的牛津大學:培養了無數世界各國的精英人物

前文說過伊莉莎白女王還在公主時代參加軍隊後勤服務。當代的第三代王位繼承人——威廉王子、哈裡王子也延續了祖先的傳統。大學畢業後也在皇家空軍服服役。2001年,威廉王子入讀蘇格蘭的聖安德魯大學,2005年畢業,2006年1月,王子進入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接受軍事訓練。離開軍事學院後,威廉王子按傳統在軍中服役,王子曾公開表示有意去伊拉克或阿富汗前線作戰,但歷代英國王室有不成文規定,不允許王位繼承人深陷險境,因此威廉王子無法如願,2009年他被派到英國皇家空軍擔任上尉直升機駕駛員。

哈利王子於2006年5月進入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受訓,2007年4月畢業,被授陸軍少尉,進入皇家騎兵團擔任搜索排長,指揮11名士兵與4輛「彎刀式」裝甲偵搜車。英國國防部證實,哈裡王子在2007年12月中旬到阿富汗前線服役,與塔利班武裝分子作戰。

2007年,哈裡王子在阿富汗前線服役

因為被某美國網站暴露行蹤,哈裡王子於2008年3月1日返回英國。他成為三年百多年來唯一在前線參戰的英國王位繼承人。2011年4月,哈裡王子服役第5年,完成第一階段為期8個月駕駛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訓練,晉升為航空兵上尉,於2015年自陸軍退役。

穩定的君主制和負責的首相

至今,英國的君主制已延續了954年。

其間在歐洲,1453年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1789年法王路易十六在大革命中被推上斷頭臺;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被拿破崙逼迫退位;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一戰失敗,流亡荷蘭;同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家人慘遭滅門,1921年奧匈帝國皇帝卡爾一世被放逐到馬德拉群島。

在亞洲,1127年北宋宋徽宗、宋欽宗俘於金;1279年崖山海戰宋末帝趙昺隨大臣陸秀夫跳海殉國;1644年李自成軍兵臨京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1912年民國成立,宣統被迫退位;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寓居天津租界。

世界主要國家的君主制榮耀的背面是血腥和悲劇。唯有英國君主制有序更替,傳承不息,堪稱人類歷史之唯一奇蹟。其中民族性、制度諸多方面之原因,前文已有論述,不再贅言。

前文有敘,1917年一戰期間,喬治五世棄用維多利亞時代的德國姓氏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用英國姓氏溫莎,王朝稱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此舉感動了英國民眾,鞏固了王室的民意基礎。1936年愛德華八世繼承王位,這位不愛江山的國王為了心上人放棄王位,挽救了危機中的王室。三年後,二戰爆發。在納粹德國對英國狂轟濫炸中,白金漢宮也遭遇炸彈,所幸喬治六世等王室成員沒有受傷。喬治六世和王室成員沒有採納撤離英國,去安全地區避難的建議,而是在整個二戰期間留在英國,與人民一起抗擊納粹。他經常帶著伊莉莎白王后等王室成員出現在大街小巷,鼓勵和安撫受傷的民眾,並且發表了著名演講《與民同在》,表明堅守英國的立場。國王的無畏和沉著感動並激勵了英國人民並成為英國贏得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精神支柱。

1952年,喬治六世駕崩,伊莉莎白公主繼承王位,成為伊莉莎白二世。她恪守王室規範,履行君主職責,從不染指政府行政事務。她在公眾面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在私德上她嚴於律己,無懈可擊。在位將近70年,她深受英國人民愛戴,在也享有世界範圍的威望。

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全家福

1997年8月30日黛安娜王妃在巴黎死於非命,伊莉莎白二世陛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黛安娜王妃有著極高的人氣,而她的不幸婚姻和悲劇結局被很多人認為源自查爾斯王子與舊愛卡米拉女士的婚外情。因此大批英國民眾自發悼念黛安娜王妃,白金漢宮欄杆外被無數鮮花包圍。在女王這邊,她對不甘寂寞、在世界各地高調曝光的王妃頗有微詞。事實上,身為未來的王后,最重要的不是展示個人魅力,而是低調地遵守王室行為規範,維護王室威嚴。黛安娜的行為舉止顯然更像社交明星,而不是傳統的王室成員,尤其是未來的王后。

黛安娜死訊傳來,女王和親王正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渡假。女王心情相當複雜,認為,黛安娜已經與查爾斯王子離婚,不屬於王室成員,因此女王她向首相布萊爾堅持,葬禮應該以私人性質交給黛安娜家人辦理。

王室的遲遲不表態引起一些街頭小報的批評,布萊爾幕僚中也有人認為君主制已過時。然而,布萊爾沒有理會共和派,反而支持王室進言,向身在巴爾莫勒爾的女王提出幾項緊急措施,以及時挽回民意。這些措施包括,女王出席黛安娜在西敏寺的葬禮、在白金漢宮及國會下半旗致哀(近400年以來首次),親自發表電視演說,向全國臣民講述對戴妃之死的感受。

儘管王室內有不同聲音,女王最終認識到社會的某些價值觀已經改變,君王必須理解人民才能贏得民心。事實上,黛安娜的突然去世引發英國民眾的悼念潮,其中有媒體炒作的因素,但是女王和君主制並未遇到威脅。近千年的君主制在英國象徵著國家的穩定、國祚的延續,不可能因為一位曾經的王妃而被廢棄。這也再次很好地這證明了英國民族的理性、尊重傳統,以及王室的妥協、順應民意。女王生日慶典以及2012年女王登基鑽石慶典的盛大場景可以看出,英國民眾對女王是真心愛戴的。

伊莉莎白二世已94歲高齡,創下英國和世界君主在位和壽命記錄。筆者認為,功德圓滿的女王可以光榮退休了,沒有必要堅守到失去行動能力才讓位,甚至鞠躬盡瘁。最後的堅守對她的歷史定位和美譽度沒有影響。

當今王位的第二代、第三代繼承人中,查爾斯王子等到頭髮的白了還沒帶上王冠,但是這位紅光滿面的老紳士很滿足在威爾斯的莊園裡種植有機蔬菜,自得其樂。威廉王子是標準的、合格的王位繼承人,稱職的丈夫和父親。凱特王妃堪稱通情達理的賢妻良母,深得女王喜愛。哈裡王子有些行為不羈,2012年在美國渡假期間,被媒體曝光不雅照,此照之後被英國王室禁止刊出。

哈裡王子的感情生活也豐富多彩,他的首位女朋友是居住於南非辛巴威籍商人之女翠絲·戴維,兩人在交往5年後在2009年分手。2012年5月,哈裡王子結識英國貴族克莉絲汀·博納斯,最終還是在2014年4月分手。2016年6月,王室公開了哈裡王子與離異的美國人梅根·馬克爾的戀情,2018年5月19日二人舉行婚禮。2020年1月8日,哈利王子夫婦在未知會白金漢宮的情況下,自行對外宣布退出王室高級成員,並移居加拿大。生活開支也不再由王室承擔,他們會以工作的方達到經濟獨立,平均分配在英國和加拿大居住的時間並會創立自己的慈善基金。1月18日,白金漢宮發表聲明,指哈裡王子夫婦會在2020年春天辭去王室職務,包括正式的軍職以及放棄殿下(HRH, Her Royal Highness)的頭銜,亦不能領取身為王室職務的納稅人資助。

近年來,媒體曝出英國王室的一些負面消息,但是總體而言,英國的君主制是非常穩定的,因為它君主僅僅具有象徵意義,無非是世襲制的國家元首而已。可以肯定,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推翻這個與英國歷史一樣長、經歷了近千年血雨腥風的體系。

再說一下英國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它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最高行政官員。其主要職責是領導執政黨和主持內閣會議,從而掌握立法權和行政權。根據英國首相的意見,英國君主還會行使其法定權力及特權,包括任命英國政府高級官員、司法人員和英國國教會的相關人員,以及頒授勳銜等。首相這一職位是3百年來慢慢演化而成的,並非由君主突然下令而設立。輝格黨領袖羅伯特·沃波爾爵士在1721年被國王喬治一世任命為內閣領班,1742年辭職退休,在位長達21年,是歷史上最長任的英國首相。他認為是是英國第一任首相。

從沃波爾開始,至今英國共有78任、77人出任首相(邱吉爾兩次)。1894年自由黨籍的首相格拉德斯通(William Ewart Gladstone)因上議院否決其愛爾蘭自治法案而辭職,成為近代史上第一位因政治原因辭職的英國首相。20世紀共有18位首相辭職,其中1921年安德魯.博納.勞、1959年麥克米倫因健康辭職,1955年邱吉爾因年邁辭職,其餘均因施政受阻或在國會失去信任而辭職。現任首相詹森之前的4位首相梅、卡梅倫、布朗、布萊爾都是請辭下臺。可見,英國首相堪稱高危職業。英國政治家們盡職盡責,置個人名利於身外,不戀棧,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道德觀。

路在腳下

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大國以及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是全球第二大科技強國,在基礎科學、信息、智能、航空、航天、製藥等方面位於世界最頂尖行列。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居第二位,科研機構綜合排名世界第二,英國有全球頂級的高等教育。英國有發達而完善的產業結構:1%的農牧人業口滿足全國大約60%的食品需求。製造業高度發達,結構完整,產品質量優異。煤、天然氣和石油等能源生產大約佔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證券、保險業、航運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倫敦是世界頂級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此外,穩定的社會政治制度、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福利制度、相對理性的國民性格,都是國家和民族繁榮、發展的保障。

大英帝國一去不復返,對歐盟說了再也不見。面對新一輪大國角力和國際風雲變幻,英國處於十字路口,對英國民眾來說,需要祖先的理性、協商、妥協精神;對於政治精英來說,需要強有力的領袖,具有邱吉爾那樣的鋼鐵般的毅力、敏銳的洞察力、準確的判斷力,以及堅定的執行力。英國如何確定自己的位置,取決於英國人自己。

全文完

圖片來源於網絡

註:本文版權屬於德國《華商報》,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需與本公眾號聯繫,並註明來源:微信公眾號「德歐華商」。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焦點

  • 高一歷史單元測試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世紀英國完成了封建化過程,國王權力逐步加強。13~15世紀末,英王的權力受到貴族的牽制。15世紀末~17世紀中葉,英國實行君主專制,英王掌握全國的統治大權。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逐步確立起以議會為核心的君主立憲政體,英王實權逐步轉至議會。18世紀初,英王實權又逐步轉至內閣,英王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
  • 2020高考必背十大歷史知識點
    (3)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4)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環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於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一直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 西方人不解,中國有幾千年的王朝歷史,為何卻沒有保留王室?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迅速建立起來,由於改革的不徹底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結果建立起來的是與眾不同的君主立憲制,在這樣的制度下國王作為虛君仍然存在於英國社會之下。除了英國之外資本主義世界同樣也有很多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歷史標誌性事件全梳理
    在新議會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反對派」,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而限制王權實際上等於部分地奪權,已經開始具備了革命的含義。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標誌:1688年「光榮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後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開闢了道路。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誌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 泰國選委會尋求解散泰護國黨 指其違反君主立憲制度
    泰國選舉委員會13日請求憲法法院解散泰護國黨,理由是這一政黨推舉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的姐姐烏汶叻為總理候選人,違反君主立憲制度。  【涉嫌違法】  泰國選舉委員會13日說,泰護國黨推舉烏汶叻為總理候選人,違背君主立憲制度,因此請求憲法法院解散這一政黨。
  • 「立憲」還需要預備期?
    而對這場宏大的變革,歷史上的評價也呈現出複雜和兩極分化的趨勢。 我在本分專題的構架設置與以往略有不同——先將新政中涉及到的最重要內容分類簡述,在最後一篇中再做一宏觀評述。今天就講新政中政治類變革中最重要的一個事件——預備立憲。
  • 澳大利亞的由來,英國殖民之舉促成了大陸獨立?
    澳大利亞是是一個位於南半球中北部、東半球東部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全國整體屬於大洋洲,是大洋洲面積最大、南半球面積第二大和全球面積第六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國土囊括了整塊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聖誕島等數個海外島嶼,國土總面積7692024平方公裡。
  • 高考歷史必備的考點知識歸納
    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標誌:1688年「光榮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後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開闢了道路。  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誌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 英國首相為什麼要同時兼任英國內閣的「第一財政大臣」?
    眾所周知,英國的政府首腦是內閣首相。但奇怪的是,英國首相同時還兼任內閣第一財政大臣嗎。唐寧街十號最早就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而英國的財政大臣其實是第二財政大臣。這是為什麼呢?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首相併沒有因為君主立憲而出現。
  • 英國君主制為何這麼穩定?看一下溫莎王朝,對英國歷史有偉大貢獻
    英國溫莎王朝當今君主伊莉莎白二世 在仍然實行君主制的國家中,英國是最穩定的國家之一。近年來,英國王室頻頻發生相對負面的事情,因此有傳言說很多英國人要求廢除君主制,但事實上英國君主制非常穩定,根本不可能被輕易廢除。 英國君主制為何到現代都這麼穩定?這一切,全因溫莎王朝對英國歷史有偉大貢獻。
  • 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英國名稱背後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英國有好幾個名字,像它的正式名稱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此外在歷史上,它又被稱為不列顛,英格蘭,英吉利,大英帝國等等,為什麼一個國家有著這麼多的名字呢?咱們這期就好好聊聊英國這些名字的由來。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這座島的名字就叫不列顛。
  • 「寧靜之國」阿曼:君主獨裁制國家,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上一期的「國家系列文章」,我們介紹了:「國中之國」賴索托: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中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今天我們把目光從非洲大陸南部南非高原上的內陸國家賴索托,向東北方向移動,穿過非洲來到亞洲西亞地區的阿拉伯半島,來介紹第27個國家,「寧靜之國」阿曼:君主獨裁制國家,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 特斯拉CEO馬斯克和「AlphaGo之父」共同入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沒有和尚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伊隆·馬斯克今天(格林尼治時間5月9日)有了一個新title,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在英國皇家學會官方網站公布的一份名單中,共有50位科學家入選了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其中包含14名女性。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6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學院,大量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都是皇家學會的成員。
  • 看一看世界各國元首的任期是多少年?
    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世界各國元首任期是多少年?能夠連任多少屆呢?這條規定主要針對那些中途上位的副總統,因為美國歷史上有多位總統在任期內死亡(遇刺或者病故)。總統死亡後,副總統就可以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直接上位,無需再經過大選。
  • 佛山的歷史,佛山大魁堂的由來,以及萬木草堂的由來
    如今,見證革命歷史風雲的大魁堂重修之後煥然一新,成為祖廟博物館接待室。桌椅臺凳,壁掛宮燈,美輪美奐,難覓當年硝煙烽火痕跡。 儘管百日維新最後慘澹收場,但是千千萬萬中國人還是從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主張中看到了愛國的凝聚力和民族復興的一線希望。l891年,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此時,康有為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將萬木草堂辦成了中西學並重的新型現代學校。
  • 英國旅遊景點-9個景點
    英國旅遊景點英國政區圖泰晤士河風光倫敦金融城新區英國議會英國旅遊業白金漢宮溫莎城堡溫莎樂高樂園倫敦塔橋巨石陣英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