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隨著我們國民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我們普通老百姓對於醫學上的很多東西也越來越了解了,雖然我們不像醫學專家那樣明白太多的醫學知識,但是一般的內容還是能夠有所了解的。今天,我們就要說一說關於血常規的問題。我相信,很多朋友對血常規一定不陌生,因為無論我們去醫院看病,還是陪家人體檢,甚至在學校的校醫院,血常規都是經常會做的一個血液學檢查。大夫經常開一個單子,告訴我們去交費採血,然後很快結果就能夠出來了。那麼血常規到底有什麼用呢?血常規能查出什麼病呢?今天,張大夫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一次血常規需要花多少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項最常規、最普遍的檢查的費用是多少錢?其實血常規的費用還是非常便宜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級別的醫院可能會有所差別,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便宜。大概的話,應該在3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採血費和採血管的費用,加在一起,大概得有40元左右。別看是如此便宜的一項化驗,在臨床上卻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哪一個臨床醫生都不會忽視這項檢查。
做血常規需要做哪些特殊的準備嗎?
在我們老百姓的記憶裡,如果到醫院化驗,一般都需要化驗前一天清淡飲食,化驗當天空腹到醫院檢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對於不同的檢查,我們會有不同的要求。對於血常規,通常情況下,我們沒有特殊要求,不必空腹。而且大約半個小時就能夠出結果,效率非常的高。
血常規能夠查出哪些疾病呢?
這是我們大家關心的問題。其實大家看過血常規報告的人應該知道,裡面密密麻麻的包含了很多項內容。其實我們主要分成幾類來看這張化驗單:白細胞、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和血小板的情況。而白細胞又包含了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等。每一項都有不同的臨床意義,下面我分別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可能是細菌感染。
如果白細胞升高,而且淋巴細胞的比例升高,有可能是病毒感染。
白細胞升高,而且嗜酸性粒細胞升高,臨床上可能懷疑是寄生蟲或者過敏。
白細胞的減少在臨床上也不少見,常見的原因包括藥物引起、放化療後等。
舉個例子,如果患者白細胞升高,而且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患者又有發熱、咳嗽、咳痰等的症狀,臨床上可能懷疑是否是上呼吸道或者肺部的細菌感染。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它的重要作用是判斷我們是不是有貧血,當然並不是說血紅蛋白低就是貧血,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即使是貧血,也要區分是什麼類型的貧血?是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還是巨幼紅細胞貧血?
血小板,如果不在正常參考值範圍內,我們需要考慮是由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腫瘤患者放化療後、脾功能亢進、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等情況。
最後,張大夫要說的是,我們還會綜合分析這裡面的情況,不能只看一項;除此之外,重要的是,我們會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體徵、其他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做出綜合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