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塵埃厚達一釐米,70多年後,馬紹爾群島島民仍在輻射中等待

2020-12-07 句理pro

自美軍決定在比基尼島進行核試驗之時,這個太平洋環礁註定走進世界人民的目光,也終將無數次出現在圖集影像中。

一座島,十二年,二十三次核試驗,不僅讓比基尼島成為美國的功勳之地,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持續幾十年的核輻射,深深影響生活在附近島嶼上的人民。

如果說核試驗將比基尼島推向了政治軍事舞臺的中心,那麼以比基尼進行命名的泳衣則將比基尼島與時尚緊緊聯繫在一起,二者共同讓這個太平洋環礁聞名世界。

比基尼島現狀

前有比基尼島,後有比基尼銷售火爆

1932年,法國時裝設計師雅克·海姆(Jacques Heim)設計出一件兩件式泳衣,並取名曰「Atome」,靈感來源於atom(原子),意為簡小輕便,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歐美女性的思想遠不像現在一樣開放,因此新設計銷量慘澹。

1946年6月,時隔十四年後,海姆再次發布了「Atome」女式泳衣,這次他可是有備而來,宣傳其為「世界上最小的泳衣」,並展放到他本人的運動服裝精品店中。

瑞德設計的比基尼泳衣

誰曾想,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法國工程師路易斯·瑞德就攜帶一種更簡潔的兩件式泳衣半路殺出,讓一位身姿妖嬈的巴黎脫衣舞女穿著在記者前展示。瑞德為其取名為「Bikini」,並將其宣傳為「比最小的泳衣還小」。

由於袒胸露背的設計,新款泳衣被批為有傷風化,不被大眾所接受。不過隨著一眾電影女明星在影片中穿著比基尼在沙灘戲耍,比基尼逐漸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並成為年輕女性展現個人魅力的不二之選。

由此,比基尼在西方國家盛行一時,銷售量與日俱增。

與Bikini一起火起來的還有為什麼稱其為「Bikini」。

比基尼島位置

1946年夏天,「比基尼」成為新聞焦點。在這之前,它只是一個小環礁的名字,坐落於偏遠的中太平洋島鏈中,屬於馬紹爾群島。二戰期間,馬紹爾群島被日本佔領,二戰結束後,美國接管了這片領土。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美國很快為比基尼環礁「量身定做」了一個宏偉計劃。在迫使167名居民搬遷到另一個環礁後,他們開始準備將比基尼島作為原子彈試驗場。

比基尼環礁進行的首次核試驗

那年夏天,美國在比基尼島上進行了兩次核爆試驗,世界各地的媒體爭相對其進行報導,鋪天蓋地的報導激發起民眾的廣泛關注。然而,誰能預見到,即使是現在——70多年後的今天,馬紹爾群島人民仍在遭受著比基尼環礁核試驗帶來的傷害?

小比基尼的大計劃

根據計劃,美國在1946年6月30日用空投原子彈摧毀一個由95艘過時戰艦組成的艦隊,記者、美國政治家和世界主要政府的代表將從遠處的觀察船上見證史無前例的事件。7月24日,第二枚核彈,在水下引爆,將摧毀任何水下的海軍艦艇。

停泊在比基尼島周圍海域的廢棄艦艇

這兩次連續的核試驗旨在比較空中引爆和水下引爆的原子彈對戰艦的破壞力。原子彈出現後,海戰的前景岌岌可危,許多人認為海軍艦艇已經過時,空軍代表了全球戰爭的未來。

但是當6月30日到來時,空投原子彈沒有按計劃進行。轟炸機離目標不到三分之一英裡投放下核彈,對船隻造成的破壞力比預期的要少得多。

隨後的水下核爆炸也不太順利。反而出人意料地產生了一股高放射性海水,嚴重汙染了投放區域的所有物體。海軍核查人員甚至無法返回該地區評估船隻受損情況,因為炸彈「沉降物」(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會帶來致命輻射劑量的威脅。

接下來還有更多的核爆炸

然而,美國沒有放棄比基尼島。並籌劃更大的計劃,使用威力更大的核彈進行試驗。最終,在美國最終將核彈試驗轉移到其他地方之前,前後十二年間,美軍共在比基尼島上進行了23次核爆炸試驗。

1956年,埃尼威託克環礁的紅翼行動核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核試驗發生在1954年,原子彈爆炸試驗由核裂變改為核聚變,也就是氫彈。核裂變炸彈,投放到日本的那種,利用鈾、等重核裂變釋放的能量。相比之下,氫彈利用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威力更大,且輻射小。

核聚變原理

當美國軍方首次在比基尼島測試聚變炸彈時,他們想方設法地了解了核聚變的威力。根據預期的爆炸規模,以比基尼島為中心,方圓二百多公裡的太平洋海域被封鎖。

氫彈反應結構簡圖

1954年3月1日,氫彈按計劃爆炸。根據評估,這顆氫彈比投放到廣島原子彈威力大1100倍,而不是預期的450倍。由於鄰近海域盛行的西風比氣象學家預測的還要強,在距離試驗地點數百千米的下風處,仍有少量爆炸產生的沉降物飄落,居住在島嶼上的馬紹爾群島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核輻射。

幾十年來一直在應對核輻射

核彈爆炸三天後,放射性塵埃順著風落到了島嶼上,厚度達一釐米。來自汙染嚴重的島嶼的當地人被疏散到誇賈林——一個處在逆風方向、未受汙染的環礁,同時也是一個大型美國軍事基地的所在地,在那裡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評估。

比基尼島的「順風鄰居」朗格拉普環礁上的居民成為核試驗的「小白鼠」,他們受到了特別高劑量的輻射。皮膚燒傷嚴重、血液檢測結果異常。來自其他環礁的島民要幸運許多,由於沒有受到足夠高劑量的輻射,沒有出現類似症狀。

但即使是那些當時沒有任何輻射疾病的人也接受了一定劑量的輻射,從而增加了他們患癌症的風險,尤其是甲狀腺癌和白血病。

一位馬紹爾群島居民在美國政府實驗室檢

接下來發生在馬紹爾群島人身上的是一個接一個的悲慘故事,他們被迫不斷地從一個島嶼遷移到另一個島嶼,試圖使自己遠離將持續幾十年的放射性區域。

在試驗後的幾年時間裡,居住在受輻射汙染島嶼上的馬紹爾群島居民因呼吸、飲水和攝食「吸收」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質。

20世紀60年代,癌症開始在島民中頻繁出現。隨後,美國政府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進行研究並提供醫療服務,但是好景不長,一切都在1998年結束,美國停止了研究和醫療服務,島民們不得不自謀出路,甚至向法庭提交醫院檢查清單和訴訟書,以求獲得賠償。

馬紹爾群島人民仍在等待正義

2009年,由美國國會資助並由馬紹爾群島法官監督的核索賠法庭支付了與輻射有關的健康和財產索賠的賠償,但仍欠受害者4580萬美元的人身傷害賠償。

目前,大約有一半的有效索賠人已經死亡。就算馬紹爾群島人不能獲得經濟補償,也許他們仍然可以贏得道德上的勝利。

馬紹爾群島居民返回

時間會告訴我們這一切的結果,但是自從第一次核試驗以來,70多年過去了,馬紹爾群島人已經習慣了等待。

相關焦點

  • 美麗的馬紹爾群島,在美國的60餘次核試驗下,簡直如同人間煉獄
    馬紹爾群島,是位於中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地區,由29個環礁島群和五個小島共1225個島礁組成的國家,其陸地面積僅有181.3平方公裡,人口僅有5.43萬(2017年)。二戰時期,馬紹爾群島被日軍佔領,日本戰敗之後這裡則受美國管轄,而僅僅在1946年至1958年間,美國便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多達67次核試驗,這無疑給該地居民帶來了無邊災難。
  • 傾倒廢料 逃避責任 美媒稱美核試驗貽害馬紹爾群島數十年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12月5日報導稱,1986年,馬紹爾群島和美國籤署了一項鞏固聯盟關係的協議,令美國今後無需為自己在馬紹爾群島曾進行的核試驗承擔任何責任。 然而,當美國在上世紀40年代末開始其核試驗計劃時,數以百計的馬紹爾當地人或被永久趕出家園,或是可能因為食物和土壤中殘留的輻射而生病。
  • 輻射含量已超福島核洩露 美國「坑了」島國幾十年
    而暴露在核輻射下的島民,出現了脫髮、嘔吐等嚴重的輻射中毒症狀,數十名周邊島礁居民在短時間內因癌症、白血病等疾病喪生。 核試驗結束後,美國將核廢料就地填埋,以混凝土結構密封。據《洛杉磯時報》調查報導,美方還曾在馬紹爾群島進行生物武器試驗,並將內華達州核試驗場130多噸被輻射的土壤傾倒在此。
  • 馬紹爾群島|旖旎夢幻的海島風光
    1885年,德國佔領馬紹爾群島,屬德屬紐幾內亞保護,一次大戰時被日本佔領,後由日本託管。1944年,美國攻佔馬紹爾群島,戰後聯合國委由美國進行託管,成為太平洋群島託管地其中一區。1946年至1968年間,美國曾於馬紹爾群島上進行多達66次的核子試爆。1979年,馬紹爾群島否決《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憲法》公投,自行成立自治政府和準備建國。
  • 馬紹爾群島:被美國當作核試驗場67次,為何終成美國棄子?
    一、殖民列強眼中的「熱門群島」馬紹爾是太平洋中部的小島國,其陸地面積尚不足北京面積的1/90。但作為島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擁有213.1萬平方千米的專屬海洋經濟區。這片廣闊的海域,本來是資源豐富,環境優越之地。
  • 神秘幽靈船現身馬紹爾群島,警方登船後大驚失色,立即下令銷毀
    【南方+12月16日訊】據美國媒體報導,載有649公斤古柯鹼的幽靈船驚現馬紹爾群島,馬紹爾群島警方已於12月15日焚化銷毀649公斤古柯鹼。上周馬紹爾群島出現了一艘廢棄船隻,官方猜測,此船應是一兩年前在某偏遠的環礁上被衝走,然後就一直在公海漂流,近日隨著水流流向才漂流到馬紹爾群島。本以為這只是一艘普通的廢棄船隻,豈料卻內有乾坤。司法部長理察·希克森(Richard Hickson)表示,這艘5.5米長的玻璃纖維船甲板下的一個船艙裡藏有649公斤古柯鹼,共有649袋。這是馬紹爾群島有史以來,最大的毒品走私案件。
  • 馬紹爾群島對美國忍無可忍,爆炸1500萬噸氫彈三個島嶼瞬間沒有了
    現在那裡已經成了無人區,核試驗的輻射影響將持續50年-500年,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美國環境系統研究所,製作出交互式地圖揭示美軍多年在內華達沙漠進行核試驗的後果:約3522平方千米的內華達沙漠「千瘡百孔」,好像月球的表面。
  • 核彈試爆後70年,比基尼環礁的海洋生物繁殖興盛
    隨著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升溫的冷戰軍備競賽,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在9年期間內被23次的核子彈頭測試轟炸。
  • 歐洲人到來之前的太平洋島民,並不是高更眼中的「高貴的野蠻人」
    如今生活在索羅門群島倫內爾和貝羅納的玻里尼西亞人有一些關於皮膚更黑的被稱為西提人的口述傳統。根據口述傳統,當他們從「烏畢阿」(可能是新喀裡多尼亞烏韋阿島西部)來到這裡時,他們發現西提人早就定居於此了。在和平共處一段時間後,雙方發生了衝突,最終西提人被屠殺。這一故事似乎可被這兩個島嶼語言中的「西提下層語言」所證實,從而表明這裡的確曾存在過一個與索羅門群島主島講所羅門東南語族語言的島民有關聯的族群。
  • 無機離子交換材料去除放射性離子
    但核能的發展更像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核能帶來的福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放射性核燃料和裂變產物引起潛在環境汙染的風險。太平洋核廢料正在洩露上世紀40至50年代,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馬紹爾群島進行了60多次核試驗. 因為地處偏遠人煙稀少,加之美國的信息封鎖,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發生的噩夢。馬紹爾群島其實有著1000倍於車諾比的核輻射量。
  • 粒子塵埃計數器是研究放射源的重要儀器
    粒子塵埃計數器是研究放射源的重要工具。我們需要研究的是放射源自然產生的粒子總數。粒子的總數可以直接反映放射源的輻射強度,但是輻射強度通常更高,通常高於0.4x射線/ mg / cm3(以下稱為約幾百萬)。例如,人的劑量約為0.的1倍。要研究的是放射源人工增強區和洩漏區的輻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