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大魁堂是佛山鎮公所設立的一個專門管理租項收支事宜的機構,辦公地點在祖廟正殿左側。20世紀20年代,大魁堂被劣紳集團所控制。1925年春,佛山工聯會在大魁堂召開全市工人大會,選舉錢維方等11人為佛山工人代表大會委員,成立佛山工代會,大魁堂被設為工代會會址。1926年12月,中共佛山支部在大魁堂成立。直至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後,大魁堂一直是佛山革命運動的「腦部」。如今,見證革命歷史風雲的大魁堂重修之後煥然一新,成為祖廟博物館接待室。桌椅臺凳,壁掛宮燈,美輪美奐,難覓當年硝煙烽火痕跡。 儘管百日維新最後慘澹收場,但是千千萬萬中國人還是從康有為等人維新變法的主張中看到了愛國的凝聚力和民族復興的一線希望。
l891年,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此時,康有為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將萬木草堂辦成了中西學並重的新型現代學校。學生既要研讀傳統的課程,也要學習數、理、化、機械、地質等,還需經常宣講自己的社會政治觀點,把求知與改造社會結合起來。在萬木草堂所招收弟子中,以梁啓超、陳千秋、麥孟華、徐勤等人最為出名。萬木草堂的子弟成了維新變法,實現康有為「君主立憲」的骨幹力量。
萬木草堂,也是康有
為的政治思想日趨成熟的地方。《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沒有萬木草堂也可能沒有後來的維新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後,萬木草堂於1898年9月被清政府查封停辦,但他的思想通過萬木草堂及他的著述,留傳後世。有人曾以三個詞來總結康有為的一生:維新、保皇、。而在筆者看來,這三個詞其實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君主立憲。
我們在南海丹灶蘇村康有為故居的牆壁上,看到了一張攝於1927年康有為70壽辰當天的照片。康有為穿清朝禮服與家屬合影,成為康有為晚年對已經消亡10餘年之久的清王朝依然感恩戴德的歷史證明。是心存中國,還是心存大清?後人有批評他晚年墮落,反對共和,但歷史之複雜並不能一言蔽之。
百日維新失敗之後,康有為曾一度提出「保中國不保大清」,因為此時清王朝已經沒有實現立憲的可能了。辛亥革命之後,他又提出了「虛君共和」,在一定程度上反對辛亥革命的種種。因為此時中國已無君主,固亦不能實現他的君主立憲政治主張。康有為積極反對袁世凱,一方面固然因為康有為理想的君主立憲,其中「君主」主要指清王朝的「君主」。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袁世凱反對共和,反對國會,無法實現他的立憲夢。
立憲在康有為心中佔據巨大地位,是他政治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袁世凱去世之後,康有為馬上致電黎元洪,「望早召正式國會」。亥單命成功之後,在民主共和已經深人人心的1917年,康有為還在為他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作最後一搏。康有為聯繫張勳,在北京成功地實施了君主,這場被稱為「張勳」的,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比「百日維新」更短,只有12天。1927年3月末,在他70壽辰後的第23日,康有為病逝於青島,在此之前他還曾親赴天津為清廢帝溥儀祝壽。可見,他的一生都在堅持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君主立憲。只是20世紀初,國內外惡劣的環境註定了君主立憲在中國只能是一個夢,而不服輸的康有為,卻懷抱著這個夢想整整30年,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