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天遭遇寒冬了嗎?3天內4次故障,火箭二次回收或帶來問題

2020-10-15 雷探長觀察室

長期以來,美國在航天領域都是雄霸全球的存在,不僅在上世紀60年代就成功把太空人送到月球,現如今像我們習以為常的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由美國最先一手打造成功的。可以說,目前美國仍舊是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與國防產業的國家。而美國人也一直秉承著「美國優先」的理念,每年都要通過火箭運送各種類型的衛星到太空,來維持並擴大自己在太空領域的優勢。而最近一段時間,美國航天似乎陷入了流年不利的局面,僅僅在3天之內,就接連出現了4起事故。

據媒體消息,在10月1日的時候,美國原計劃於當天的11點54分發射一顆德爾塔IV重型火箭,執行將兩顆情報衛星送入太空的任務,然而在發射前7秒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了火箭的故障,最終任務不得不被迫終止。之後在同一天晚上,馬斯克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一顆載有60顆「星鏈衛星」的「獵鷹9」火箭因發現地面傳感器讀數不規律,最終在發射前10秒也被迫終止了任務。幾乎與此同時,一枚執行發射「天鵝」號貨運飛船任務的「安塔瑞斯」火箭因此地面設備的故障,也被迫推遲發射。而第四起事故,仍然是SpaceX的火箭出現了問題,10月2日時,他們原計劃發射一枚為給美國軍方,向太空運送一顆先進GPS衛星的「獵鷹9」火箭在點火前的數秒也停止了發射活動。3天之內出現四起事故,特別是被美國軍方寄予厚望的SpaceX更是兩度出現意外,這是美國航天遭遇了寒冬嗎?這背後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實話實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接二連三地出現這麼多的問題,著實讓人感覺有些非同尋常。有網友甚至調侃稱,難不成是美國人看到我國在太空領域的奮起直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而為了繼續在航天上保持領先優勢,現在他們也不得不抓緊行動,要求增加火箭發射的頻率,這才導致頻繁出現事故的。這種說法雖然看似有些道理,但是對SpaceX此前曾研發貨運龍飛船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有獨立能力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的私營航天企業來說,似乎並不太靠譜,那麼為什麼SpaceX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有一種猜測認為,SpaceX公司歸根到底來說還是一家私人航空製造商,要知道一枚火箭從製造到發射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那麼出於利益的考慮,SpaceX公司必須要節約資源,那麼將發射過的火箭從天空中進行回收,進行二次利用就是不錯的選擇。而回收用過的火箭不只是再發射一次,還可以多次發射,這是 SpaceX CEO馬斯克經常在社交媒體上所提到的。雖說這種回收用過的火箭,再利用的方法,可以打破航空業的傳統承載能力,節約大量資金,但是,這也留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火箭二次回收使用所帶來的問題。

火箭的構成離不開整流罩、助推器以及火箭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而當SpaceX 公司使用「獵鷹9」二次發射的時候,這些二次回收火箭零部件再次使用,存在零件老化等問題。比如說要是火箭發動機引擎存在動力不足問題,那麼將會直接影響到火箭發射升空。所以說這次「獵鷹9」火箭發射出現前數秒取消發射,很可能就是SpaceX公司使用回收二手火箭技術,最終導致火箭發射出現故障的重要原因。雖說這種觀點,透露出背後不一般的原因,想要解決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但種種事跡已經說明了,美國人在航天領域作為規則制定者的地位已經不再牢固。持續的發射失利也會讓其他航天強國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未來一舉超過美國也未可知。

相關焦點

  • 不同尋常,3天內4次火箭發射遭遇故障,美國航天遭遇寒冬期?
    分發射的「獵鷹9」火箭在發射前2秒的時候被終止了發射任務,這枚火箭原本是搭載美國軍方最新的GPS III衛星,而在發射前一刻發現了一些故障因此發射被緊急暫停了。實際上火箭發射前發現一些問題被叫停的事並非罕見,然而這次事故對於美國而言卻不同尋常,因為這是進入10月以來的3天,美國遭遇的第4次航天發射故障。
  • 3天內4次火箭發射遭遇故障,美航天或將遭遇寒冬?
    從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運載火箭技術一直在不斷發展之中,美、蘇、歐洲、中國、日本還有印度、巴西等國都有著較強的運載火箭技術,成系列的運載火箭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0幾種以上,還有配套的上面級等,不同的上面級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運載能力的火箭。相信大家可能會好奇,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在今天不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嗎?
  • 一年之內出現4次失敗,中國航天成功令人質疑,美智庫:神話破滅
    火箭一年4次發射失敗,美智庫直言成功率太低,中國航天神話破滅,但如今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短短一年之內出現了4次失敗,中國航天成功率開始令人質疑,美國智庫還不懷好意指出「神話破滅」,認為中國航天發射成功概率已開始下降,各國發射任務還是應該交給美國。
  • 3枚火箭發射出現故障,美國航天10月1日險情環生,差點成禮花
    10月1日是我國建國71周年國慶節,同時也是中秋佳節,就在大家開始享受連續8天的雙節長假時,這一天,對於美國航天來說卻是險象環生。三枚火箭接連出現問題,不得不在發射前幾秒緊急終止,實屬罕見。一天之內三枚火箭發射終止,美國航天咋了?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成功|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進行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回收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2米,落地精度7釐米。
  • 淺談火箭回收如何融入中國航天,火箭回收具有發展緊迫性要求嗎?
    目前為止,我國的所有火箭都是不可回收的,但是可以控制殘骸的落地的大致位置,因此根據每次發射任務情況,相關部門會提前做好人員疏散工作。這次的情況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不得而知,可能是火箭的控制出現問題,也可能是疏散人群的工作出現疏漏。長徵火箭發射345次,類似情況並不多見,但是,需要提高警惕。
  • 火箭回收船出發,為B1058發射、著陸做準備,110天飛3次
    SpaceX公司的一艘升級版的無人駕駛回收船將前往大約630公裡的大西洋,以支持獵鷹9號火箭的下一次星鏈任務(Starlink )發射和任務完成後的著陸。目前,獵鷹9 B1058計劃在美國東部時間(UTC-4) 9月17日(星期四)下午2點17分進行Starlink-12任務的發射。
  • 如何理解我國今年發射火箭27次,四次失利
    我國已經完成27次發射任務,但是失敗了4次,雖然故障率不是那麼高,但是針對於成功率非常高的我國短短的一年內,火箭、衛星發射竟失敗了四次,中國航天從未出現過如此意外。俄專家曾提醒我國,這絕非巧合,應提高警惕。
  • 馬斯克的SpaceX,用三手火箭,完成了第100次成功發射
    在短短的一個月內,獵鷹9火箭已經將180顆星鏈衛星送上了太空。而在過往的100次成功發射任務中,獵鷹9佔95次,獵鷹重型火箭3次、獵鷹1一次。,45次發射重複使用了先前火箭,其中還有兩次用了「六手」火箭。
  • 試車500秒,中國可回收火箭發動機二次啟動成功,核心技術已突破
    ,本次試車成功意味著星際榮耀公司突破了火箭垂直回收又一核心技術,為接下來可重複使用的「雙曲線二號」火箭奠定了基礎。什麼是二次啟動目前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以降低發射成本。目前公認的火箭回收方式有三種:「降落傘+氣囊」、滑翔降落、利用發動機反推垂直回收。
  • 中國突破可回收火箭關鍵技術,馬斯克有了強勁對手,美國壟斷不再
    據北京日報報導,不久前,中國星際榮耀「焦點一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完成二次啟動長程500秒試車,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掌握液氧甲烷發動機二次啟動的國家,這種液氧甲烷燃料發動機設計可重複使用次數超過30次,可以為火箭節省70%以上的製造和發射成本,大大降低了太空探索的花費。
  • 馬斯克SpaceX可回收火箭,給美國送來了創新,也帶來了困擾
    技術上一直是領頭羊,但是,也給美國帶來了不利影響,特別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發展速度太快,使得美國一時半會難以接受。最近兩年,針對馬斯克的衛星發射訂單,無論是軍事部門,還是NASA均是小心翼翼。作為私人公司,馬斯克SpaceX可回收火箭的發展,並不受客戶的全程監管。
  • 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完成第2次發射回收試驗 高度40米
    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飛行時間30秒,飛行高度40米,是首次自由飛行高度的兩倍。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
  • 短短一年內4次發射失敗,中國航天異常的背後,引人深思
    眾所周知,航天項目是非常耗費人力、物力的,它不僅對技術有著嚴苛的要求,而且對資金也有著極高的要求,要麼也不會流傳出「航天是大國才能玩的」話語。航天發射任務的難度是很高的,沒有哪個國家能保證做到每次發射都能成功。這不,最近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的發射任務就失敗。
  • SpaceX開發火箭回收系統,獵鷹9號將第六次執行發射任務
    想必對航天領域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般火箭只能支持一次性執行發射任務,所以花費了大量精力與資金打造的火箭,發射到太空既是開始,也意味著結束。直到SpaceX的出現,打破了航天領域的傳統,帶來了一項突破性技術——火箭回收系統。
  • 1年內經歷4次失敗,中國航天發生了什麼?俄提醒:絕非驚人巧合
    4次失敗,讓人不禁感嘆,中國航天發生了什麼?巧的是近期美國發射衛星也同樣失敗,對此俄羅斯專家提醒道,這絕非是驚人地巧合,也有網友提出疑問,發射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高成本、高壓力的領域,運載火箭由數十萬計的零件組成,任何一個部件都不能有瑕疵,火箭、發射場、測控臺等各個系統的配合,必須要精確到千分之一秒,如此苛刻的限制,讓這類大型太空飛行器的發射充滿挑戰,人類航天史上失敗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俄羅斯的質子重型運載火箭就失敗過很多次,該型號火箭在蘇聯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火箭之一,但在過去的5年內共發生了7次事故。
  • 質量問題導致織女星火箭在16個月內第二次失利(附失利原因)
    織女星自2012年首飛到2019年3月,連續成功完成14次發射任務。在2019年7月的第15次次任務遭遇首次失利,在2020年9月第16次任務剛剛成功復飛之後,又在本次任務中再遭失利。北京時間11月17日24時,阿里安航天公司召開發布會,初步確定失利原因為AVUM上面級製造過程中的質量問題導致,完全是由於一系列人為原因,而非設計上的問題。
  • 美國怎麼了?本周的太空迷會很忙 4天內觀看4枚火箭的發射
    本周的太空迷會很忙 4天內觀看4枚火箭的發射首次發射時間於美國東部時間星期四凌晨2:12開始,屆時聯合發射聯盟的Atlas V火箭將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Electron將在周五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1:05從火箭實驗室的紐西蘭工廠發射升空,將紅杉地球觀測衛星送入舊金山公司Capella Space的軌道。
  • 翎客航天推動技術快速迭代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本報記者 楊學聰  2019年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東龍口的火箭回收試驗場完成了RLV—T5型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而僅僅20多天前,這家公司剛在同一個地點完成了中國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的「第一跳」。  從首跳升空至20米處完成10秒懸停動作並平穩著陸、落點精度優於50釐米,到第二跳飛行高度40米、飛行時間30秒、回收落點精度優於30釐米,兩次跳躍間的「跨越」有目共睹。這家2014年成立、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的年輕企業,用「小步快跑」的技術迭代,讓世人刮目相看。
  •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失利,2020年中國航天遭遇第4次失敗
    2020年中國一共進行了27次發射任務,失敗了4次,3月17日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快舟11號當時搭載的是吉林一號高分02E星以及微釐空間一號S2星,本來是想這次發射推進中國航天民企的發展。第四次就是本次的快舟1號甲發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