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負責俄羅斯國家事務、以及核武器製造的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 State Atomic Energy Corporation)在其官方頻道上公布了一段30分鐘的紀錄片。視頻內容記錄核彈的裝載、運輸、升空到爆炸的過程,其細節之多,超過了以往任何公布的軍事紀錄片。視頻的發布日期恰逢俄羅斯核工業成立的75周年,儘管很多西方國家將核武器定義為「末日武器」,但是對於俄羅斯來說核武器的成功製造具有著重大意義,尤其是結合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俄羅斯的確是在眾多國家「面前秀了一把肌肉」。
從視頻的製作風格來看,這像是一部蘇聯時期的軍事宣傳片;但是從內容的呈現方式來看,這的確是一部稀有的核爆紀錄片。尤其是有一段視頻記錄了:大伊萬炸彈的組裝過程,再由火車運輸至俄羅斯西北部科拉半島的奧列涅戈爾斯克的空軍基地內,然後再卸下核彈,再使用卡車運輸。後來蘇聯還使用了圖波列夫圖-95「熊」式轟炸機運輸「大伊萬」核彈在巴倫支海上空飛行。值得一提的是該轟炸機目前仍舊在服役。但是在1961年10月運輸核彈的轟炸機被命名為:圖-95V轟炸機,V代表的意思是「伊萬」,是從第一代圖-95a遠程轟炸機改進而來的,具有4臺渦槳發動機,以及帶有一個擴大和加固的武器倉。與同一時期的戰略轟炸機一樣,圖-95具有抗核白色塗裝,從機身一直延續到機翼,全部都覆蓋著反核材料。
蘇聯的工程師在裝載大伊萬核彈
圖-95V轟炸機的反核塗裝
紀錄片中有一幕:圖-95V轟炸機的內部人員全部佩戴護目鏡,然後才看到降落傘攜帶著26.5噸重的炸彈下降到目的地。該核爆地點正是俄羅斯國防部的6號試驗點,位於喀拉海(Karskoje More)新地島的馬託奇金沙爾海峽(Matochkin)。
爆炸區域位於紅點內
降落傘攜帶著26.5噸重的炸彈下降
馬託奇金沙爾海峽
內部人員佩戴著護目鏡
爆炸畫面是從多個方位記錄的,其中包括從空中拍攝的畫面更能令人震撼。圖-95V轟炸機在飛行時,至少有兩輛飛機在進行護航;其中包括一輛圖-16轟炸機用於「爆炸試驗機」,該機配備了攝像頭、無線電測試裝置、測試爆炸威力的示波器、衝擊波記錄儀等。
這次核爆任務的控制室位於爆炸點以南的162英裡處貝爾尤莎灣(Belyusha Bay)的地下室內。另外一個控制室是「D-8」號點,距離試驗區僅有56英裡,這裡有更多的測量和記錄設備,以及一個指揮室。兩個試驗點之間的聯絡和材料運輸都由軍艦來完成。俄羅斯6號試驗點的爆炸測試並沒有使用建築或者車輛來評估,而是使用自動測量設備和攝像機、地下感應器來完成。
大伊萬炸彈是從距離地面34449英尺的圖-95V轟炸機上降落的,在距離地面13123英尺的高度爆炸。而這樣的引爆距離是為了降低核爆後產生的輻射,也只能是在試驗中才會採取這樣的爆炸方式,如果是在敵對戰爭中爆炸的高度可能會降低很多,以達到更極端的破壞效果。
根據視頻的內容,圖-95V轟炸機飛離測試點28英裡的地方大伊萬成功爆炸;爆炸時所產生的火球在621英裡處依舊清晰可見。根據目擊者的說法:爆炸時伴隨著強烈的閃光,並在幾秒鐘之後,看到一座高達6英裡的烏雲升起。之後,鏡頭回到飛機上,在距離爆炸點155英裡的地方可以看見巨大的火球在緩慢上升,直徑預計在12英裡左右,爆炸40秒後火球的高度達到19英裡,此後火球開始形成蘑菇雲,高度大約有37-40英裡,直徑大概在56英裡。當圖-95V轟炸機返航時,已經距離爆炸點497英裡,此時蘑菇雲依然很顯眼。
大伊萬爆炸後產生的蘑菇雲
在爆炸的幾個小時後,圖-95V轟炸機才成功著陸,以觀察喀拉海區域的破壞情況。蘇聯的科學家登上了具有輻射偵察功能的米-4直升機,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又登上一艘艦船,此時的輻射仍然很小。然後考察團穿上了防護服,又登上了一輛雪地履帶車。在行駛途中可以看到地表都是燒焦的痕跡,積雪已經蒸發,地面上原來的結構樣式已經完全看不到。
試驗區域內的一架米-4直升機
其實在1961年10月之前,蘇聯早在1949年8月29日就進行了第一次核爆試驗,其中第一枚原子彈就是RDS-1。1951年10月18日RDS-3原子彈再次進行試驗,由改裝後的圖-4轟炸機進行運輸和投放。1953年,蘇聯已經研製出了威力更大的RDS-4T核彈;在試驗時由一輛雙發噴氣式的伊爾-28轟炸機進行運輸;同年8月12日,蘇聯又試爆了RDS-6S氫彈。
大伊萬炸彈是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在1961年7月和歐美國家最緊張的時候批准的,而這一舉動也促使了第三次柏林危機和柏林圍牆的建立。赫魯雪夫也曾提出,蘇聯有必要研製出自己的100兆噸核彈,還要拋棄原有的兩級熱核彈頭,使用威力更大的三級熱核彈頭。由於研發時擔心輻射產生的危害難以控制,所以核彈最終降為50兆噸;當然破壞力仍然非常可怕,大約等於3800枚轟炸日本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
相比之下,美國有史以來引爆過的最大核彈是在1954年3月1日太平洋中西部的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的「布拉沃城堡」(Castle Bravo)內;與蘇聯不同,美國的核爆試驗是在計算錯誤的情況下進行的。原計劃中,美國的核爆預計使用5-6兆噸的爆炸當量,但是在試驗時使用的卻是15兆噸的核彈,發射裝置也位於布拉沃城堡的人工島上,不過核爆後的破壞能力遠遠低於蘇聯的大伊萬核彈。使用發射裝置投射核彈的弊端遠大於用飛機投放,所以後來美國也開發出了Mk 21炸彈,可以使用美國的「核」平使者B-36或者B-47轟炸機進行投放。
大伊萬核彈成功測試之後,人們開始意識到核武器對人類所處環境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所以在1963年8月5日,蘇聯、美國、英國在莫斯科籤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該條約的內容大致為: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所有的測試都應該在地下進行以降低核武器帶來的輻射。
大伊萬核彈無論體積、重量、威力都太大,並不適合用於人類戰爭,但是蘇聯仍然孜孜不倦地為其尋找合適的投放裝置,甚至於蘇聯還開發出了一系列飛彈運載系統。
對於現在的俄羅斯國防能力而言,核武器仍然佔據相當大的比重,而且大多數的俄羅斯戰機都具有運載核彈的能力。蘇聯投放核彈的方式原本屬於「高度機密」,而今天俄羅斯將它公之於眾,想必俄羅斯應該已經具有更高能力的核彈投放方式,所以當你我還沉浸在「大伊萬」核爆的場面時,俄羅斯的另一番操作更讓人細思恐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