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這個項目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無論住院還是門診,醫生往往都需要開具這個檢查項目,很多患者都會問為什麼一定要檢查血常規?做這個檢查有什麼用?可以檢查出什麼病?其實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它與尿常規、大便常規並稱為住院三大常規。血常規結果裡的項目很多,平時比較常用到的主要有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和百分比、淋巴細胞計數和百分比、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紅細胞比容和血小板等項目。
血常規檢查的意義在於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具體可以檢查出以下3大類常見疾病:
1.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
身體貧血可反映在血常規裡的血紅蛋白數值上,成年男性血紅蛋白正常值約為120-160g/L,成年女性約為110-150g/L,新生兒約為180-190g/L,兒童約為120-140g/L。血紅蛋白低於上述數值的低限時即為貧血。根據血紅蛋白數值降低的幅度可分為輕、中、重度貧血,重度貧血患者需要及時輸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血常規還能初步提示很多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等。如白血病隨著疾病的進展,白細胞可進行性升高甚至超過正常值上限的數倍,同時可合併血小板和血紅蛋白降低。再生障礙性貧血時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都會明顯下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則是一種以血小板減少為特徵的出血性疾病。
2.感染性疾病
當身體遭受感染時,也可在血常規上反映,並可區分病毒還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多正常或輕度下降,中性粒細胞計數和比例可小於正常值,淋巴細胞計數和比例可升高。細菌感染時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和比例則多會升高。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規這些數值變化並非具有很高的特異性,例如嚴重流感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計數可下降為0,病毒合併細菌感染時以上數值都可能會升高。
3.過敏性疾病
當身體出現過敏時,血常規嗜酸性粒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數值可升高,所以通過嗜酸性粒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數值可判斷是否有過敏性疾病。
總之,血液之中的任何有形成分發生病理性的變化,均會影響到全身的組織器官。相反,器官或者組織的病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血常規的意義在於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需要提醒的是,血常規結果容易受到如藥物、年齡、日間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波動,所以在疾病判斷上不能單純根據血常規結果就下定論,還需要結合症狀體徵和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