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行
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了兩枚原子彈,結束了二戰。而核武器因為威力巨大,各國對此均望而生畏。但是隨著後來美蘇冷戰的到來,核武器又成了香餑餑,美蘇兩國為了壓制對方,開始了瘋狂的核試驗。
馬紹爾群島是一個大洋洲國家,位於太平洋中部,全國由29個環礁島群和1225個小島組成。1529年西班牙航海家發現該群島時,這裡還處於原始社會,西班牙直接放棄了這片島嶼。直到1788年,英國航海家馬紹爾重新發現了這片區域,並用自己的姓氏命名。1886年,馬紹爾群島成為了德國的保護領地。誰知一戰開始後不久,這片區域就被日本佔領了。
到了二戰時期,馬紹爾群島成為了日本在太平洋對美作戰的重要基地,1944年才被美軍佔領。因為此地之前一直歸日本所有,所以1947年聯合國決定將馬紹爾群島交給美國託管,年限為40年。
1953年,蘇聯第一枚氫彈試爆成功,得知此消息的美國,不甘落後,也開始研製核武器。當然,這核試驗不能在自己國家領土上進行,美國挑中了自己的托管國,也就是馬紹爾群島。馬紹爾群島西北部的比基尼環礁和埃尼威託克環礁地勢平坦開闊,在這邊居住的人也少,是一個十分合適的實驗場地。
不過美國很快就翻車了。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環礁上試爆了一枚名叫「喝彩城堡」的氫彈,這枚氫彈的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但是美國軍方覺得它只有400噸的威力,可實際上卻是1500噸的威力。由於大大低估了它的威力,美國軍方也沒有提前發出警告,幾秒鐘後,周圍的軍事基地被炸成廢墟,小島被夷為平地,周圍工作的漁民和無辜百姓都受到了輻射影響,死傷無數,就算活著的也成為了殘疾。
(1954年3月1日,「喝彩城堡」氫彈核爆現場)
1977-1980年期間,美國曾派出4000多美軍前去善後。這些美軍將所有收集到的核廢料和被汙染的土壤都扔到了魯尼特島上的一個深坑中,這個深坑就是核爆造成的,最後用混凝土封頂完事兒。截至馬紹爾群島宣布獨立,美國一共在這個島國進行了67次核爆試驗,雖然進行了善後,但這也是於事無補的。
作為受害者,馬紹爾群島提前從美國手裡獲得了一定的自治權,並向國際法庭控告美國,要求其對此負責,並索要高額賠款。這官司一打就是好幾年,1988年,國際法院要求美國支付23億美元的賠償金,並負責維護深坑的混凝土封頂。面對這一決議,美國政府來了個拒不執行,表示穹頂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應該負責維護,出於人道主義,他們願意賠款1.5億美元。
據《洛杉磯時報》在2019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雖然核試驗已經結束了60多年,但是馬紹爾群島的生態環境依舊十分糟糕,珊瑚和魚類死亡數量持續上升,各種傳染病頻發,當地許多民眾被核輻射的後遺症所困擾。隨著近年來馬紹爾群島地殼運動,穹頂開始出現了裂縫,核廢料有流入大海的危險。在這份報告中,還有一個大膽的預測:若是核汙染不能夠徹底清理乾淨,或許用不了50年的時間,馬紹爾群島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美國,為了在軍事競賽中取勝,為了自己的霸權主義,不擇手段的做法令人髮指。作為一個弱小的國家,馬紹爾群島似乎沒有什麼抗爭的能力,只能忍氣吞聲,被迫接受少得可憐的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