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爾群島,是位於中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地區,由29個環礁島群和五個小島共1225個島礁組成的國家,其陸地面積僅有181.3平方公裡,人口僅有5.43萬(2017年)。二戰時期,馬紹爾群島被日軍佔領,日本戰敗之後這裡則受美國管轄,而僅僅在1946年至1958年間,美國便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多達67次核試驗,這無疑給該地居民帶來了無邊災難。
馬紹爾群島自1529年被西班牙航海家阿爾瓦羅·德薩阿韋德拉發現之日起,便很少能夠自主決定命運,1592年西班牙便宣稱該群島為自己所有。到了1788年,英國船長約翰·馬紹爾到此勘察,該群島則開始以其名字命名。到了1886年,馬紹爾群島又成為了德國的保護領地。而到了一戰、二戰時期,該群島又被日本兩次佔領,直到1944年馬紹爾群島戰役之後,美國開始對該地實施管轄。
馬紹爾群島面積雖然不大,但卻幾乎位於夏威夷與亞洲大陸的中心位置,對於二戰之後的霸主之一美國來說,該地既可以成為美國輻射亞太地區重要跳板,也可以成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在佔領該地之後,美國先是在此實行軍管,之後又在1947年7月取得了該地的託管權,即此地雖然不是美國領土,但卻直接受美國控制。
1945年,當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這種新式武器的威力可以說震驚了世人,因此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大強國便紛紛投入到了該武器的研製之中,而作為首先製造這種武器的國家,美國無疑走在了研發的最前沿,不斷對原子彈進行開發和改進。
既然武器在不斷的發展和改進,那麼自然就需要試驗場地進行核試驗,而在核輻射危害已經逐漸被人所熟知的情況下,美國自然不願將試驗場地放在本土,甚至不願距離本土太近。於是,美國人便將目光投向了既遠離本土,又可以直接控制,而且人口稀少不會造成巨大傷亡的馬紹爾群島,進而又選定了位於馬紹爾群島西北部比基尼環礁。
1946年,美國想要在此測試原子彈能對軍艦造成多大的衝擊,但此時的比基尼環礁還是有人居住的,為了不對自己在國際上的形象造成損害,美國於是派人對當地酋長一番忽悠,以「我們想把這種破壞性的能量用作和平用途,去造福全人類。而這次測試就是第一步」類似的理由,最終將該島的居民成功勸離,而美國則就此在該地展開了核試驗。
從1946年至1958年,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美國在比基尼環礁和附近的埃內韋塔克環礁,進行了多達67次核試驗,這些核彈不僅爆炸當量遠大於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而且包括了最新研發的氫彈。有學者進行計算後表示,在這12年的時間裡,馬紹爾群島平均每天遭受到的核打擊,都相當於兩顆美國在廣島投放的「小男孩」。
在美國的狂轟濫炸之下,至今我們都能從衛星地圖上看到一個個隕石坑一般的炸點。這些核武器,不僅對該地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而且核爆炸帶來的大量放射性塵埃,同樣對附近島嶼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的健康損害。
1954年3月1日,美國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核武器,被命名為「喝彩城堡」的氫彈在比基尼環礁被引爆。這次劇烈的爆炸,就連距離爆炸點幾十公裡外,位於朗格拉普島礁上的居民都清晰可見,該地居民表示,「炸彈爆炸的時候是早晨,我們還都在睡覺。突然之間聽到了一聲巨響。爆炸之後,天空五彩斑斕,還有一個巨大的彩虹」。
爆炸之後,大量放射性塵埃開始飄向朗格拉普島礁,當天便有人開始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脫髮等核輻射症狀,而美軍直到幾天之後才「剛剛發現」,姍姍來遲的將居民全部送到了更遠的島嶼上,而這些人卻已經在高輻射地區生活了好幾天。
後來解封的資料顯示,美國政府早已制定了研究核輻射傷害程度的試驗項目,而遭到核輻射的馬紹爾居民,無疑便成為了美國天然的研究對象。於是,很多馬紹爾人被美軍帶回到了紐約、波士頓、和費城,接受各種實驗室儀器的檢測。
而為了進一步實驗,美國又在1968年宣布,該地的核輻射已經下降到了安全範圍,於是朗格拉普島礁的居民開始返回家鄉,但這不過是美國的騙局罷了,他們只是為了進一步研究:人們如果長期暴露在核輻射環境下,會對健康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此後幾年中,島上馬紹爾居民的生活簡直如同噩夢一般,無數放射性塵埃造成的核輻射,嚴重損害了該地居民的身體,而且就連該地居民的後代也都難以倖免。1983年,馬紹爾女孩Darlene Keju首次公開控訴核輻射對馬紹爾人造成的傷害,「我們有成百上千的孕婦經歷了難產,我們得了白血病、甲狀腺癌。孩子生下來是死胎」,更有很多孩子出生之後便因輻射而產生了各種病變,甚至根本不成人形,因而被人們稱之為「水母寶寶」。
直到1983年6月25日,美國這才正式和馬紹爾群島籤署《自由聯繫條約》(1986年10月正式生效),該條約規定,馬紹爾群島將獲得除安全防務(15年以內由美國負責)以外的內政、外交自主權,並可參加地區組織,但不能參加聯合國。
1990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終止部分太平洋託管領土託管協定決議,就此結束了馬紹爾群島的託管。次年9月,馬紹爾群島正式成為聯合國成員國,至此馬紹爾人才結束了災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