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軍決定在比基尼島進行核試驗之時,這個太平洋環礁註定走進世界人民的目光,也終將無數次出現在圖集影像中。
一座島,十二年,二十三次核試驗,不僅讓比基尼島成為美國的功勳之地,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持續幾十年的核輻射,深深影響生活在附近島嶼上的人民。
如果說核試驗將比基尼島推向了政治軍事舞臺的中心,那麼以比基尼進行命名的泳衣則將比基尼島與時尚緊緊聯繫在一起,二者共同讓這個太平洋環礁聞名世界。
前有比基尼島,後有比基尼銷售火爆
1932年,法國時裝設計師雅克·海姆(Jacques Heim)設計出一件兩件式泳衣,並取名曰「Atome」,靈感來源於atom(原子),意為簡小輕便,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歐美女性的思想遠不像現在一樣開放,因此新設計銷量慘澹。
1946年6月,時隔十四年後,海姆再次發布了「Atome」女式泳衣,這次他可是有備而來,宣傳其為「世界上最小的泳衣」,並展放到他本人的運動服裝精品店中。
誰曾想,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法國工程師路易斯·瑞德就攜帶一種更簡潔的兩件式泳衣半路殺出,讓一位身姿妖嬈的巴黎脫衣舞女穿著在記者前展示。瑞德為其取名為「Bikini」,並將其宣傳為「比最小的泳衣還小」。
由於袒胸露背的設計,新款泳衣被批為有傷風化,不被大眾所接受。不過隨著一眾電影女明星在影片中穿著比基尼在沙灘戲耍,比基尼逐漸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並成為年輕女性展現個人魅力的不二之選。
由此,比基尼在西方國家盛行一時,銷售量與日俱增。
與Bikini一起火起來的還有為什麼稱其為「Bikini」。
1946年夏天,「比基尼」成為新聞焦點。在這之前,它只是一個小環礁的名字,坐落於偏遠的中太平洋島鏈中,屬於馬紹爾群島。二戰期間,馬紹爾群島被日本佔領,二戰結束後,美國接管了這片領土。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美國很快為比基尼環礁「量身定做」了一個宏偉計劃。在迫使167名居民搬遷到另一個環礁後,他們開始準備將比基尼島作為原子彈試驗場。
那年夏天,美國在比基尼島上進行了兩次核爆試驗,世界各地的媒體爭相對其進行報導,鋪天蓋地的報導激發起民眾的廣泛關注。然而,誰能預見到,即使是現在——70多年後的今天,馬紹爾群島人民仍在遭受著比基尼環礁核試驗帶來的傷害?
小比基尼的大計劃
根據計劃,美國在1946年6月30日用空投原子彈摧毀一個由95艘過時戰艦組成的艦隊,記者、美國政治家和世界主要政府的代表將從遠處的觀察船上見證史無前例的事件。7月24日,第二枚核彈,在水下引爆,將摧毀任何水下的海軍艦艇。
這兩次連續的核試驗旨在比較空中引爆和水下引爆的原子彈對戰艦的破壞力。原子彈出現後,海戰的前景岌岌可危,許多人認為海軍艦艇已經過時,空軍代表了全球戰爭的未來。
但是當6月30日到來時,空投原子彈沒有按計劃進行。轟炸機離目標不到三分之一英裡投放下核彈,對船隻造成的破壞力比預期的要少得多。
隨後的水下核爆炸也不太順利。反而出人意料地產生了一股高放射性海水,嚴重汙染了投放區域的所有物體。海軍核查人員甚至無法返回該地區評估船隻受損情況,因為炸彈「沉降物」(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會帶來致命輻射劑量的威脅。
接下來還有更多的核爆炸
然而,美國沒有放棄比基尼島。並籌劃更大的計劃,使用威力更大的核彈進行試驗。最終,在美國最終將核彈試驗轉移到其他地方之前,前後十二年間,美軍共在比基尼島上進行了23次核爆炸試驗。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核試驗發生在1954年,原子彈爆炸試驗由核裂變改為核聚變,也就是氫彈。核裂變炸彈,投放到日本的那種,利用鈾、等重核裂變釋放的能量。相比之下,氫彈利用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威力更大,且輻射小。
當美國軍方首次在比基尼島測試聚變炸彈時,他們想方設法地了解了核聚變的威力。根據預期的爆炸規模,以比基尼島為中心,方圓二百多公裡的太平洋海域被封鎖。
1954年3月1日,氫彈按計劃爆炸。根據評估,這顆氫彈比投放到廣島原子彈威力大1100倍,而不是預期的450倍。由於鄰近海域盛行的西風比氣象學家預測的還要強,在距離試驗地點數百千米的下風處,仍有少量爆炸產生的沉降物飄落,居住在島嶼上的馬紹爾群島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核輻射。
幾十年來一直在應對核輻射
核彈爆炸三天後,放射性塵埃順著風落到了島嶼上,厚度達一釐米。來自汙染嚴重的島嶼的當地人被疏散到誇賈林——一個處在逆風方向、未受汙染的環礁,同時也是一個大型美國軍事基地的所在地,在那裡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評估。
比基尼島的「順風鄰居」朗格拉普環礁上的居民成為核試驗的「小白鼠」,他們受到了特別高劑量的輻射。皮膚燒傷嚴重、血液檢測結果異常。來自其他環礁的島民要幸運許多,由於沒有受到足夠高劑量的輻射,沒有出現類似症狀。
但即使是那些當時沒有任何輻射疾病的人也接受了一定劑量的輻射,從而增加了他們患癌症的風險,尤其是甲狀腺癌和白血病。
接下來發生在馬紹爾群島人身上的是一個接一個的悲慘故事,他們被迫不斷地從一個島嶼遷移到另一個島嶼,試圖使自己遠離將持續幾十年的放射性區域。
在試驗後的幾年時間裡,居住在受輻射汙染島嶼上的馬紹爾群島居民因呼吸、飲水和攝食「吸收」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質。
20世紀60年代,癌症開始在島民中頻繁出現。隨後,美國政府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進行研究並提供醫療服務,但是好景不長,一切都在1998年結束,美國停止了研究和醫療服務,島民們不得不自謀出路,甚至向法庭提交醫院檢查清單和訴訟書,以求獲得賠償。
馬紹爾群島人民仍在等待正義
2009年,由美國國會資助並由馬紹爾群島法官監督的核索賠法庭支付了與輻射有關的健康和財產索賠的賠償,但仍欠受害者4580萬美元的人身傷害賠償。
目前,大約有一半的有效索賠人已經死亡。就算馬紹爾群島人不能獲得經濟補償,也許他們仍然可以贏得道德上的勝利。
時間會告訴我們這一切的結果,但是自從第一次核試驗以來,70多年過去了,馬紹爾群島人已經習慣了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