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將一種特別簡單、用布料特別少的泳裝類型,稱為「比基尼泳衣」。但很多人不知道,比基尼泳衣的名字是借用太平洋上馬紹爾群島的一個海灣的名字。然而,這個比基尼灣不僅不迷人,而且還十分恐怖,被稱為「地獄之門」。
在這個叫比基尼灣的地方(準確說是比基尼環礁),美國軍方曾在此進行了23次核爆炸試驗。上世紀四十年代,法國設計師設計出比基尼泳衣時前幾天,美國剛剛在比基尼灣成功完成一次核試驗。
▲比基尼環礁上美軍進行的核試驗,這是核爆之後的蘑菇雲
有人說是設計師希望這款衣服如核爆炸一樣驚世駭俗,也有人說因為穿比基尼泳衣者身上跟被核爆炸後一樣光禿禿什麼都沒有,因此這款泳衣命名為比基尼泳裝。
▲比基尼環礁上至今能看到核試驗的相關設施
比這段命名歷史更荒誕的是,美國曾在二戰後的幾十年時間內託管比基尼灣所在的馬紹爾群島,並在短短20年內在此地做了67次核爆炸試驗,但此後,美國開始支持馬紹爾群島獨立,甚至不惜付出巨額補助與其劃清界限,棄之仿如敝履。
那麼,美國是如何奪得這片群島?並在這片群島上做了足足67次核試驗?最後,美國又為何將之拋棄呢?
一、殖民列強眼中的「熱門群島」
馬紹爾是太平洋中部的小島國,其陸地面積尚不足北京面積的1/90。但作為島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擁有213.1萬平方千米的專屬海洋經濟區。這片廣闊的海域,本來是資源豐富,環境優越之地。
馬紹爾群島雖小,但其地理位置卻極為關鍵。群島位於太平洋海域的中部,向西眺望馬裡亞納群島,向東連接夏威夷群島,向南部輻射廣大的太平洋南部群島,可謂太平洋群島的北部中樞。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地理大發現後,開始吸引一撥又一撥的野心家的光臨。
1886年,德國搶佔了紐幾內亞島的北部地區,建立了德屬紐幾內亞殖民地,並將馬紹爾群島也納入自己的「保護」之中。
但德國並沒能佔據馬紹爾群島多久,1914年,一戰爆發,趁著歐洲戰亂,作為亞洲新興強國的日本,以援助協約國為由,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大肆撈取好處。
很快,日本人就攻佔了馬紹爾群島這片關鍵島域,以期控制太平洋中部海域。
馬紹爾群島再次易手。戰後,德國被迫承認了日本對於馬紹爾群島的管轄權,國際聯盟根據《凡爾賽合約》,不情不願地將馬紹爾群島劃歸日本託管。
不過,短短20年後,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徹底爆發。在太平洋中部的遼闊海域上,美軍開始逐個島嶼與日軍展開血戰。
1944年,為了突破日軍在太平洋的外圍防禦圈,進攻馬裡亞納群島等內環地區,美軍突襲馬紹爾群島。
但由於島上殘餘日軍拼死抵抗,重點布防米利、沃傑和馬洛埃拉普環礁等島礁,美軍不得不暫時放棄攻佔剩餘島嶼,僅作包圍封鎖。
這場大戰直至太平洋戰爭結束方告一段落,雙方為這片群島投入了近七萬兵力,其中戰死傷亡近1.5萬人,十分慘烈。
二戰之後,美國終於如願以償地奪得了這片關鍵島域。1947年7月,在美國的授意下,聯合國將馬紹爾群島作為太平洋島嶼戰略託管地,連同帛琉、北馬裡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三個政治實體,打包交由美國託管。這片資源豐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美麗群島,終於被美國人納入自家的統治之中。
然而,縱觀馬紹爾群島的管轄權變更歷程,毫無疑問是一場殖民者之間的鬧劇和衝突。殖民主義不僅左右著馬紹爾群島的歸屬,更決定了毫無存在感的馬紹爾人的命運。
經過多次大戰和爭奪,作為本地傳統居民的馬紹爾人到底經歷了何種慘痛的災難,這在各大殖民列強的史書上,從來記錄寥寥。
二、美國霸權下的「核試驗場」
當馬紹爾群島被美國收入囊中之後,這片美麗的群島並沒能得到多久的平靜。作為太平洋中部的重要島礁,馬紹爾群島正在美國夏威夷群島與亞洲的正中,以此為基點,美國不但可以控制太平洋中部諸島,更可以作為進軍亞太地區的重要跳板。
馬紹爾群島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被美國作為重要的軍事戰略重地。也正因此,馬紹爾群島的未來也變得更加危險。
其實,早在1945年8月,美國以兩顆原子彈摧毀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徹底終結了二戰之後,核武器無與倫比的威力便成為美國軍方最重要的一大殺手鐧。
但擁有核武器的代價卻是極為慘重的,1944年,當美國在內陸新墨西哥洲的一片沙漠中試驗核武器時,方圓近千米,近乎被燒融成「玻璃」,即使200公裡之外,依然有居民家的窗戶被震碎。
核爆徹底摧毀了沙漠生態系統,十多年間,這片沙漠近乎生機滅絕。鑑於這樣的環境代價,美國軍方開始圖謀在國外試驗核武器,意圖將核破壞和輻射轉移他國。
1946年,處於美國軍方嚴密管控之下的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和埃尼威託克環礁,由於其地形較為開闊平坦,周圍居民稀少,且距離美國本土較遠,不幸被美國原子能委員會選中,成為海外核試驗地。
同年2月,美軍進駐比基尼環礁,強迫當地居民遷移,並開始建造核試驗基地。1946年7月,美國在比基尼環礁相繼引發了兩次核爆,劇烈的爆炸徹底摧毀了島礁的生態系統,令周圍的馬紹爾居民驚恐不已。但真正的危機還遠未來臨。
1949年,蘇聯第一顆核彈引爆成功,美國獨自掌握核武器的優勢不再,美蘇的核武競爭也正式開啟。
為了保持自身的核優勢,1952年,美國的氫彈研究在緊急狀態下設計完成,不久,一個重65噸的龐然大物出現在埃尼威託克環礁。
這個被稱為「邁克」的史上第一顆氫彈,在馬紹爾群島被引爆。其威力遠超廣島原子彈的500倍,即使遠在60公裡外,核研究觀測員仍然可以看到天空中出現了一個新「太陽」。
而此時的埃尼威託克環礁,已經近乎於被劇烈的核爆削平,劇烈的衝擊波席捲了周圍海域。但馬紹爾人的噩夢,尚未終結。
僅一年之後,蘇聯的第一顆氫彈也實驗成功,這刺激著美國軍方實驗威力更大的核武器。1954年3月,一個威力比廣島原子彈大1000倍的核彈被美國人在比基尼環礁引爆。
劇烈的衝擊波徹底摧毀了附近的三個島嶼,並製造出一個深達80米的巨型湖泊。更災難性的事件還在後面,由於美國對核彈的威力預估不足,附近海域的許多居民和作業漁船都沒能得到安全撤離。
極為嚴重的核汙染開始在這片區域傳播,最終將近2萬平方公裡的海域徹底化為永久的核汙染區。
在此次核爆之後,僅在核爆附近居住,並且接受調查的200名漁民中,就有近半數在短短幾年內死於核汙染導致的肝硬化、白血病和癌症。而在附近作業的各國漁船,也多有因核輻射而最終喪命的船員。
此後,忍無可忍的馬紹爾人終於開始向聯合國請願,要求美國人終結在馬紹爾群島上的罪惡實驗。但由於國小力微,作為當時的世界霸主,美國人徑直拒絕了馬紹爾人的要求,並繼續在這片島域上肆意妄為。
直到1958年,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美國方才妥協,但到此時,美國人已經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足足67次核實驗。
此時的馬紹爾群島已再不復往日的美麗,大片島礁的生態環境遭遇徹底破壞,無數珊瑚死亡,魚類因核汙染而變異,甚至出現了畸形魚種。
原本適合種植的土地以及捕魚業也因為汙染難以為繼。對於島嶼上的民眾來說,因核汙染而導致的惡性疾病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在核爆實驗附近島嶼,甲狀腺疾病和惡性腫瘤已經成為當地的常見病。
更有甚者,許多孕婦腹中的胎兒,因輻射而沒有人形,被稱為「水母寶寶」。
經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檢測,馬紹爾群島部分地區的核汙染已達車諾比禁區的10倍以上。
二戰之後,馬紹爾群島實際上已經淪為美國參戰的勝利果實。美國對於馬紹爾群島的管轄與迫害,既是另一種形式的殖民侵佔,亦是美國霸權主義的延伸。
出於本國利益,對他國民眾生死的枉顧,已成為美國霸權主義的慣性思維。自16世紀以來,馬紹爾人的權利,從不在列強與霸權國家的思量之中。
三、核災難後的遺棄之地
20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飽受苦難的馬紹爾人亦展開抗爭美國統治的鬥爭。
1965年,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和帛琉三家合力,共同與美國展開政治地位談判。
而對於美國來說,此時的馬紹爾群島由於過度核汙染,已不再適合大批美軍駐紮,且由於核輻射破壞了當地的農漁業,整個群島的居民生活大多需要依靠美國的援助。
更何況,美國政府尚需承擔高昂的核汙染後續治理和環境維護費用。因此,當馬紹爾群島獨立運動愈演愈烈的同時,美國政府也開始衡量與這個群島國家的關係。
馬紹爾厭惡美國對島嶼環境無限制的破壞,枉顧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美國也不再想承擔對馬紹爾群島環境維護的責任。加上後來美國的軍事重心,開始向關島、日本、菲律賓等地延伸,馬紹爾群島對於美國的戰略意義,也逐漸下降。
1988年,馬紹爾起訴美國要求環境補償經費23億,美國拒絕完全支付環境賠款(據一些史料刊載美國支付了部分補償款,但遠遠沒有到馬紹爾主張的這個金額),甚至於,在一段時期,美國還在秘密向馬紹爾核試驗場傾倒來自美國內華達州核試驗基地的廢料。
馬紹爾群島當局應當已經認識到,美國已經將其當作棄子,絲毫不顧及馬紹爾群島的顏面了。
因此,馬紹爾走向獨立,成為雙方的一種政治默契。
1980年,經過妥協,美國授予了馬紹爾群島一定的的內部自治權,但保留了外交、駐軍等權力。1983年,馬紹爾群島與美國籤訂了著名的《自由聯繫條約》,這項條約的期限為15年,並且詳細地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馬紹爾群島獲得了獨立,享有政治自治與外交自主權利,但其外交方針,必須與美國的外交原則相一致。而美國,將保留在馬紹爾群島的駐軍權,並全面負責馬紹爾群島的防務。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安撫馬紹爾群島上遭受到核汙染的居民,美馬《自由聯繫條約》規定,持有馬紹爾群島護照的公民,將享有自由向美國移民的權利。同時,這些移民將在美國享有相當的「國民待遇」,移民持馬紹爾護照,可以自由地在美國工作,無限期居留,自由選擇學校就讀,甚至可以辦理美國當地社保。
1986年1月,美國國會正式批准了美馬《自由聯繫條約》,1990年12月,聯合國正式決定結束部分太平洋領土的託管,馬紹爾群島的託管時代終結。一年之後,馬紹爾群島終於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獨立地位,以獨立主權國家身份,加入了聯合國。
直到此時,馬紹爾人民才終於成為馬紹爾群島的主人,只是此時,馬紹爾群島人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嶄新的國家,還有經歷過核汙染後千瘡百孔的經濟與環境。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如今的馬紹爾群島致力於發展多樣化的經濟體系,廣泛種植椰樹、香蕉等經濟作物,開發深海漁業養殖。
在稅收方面,馬紹爾政府甚至冒險降低稅率,甚至取消稅收,不僅允許企業開設離岸帳戶,更允許企業不參與帳目審計報備,這吸引了大量外國企業在馬紹兒群島註冊登記,也吸引了大量外資投入到當地建設中。
如今的馬紹爾群島已經成為太平洋中部著名的旅遊、移民和商貿勝地。2017年,歐盟宣布將馬紹爾群島列入「避稅天堂」名單。
然而,核汙染的危害到今日仍沒能徹底消除,國力弱小的馬紹爾群島仍在與核汙染的對抗中,奮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