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9年後,這群日本人遠離本土三千公裡,竟然又遇上了核彈

2021-01-10 騰訊網

文:翼際山散人

圖:Internet

1945年,由於日本反對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的《波茨坦公告》,拒絕投降,決心將戰爭進行到底。為了威懾日本軍國主義,同時也為了報復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於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三天後,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另一顆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讓20餘萬日本人直接或者間接喪生,90%以上的建築物變成瓦礫,放射性塵埃引發的白血病、癌症病例更是不計其數……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於實戰的核彈,其巨大的威力最終迫使日本投降,日本成為地球上第一個遭受核打擊的國家,美國也成為地球上第一個向敵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核彈改變了美國的戰爭潛力。

此後,美國不斷在地下、水下、地面、空中開展威力巨大的核試驗,其中就包括1954年的這一次: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公海海底進行了一次核子試爆,代號「喝彩城堡」行動,引爆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一顆氫彈,結果導致一艘日本漁船上的船員全部罹患急性放射綜合症,一名船員死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死於氫彈的人。

1954年3月1日凌晨,一艘日本籍漁船「第五福龍丸」號金槍魚捕撈船,在太平洋海域中部的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附近捕撈作業,這裡距離比基尼環礁約有160公裡,距離日本本土約3600公裡。凌晨3點45分許,第五福龍丸上的船員突然被一道耀眼的強光吸引,只見漆黑的夜空裡突然騰空升起一個「太陽」,強烈刺眼的光芒讓船員們驚慌失措。

如果是其它國家的漁民,可能會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但這些日本漁民很快就意識到這是核彈爆炸的場景,發生在廣島、長崎的核爆就是發出耀眼的強光,讓很多人失明。

幾分鐘後傳來的巨響進一步印證了這是一次核爆炸,第五福龍丸開始劇烈的搖晃起來。船員們見勢不妙,馬上開始收拾漁網、繩纜準備撤離這片海域,逃得越遠越好。

他們的猜想沒錯,這些強光、巨響、震蕩正是美軍3點42分在比基尼環礁實施的一次氫彈試驗而引發的。

點擊播放 GIF 0.0M

這時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雨水中混雜著大量的白色粉末,漁民們迷茫的抬頭望向灰濛濛的天空,甚至有人伸出了舌頭想要嘗嘗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味道,一些粉塵直接落入船員的眼中,頃刻間便產生針扎一般的劇烈刺痛。兩個小時後,這艘船上已經落滿了厚厚的一層白灰。

到傍晚時分,船上的每一個人都出現了頭暈、腹瀉、噁心等症狀,那些夾雜著粉末的雨水如滾燙的開水澆在他們身上,觸及到的皮膚開始出現燒傷的症狀。在海上漂流一個星期後,第五福龍丸上船員的皮膚全都變成了黑色。

3月14日,第五福龍丸號回到日本遠洋漁業基地——位於日本東海岸靜岡縣的燒津港,全體船員馬上被送到醫院接受檢查,確診為放射性微塵引發的急性放射綜合症,隨即轉移到東京治療。

當時受傷最嚴重的是船上的無線電通訊員久保山愛吉。轉院到東京後,久保山愛吉就成為日本媒體關注的焦點,從 1954年4月9日開始,日本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都對於久保山的病情進行持續追蹤,1954年9月23日,久保山在東京第一醫院病逝,時年40歲,是第五福龍丸上年紀最大的船員。日本媒體將久保山稱為第一個亡故於氫彈的日本人,他的不幸遭遇在日本引起相當大的震撼。

1954年10月9日,在久保山愛吉的葬禮上,燒津市的全體漁民、學生以及市民等三千人出席並抗議美國試爆氫彈。燒津市全市以黑布包裹旗杆頂端,表示哀悼。

為查明真相,不久後日本政府派出了勘測船隻,前往太平洋上調查氫彈試爆對海洋和魚類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當時大約有 856 艘船,超過20000名船員可能受到核輻射的影響。

毫無疑問,第五福龍丸上拖回的魚也遭到了汙染,因為當時船上每一個角落裡都是厚厚的白色粉末和到處流淌的雨水,這是核爆炸之後產生的放射性塵埃,日本人稱之為「死灰」。時值日本對核汙染的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些拖回來的魚肯定被汙染了,但那些在比基尼環礁附近作業的其他漁船有沒有受到汙染呢?這個問題成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早稻田大學的一群教授們組織了一次會餐,吃了一些剛捕撈回的鮪魚,吃完後馬上開始腹瀉並伴著發燒……

一位日本物理學家拿著「蓋革計數器」來到了日本最大的海鮮交易市場,測試海產品的電離輻射,結果數值瞬間飆升到每分鐘六萬,把同行的日本政府官員嚇了一大跳,馬上下令停止市場交易,追查這批魚是否已經流出市場。

但根據這個市場的磅秤交易數據顯示,至少有100個市民買走了受到核輻射汙染的鮪魚,或許已經做成了生魚片和壽司吃完了。

當天的晚報公布了這一消息,一時間海產品在日本成了毒藥,無人問津。築地市場被迫關門,全日本漁業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打擊。

惹禍的美國人擔心日本國內激烈的反核運動轉變為反美運動,影響美國推進擴大核軍備的軍事政策,馬上主動與日本政府進行輻射被害者的補償交涉,表示願意派出專家控制核輻射的影響,還提出總計200萬美元的補償金額。附帶條款是「日本政府不要再追究美方責任」的擔保書,以解決此事。

日本政府默許了,但日本民間卻出現了強烈的反美、反核情緒。日本民間將「第五福龍丸」事件稱為廣島、長崎後的第三次「核災難」。全國都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對氫彈核試驗的運動。第二年,在廣島召開了第一次反對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1965年2月,日本國內正式成立了反對原子彈和氫彈日本國民會議。40年來,這個組織舉辦各種活動,支援原子彈和氫彈的受害者,呼籲全球杜絕原子彈和氫彈。

遭受劫難的「第五福龍丸」3月14日返回日本時,船上的漁網全部呈張開狀態,一幅劫後餘生的慘狀。不久後被日本文部省買下,去除了放射性汙染,在三重縣伊勢市強力造船所進行改造後,移交給東京水產大學作為練習船,重新命名為「隼丸」。

1967年,東京的一群舊船保護組織成員,偶然在東京都江東區夢之島旁的第15號掩埋場裡,發現了被拆解廢棄的「隼丸」,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他們把這艘船重新安置在東京都江東區夢之島公園裡。1976年6月10日,日本政府又在這裡設立了第五福龍丸展示館。

▲位於日本東京築地市場附近的「第五福龍丸」事件銘牌

船上的倖存者們在以後的十幾年裡,陸續死於肝癌,肝硬化,甲狀腺癌症,肺癌等疾病。其中一位名叫大石又七的船員,自費將他們經歷的這次事件製作成了一塊銘牌,掛在日本最大的海鮮市場——築地市場門口。當年的3月14日、15日兩天,這裡共有460多噸從比基尼環礁附近捕撈回日本的各種遠洋魚類,全部被埋在了這個市場裡面。

1954年,日本著名導演圓谷英二以「第五福龍丸」事件為藍本,拍攝了電影《哥斯拉》,此後哥斯拉系列電影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電影系列,一直到現在還在熱映。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於1944年從日本手中奪回了馬紹爾群島的控制權,並迅速決定將這裡的比基尼環礁作為「太平洋試驗場」。美國當年在這裡試爆的這顆氫彈代號為「喝彩城堡」,是美國核子試爆實驗「城堡行動」中引爆的第一顆氫彈,後面還引爆過5顆,但「喝彩城堡」最為著名:美國科學家錯誤地估算了這顆氫彈的威力,實際產生的當量是預估的三倍,達到1500萬噸。不僅地面上炸出一個將近兩公裡長,75米深的大洞,連美軍測試基地和周邊的軍事基地都被夷為平地。爆炸產生的蘑菇雲直徑達到100公裡,400公裡以外都能看到那個巨大的火球,馬紹爾群島的兩萬多原住民和美軍設立的警戒線之外的漁船全部受到強烈的核輻射。

▲馬紹爾群島上的Runit Dome核廢料場,當地人稱為「墳場」。自1946年開始,美軍在這裡進行過約105次核試驗,總當量為210億噸。1977年後,美軍開始清理環礁核試驗場,將汙染的土壤、軍事裝備以及其他放射性廢料全部投入上圖的坑中,用混凝土封住。該地居民長期受到核輻射的危害,癌症是當地的主要死亡原因。

參考文獻:

[1]劉學銘,安素榮編.氫彈之父 貝採裡烏斯[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美)斯坦利·A·布盧姆伯格,(美)格溫·歐文斯著;華君鐸,趙淑雲譯.美國氫彈之父特勒[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

[3]馬帥.哥斯拉的誕生:特攝片裡的日本戰後史[J].看世界.2013,(20).

[4]龔海瑩.日本核能發展路徑[J].中國報導.2011,(4).

[5]PEOPLE & POINTS[J].Beijing Review.2018,(49):10-11.

[6]Top Gong for H-Bomb Scientist Famous Chinese scientist scoops coveted award[J].ChinAfrica.2015,(2):59.

相關焦點

  • 颱風潭美登陸日本,日本氣象廳:這是二戰後日本最大颱風年
    9月28日晚間,備受關注的今年第24號颱風潭美在日本和歌山縣附近沿海登陸,登陸時,颱風潭美仍然是強颱風級別,近中心最大風速達14級。從衛星雲圖上看,颱風潭美登陸日本時,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結構,潭美龐大的雲系已經將日本多地籠罩。
  • 二戰時期德國飛彈黑科技不僅有防空飛彈還有反艦飛彈等
    ,只要當時日本人腦子變通一下,那麼神風特攻隊,將會成為日本二戰時期的一個亮點而並非是一個汙點了。,德軍即使在二戰後期有如此高科技的武器,卻沒有充足的轟炸戰進行作戰,還沒有充足戰鬥機護航,東線和西線制空權在1943年後被盟軍牢牢掌控,德軍在1943年開始量產到1944年末停產累計有2500枚。
  • 二戰結束後,日本「天才」翻譯官,一句口誤,60萬日本人死於非命
    戰爭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場面,自古以來有戰爭則必有犧牲,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應該就要算第二次世界大戰了,從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整整為時6年的世界規模性大戰。20億人以上的人口捲入戰爭,戰爭中軍民總共傷亡9000多萬人。
  • 蘇聯是真敢想 為儘快結束二戰 要將日本沉入海底
    文史撰稿人袁載譽,專注世界歷史、歐洲歷史1945年6月21日,美軍以傷亡7.5萬人的代價攻陷了日本「半本土」衝繩,如此高的代價讓美國舉國上下都震驚不已。隨後政府、軍隊的高層緊急召開會議,對攻下日本本土的成本重新做評估。
  • 他的紙片炸彈讓日本恐慌,徐煥升,第一個轟炸日本本土的人
    他是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在國軍退守武漢後,面對囂張的日軍氣焰,中國統帥部就想著能組建一支遠程轟炸航空隊到日本本土進行轟炸,把炸彈扔到日本本土,讓日本民眾也切身嘗嘗死亡的滋味,引起日本國內恐慌,好殺殺日軍的威風,提振全國抗日的士氣。
  • 美國最先發明原子彈,兩枚降服日本,為何放棄核彈統一世界
    1945年8月,為加快日本軍國主義投降步伐,美國分別於6日和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市各投下一顆原子彈,終於促使日本在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籤署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人們不禁要問,既然當時只有美國擁有原子彈,為何放棄核彈統一世界?
  • 二戰時的義大利空軍:擁有世界一流的飛機,曾計劃轟炸美國本土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二戰時的義大利,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國家實力弱、軍隊戰鬥力差,是二戰中最廢柴的國家。作為世界級強國,義大利竟然誰都打不過,一直都在跑龍套,甚至在二戰中鬧出了不少的笑話。網上關於義大利的黑段子滿天飛。
  • 人類最接近滅亡一次,80顆核彈部署美家門口,5分鐘就能打到紐約
    人類有史以來一共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讓世界的工業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尤其是二戰。在二戰中,因為美國對日本使用了原子彈,讓世界各國都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所以在二戰結束之後,一部分國家開始投入到了核武器的研究當中去了,其中就包括蘇聯。
  •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二戰前,日本的石油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第一個渠道是進口,其中以美國最多。三十年代,日本的石油大部分是從美國進口的,美國進口原油佔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80%;其次是從荷屬印度尼西亞和英屬緬甸等南洋地區,南洋石油約佔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10%左右。
  • 如果所有二戰名將都在同一個群裡:戰略縱深誰最大
    話說之前大家聊到火氣騰騰的,都想抄傢伙組隊打日本去了,估計喝了涼茶後,各位將軍元帥的火氣都該消得差不多,挑起戰爭只是口嗨一下罷了。不過群裡今天又有新動靜,一直被嘲的法國終於要反擊了?戰略縱深區域面積越大,軍隊得以喘息的時間越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重新集結和修整,決定是否要對敵軍進行攻擊。2、阿爾方斯朱安(1888-1967),法國元帥。1888年12月16日出生在阿爾及利亞東北部波尼(今安納巴)。畢業於法國著名的聖西爾軍校,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爆發後出任法國第1軍第15摩託化步兵師師長。
  • 蘇聯真的是因為美國的恐嚇而放棄對日本本土的佔領嗎?
    韜光養晦的美國人深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豈會因日本這一蠅頭小利而與世界第二強國蘇聯妄開戰端?抓不住這百年一遇的稱霸世界的機會無異於暴殄天物。而那句據說是麥克阿瑟威脅蘇聯人的警告語其出處也只是一本由中國人著作的歷史類讀物,並非麥克阿瑟語錄,美國國家檔案也並無記載,真偽也難以查驗。
  • 捋一遍地球,最少需要幾顆核彈?「大伊萬」給我們帶來了答案
    自從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小男孩和胖子」原子彈後,全世界都知道原子彈將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國際地位。二戰之後,俄羅斯和美國也正因為原子彈而成為了世界眾多國家中的「兩極」。現世界上已知的核彈中,有測試過的核彈威力最大的就要屬俄羅斯的「大伊萬」氫彈了,俄羅斯在二戰結束後,為了在核競爭中壓服美國,蘇聯軍方決定在新地島試驗場進行新的核爆炸試驗。
  • 二戰中幾個超屌的真實故事,原來是希特勒用原子彈炸了小日本.
    因為這些挪威人炸掉了讓納粹有機會生產核武器的工廠。如果不是這些傢伙,希特勒就要比盟軍更先有核彈了。如果納粹在1943年能夠擁有核彈,那麼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事一定非常恐怖。但你今天坐在這裡看這篇文章而不是振臂高呼「嗨!希特勒」是有原因的。德國人入侵挪威後,很快佔領了位於泰勒馬克的一家工廠,這裡生產核試驗所必需的材料——重水。
  • 若沒有核彈,這場人類歷史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戰將會是二戰的結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勝負分明。自歐洲戰場德國投降後,太平洋戰場就更為人所關注。而此時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基本被消滅殆盡,航空力量也僅能組織螳臂當車的「神風特攻隊」,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日本都無力阻擋盟軍力量逼近日本本土。
  • 二戰「石首魚」號潛艇奇襲日本本土戰記
    說起二戰中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到襲擊,大家都知道當屬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中校率領16架B25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那次大膽的奇襲。但美軍第一次登上日本本土並發起地面攻擊就鮮為人知了,這批美軍來自SS220「石首魚」(Barb)號潛艇的艇員。
  • 澳大利亞在二戰中也肆意虐殺日本戰俘
    澳大利亞媒體呼籲本國社會反思這類暴行,並提到澳軍在二戰中曾有過殘殺戰俘的類似行徑。但諷刺的是,當年澳軍施虐的對象,正是來自如今和澳大利亞打得火熱的日本。 1941年12月,日本海軍相繼空襲珍珠港和菲律賓,日本陸軍也同時在馬來亞和菲律賓等英美殖民地登陸。作為大英國協成員,澳大利亞繼英美之後對日宣戰。
  • 二戰日本空艦飛彈夢碎:1944年就拿出樣品,卻鬥不過瘋狂的櫻花彈
    1943年9月,德國轟炸機使用「弗利茲-X」制導炸彈炸沉了義大利「羅馬」號戰列艦,震驚了世界。一般認為,此後日本才開始制導武器的研發。但從實際進度看,日本對飛彈制導技術的著手時間一點也不晚。日本方面一直否認從德國引進了「弗裡茲-X」和Hs239制導炸彈的說法,表示日本的「イ號」飛彈是純粹的「日本技術」。
  • 二戰廣島原子彈,從投彈到爆炸僅用43秒,美軍轟炸機怎麼逃生?
    當時的廣島生活著28萬至29萬左右的平民與4.3萬名士兵,僅在爆炸當日就有8.8萬名死者,在後續四個月內,大約有9萬到16.6萬人死於此次核彈爆炸。據美國能源部預計,在爆炸發生後的五年時間,喪生人數將超過20萬,而廣島市則估計炸彈本身的威力以及受核輻射影響引發的各种放射病直接或間接造成了23萬餘人死亡。
  • 二戰後日本天皇何以未被審判?
    二戰結束後,德國納粹元首希特勒畏罪自殺,作為日本最高統治者的裕仁天皇卻沒有被列入戰犯之列,也沒有被處決,成為二戰後人們關注的最蹊蹺的事件之一。 1945年9月27日,一個歷史性的會面決定了天皇的命運。
  • 為什麼說「原子彈下無冤魂」看看二戰時的日本普通人,在做什麼
    1945年夏天,美國為了迫使二戰中近乎「瘋魔」的日軍儘快投降,以及減少盟軍官兵的傷亡,8月6日和9日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一顆原子彈。 僅僅是原子彈爆炸瞬間的熱浪就能達到上千萬的溫度,使接觸到熱流的人瞬間變成蒸汽,強大的衝擊波令建築物瞬間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