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去到醫院都會查一大項檢查——血常規。每次去看醫生,有醫生詢問完病症之後,啥都沒說就開了一張血常規化驗申請單說:先做個血常規。
每次排隊抽血,甚至是早上挨著餓都要等抽完血後才能吃早餐,結果還經常要等上半天結果才出來,報告上面一大堆數值普通人看得是雲裡霧裡,明明上面有各種、 箭頭,醫生看了結果就回了一句:沒什麼問題!
懵圈感直線上升!
血常規到底能查什麼病?
血常規檢查,顧名思義就是檢查血液方面的情況,是最基礎最簡單的一種血液檢查方法,也是醫療輔助檢查中應用價值最高的手段之一。
通過現代化的血液分析儀的檢測 , 來分析血液中各種成分數量及比例的多少 , 來判斷機體是否發生病理變化。
醫生則可以通過查看血常規檢查的各項數值來判斷患者體內是否有炎症、貧血或者其他血液性疾病。
認識血常規之前,我們現在需要重新認識一下血,沒錯就是流淌在我們火熱的身軀裡面的血液。
血液裡面含有3種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3種細胞作用巨大,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也為我們的血常規檢查和身體狀態的預判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白細胞
又稱為白血球,白細胞的作用相當大,白細胞可以吞噬各種病原體以及壞死的組織碎片。
相當於城牆防禦者,細菌等外敵入侵,趕緊召集白細胞兄弟們一起攻敵並清場,也就是人體抵抗「外來入侵者」的重要防線。在人體中,白細胞的反應敏感度較強,白細胞計數的高低能體現身體很多問題。
如出現細菌性感染,白細胞會迅速召集人手對抗細菌,所以白細胞計數升高。
白細胞升高,常見的如: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腦膜炎、猩紅熱以及急性膽囊炎、闌尾炎等疾病。
白血病患者,則白血病細胞計數非常高,因為白血病細胞無限增生,生長快,又不容易死。
如果人體出現病毒性感染症狀,那麼白細胞數量往往不升高、正常,或者減少,可能有病毒性流感、肝炎、麻疹等。
如果體內的白細胞和紅細胞的數量同時減少,則要注意再生障礙性貧血。
(二)紅細胞
又稱為紅血球,可以說是血液中的「搬運工」,紅細胞把氧氣運輸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同時帶走二氧化碳。
紅細胞就像城牆裡面的市民,辛勤的勞作維持城市裡面的正常運轉。
紅細胞裡面含有一種成分叫血紅蛋白(一種重要的蛋白質),如果患者的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以及紅細胞比容等低於正常範圍,說明城市內勞動力減少了,也就意味著患者有可能會出現貧血的狀況,需進一步診斷是消化系統出問題還是血液疾病引起的。
紅細胞計數就是單位體積血液裡的紅細胞數量。
一般來說男性的正常值是 4.0 ~ 5.5 ,女性的正常值是 3.5 ~ 5.0之間。
>正常值,就說明體內的紅細胞增多,可能與嚴重脫水、先天性心臟病以及肺原性心臟病有關。
通常血紅蛋白處於60g/L 以下的男女性已經屬於重度貧血,相較於正常值低一點基本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此外,如果出現大量出汗、腹瀉以及嚴重嘔吐等情況,會使人體處於脫水的狀態,使血液濃縮,進而導致血液當中的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有所增加。
(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血小板就像「膠水」一樣凝血止血,當人體內因為各種原因產生血管破損時,血小板就可以對破損的地方進行匯集封堵,產生快速止血的目的。
就像城牆被攻擊損壞,血小板需召集人手修復城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流血時需要捂住傷口。
第一,可以防止血管內外壓力不一樣,血液一直衝刷傷口,血小板匯集不起來而無法封堵;第二,捂住傷口後,可以為血小板的集結爭取了時間,從而起到止血作用;第三;傷口止血後會有結痂,原因之一就是血小板集聚封堵。
血小板的正常值為 100 ~ 300(單位 10E9/L),檢測結果異常,則說明人體可能存在血液方面的疾病。
高於正常值,可能是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甚至惡性腫瘤。
小於正常值,則預示可存在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化療藥物等。
如果出現傷口出血不癒合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血常規檢查。
所以,檢查血常規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疾病症狀對應了不同的指標不同的數值高低,都會影響判斷出當前可能會發生哪些疾病,以及對產生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分析。這些都是醫生能夠通過血常規化驗單中相關檢驗項目及其具體檢驗數值判斷出來的。
所以當血常規結果出來後,即便有某些結果的數值有異常,醫生跟你說「沒什麼問題」時,那就說明我們的身體還是棒棒噠。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威 Xin 號「掌上醫訊」
來源:聽李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