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基因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難長存

2021-01-19 健康界

新冠病毒是否將徹底滅絕?不少專家認為,新冠肺炎可能轉化為一種慢性疾病,新冠病毒有可能在人體內長期潛伏,和人類長期共存。難道說我們真的要長期生活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之下?

對此,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不同看法。日前,高山等在Research Gate網站發表預印本文章《5』非翻譯區條形碼揭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毒力》,提出新冠病毒毒力與SARS接近,很難與人類長期共存,但我們要高度警惕潛伏在野生動物身上的「新對手」。

新冠病毒毒力強,很難與宿主長期共存

高山介紹,冠狀病毒RNA編碼區上遊的「5』非翻譯區」雖然並不表達,但其內部的「核糖體進入位點」(簡稱第一位點)卻可以調控冠狀病毒大部分蛋白質的翻譯,其功能至關重要,是影響病毒毒力的關鍵因素。

於是,高山等研究了1200多條Beta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發現可根據第一位點內的一段特殊序列將上述所有病毒分為四類,每一類病毒的毒力接近,特殊序列幾乎完全相同。其中第一類包括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病毒及蝙蝠體內的HKU4病毒等,毒力最強;SARS病毒、新冠病毒同屬第二類,毒力僅次於前者;第三類則包括毒力更弱的OC43、HKU1等人類冠狀病毒;前三類之外的冠狀病毒全部歸為第四類。

「這一特殊序列就像是給病毒打上的條形碼。」高山談到,這種分類方式非常清楚,不同類之間的冠狀病毒毒力差距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四類Beta冠狀病毒第一個基因的起始密碼子上遊臨近的莖環結構恰好呈現出4種不同的形態。

高山認為,根據現有數據,第一、二類中已發現病毒的種類和宿主種類都較少,很可能是因為毒力太強,病毒很難與宿主長期共存而逐漸滅絕,而第三類病毒毒力較弱,經過長期進化有可能獲得宿主適應性,實現在宿主中長期存在。「條形碼」序列的保守性強,不易變異,新冠病毒不太可能進化成為第三類病毒。按照其分類和毒力,只要人類採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它大概率將走向滅絕。

病毒可以分類管,潛在威脅要警惕

高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根據「條形碼」對冠狀病毒分類,可以簡單、快速估計未知病毒毒力,為病毒分級管理奠定基礎,使未來防控更有針對性。例如蝙蝠攜帶的HKU4、HKU5和刺蝟攜帶的HKU31等多種冠狀病毒屬於第一類,雖然尚未報導感染人的情況,但仍應被列入重點監控和研究目標。

「此外,近期報導在穿山甲體內存在與新冠病毒高度類似的冠狀病毒。」高山談道,雖然穿山甲未必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因為兩種病毒在可變翻譯分型上並不相同,而且穿山甲冠狀病毒基因組沒有新冠病毒特有的Furin酶切位點。但是,人類仍需重視該病毒的潛在威脅,研究發現它屬於第二類病毒,估計其毒力與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在同一水平。因此,加強對攜帶危險病毒的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研究和監控很有必要。

「總之,我們要高度警惕已經發現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毒力較強的第一、二類病毒。」高山指出,相比之下,第三類病毒種類多、宿主廣泛,有可能出現周期性的小範圍暴發,但毒力較弱、威脅較小。

「按照『條形碼』序列對病毒分類並不局限於Beta冠狀病毒。」高山表示,我們將其應用於甲型流感病毒分析,結果與常規採用的血清型分類高度一致,該病毒的12個HA亞型和8個NA亞型各有一張一一對應的「條形碼」。

高山強調,當前他們的研究主要基於對病毒基因組的生物信息學分析,仍需大量的生物學實驗確認。

原標題:基因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難長存

相關焦點

  • 基因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難長存
    新冠病毒是否將徹底滅絕?不少專家認為,新冠肺炎可能轉化為一種慢性疾病,新冠病毒有可能在人體內長期潛伏,和人類長期共存。難道說我們真的要長期生活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之下?對此,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不同看法。
  • 世衛組織和法專家齊反駁: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原標題:世衛組織和法國專家齊聲反駁: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在電視節目中發表言論稱,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HIV)的核酸序列,有人工操作的痕跡,是實驗室裡人工合成的,並將矛頭指向了武漢病毒所。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基因組結構與調控機制
    近日,耶魯大學的研究者首次利用高通量結構探針技術SHAPE-MaP,在活細胞內揭示了新冠病毒基因組二級結構和功能基序,為分子機制研究和藥物設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二級結構預測顯示新冠病毒基因組5'端結構與其他冠狀病毒高度相似。而3』區域變異性較大,在第一個莖環區域形成了延長的凸起莖環結構,而在第二個莖環區體內測定結構與晶體結構存在明顯差異,在polyA位點附近還存在特殊的無規則結構。
  • 世衛:所有已知證據顯示新冠病毒起源自動物
    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法德拉·沙伊布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當前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著一些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謬論和陰謀論。所有已知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自動物。所有已知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來自動物,而不是經實驗室人工幹預或製造出來。新冠病毒最有可能來自蝙蝠,但還不清楚是怎麼傳播給人類的,肯定存在中間宿主。世衛組織歡迎各國科研人員尋找新冠病毒來源,世衛組織正以科學為依據參與眾多專家就此展開的調查工作。
  • 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譜系或在蝙蝠中已傳播幾十年
    一項最新病毒學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或在40年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其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這一報告28日發表於英國《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報告表示,想要提前鑑定出有可能引發重大疫情的病毒非常困難,因此需要建有人類疾病實時監測系統。
  • 研究指出:水貂具備將新冠病毒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
    參考消息網9月11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10日刊載題為《研究顯示:水貂可能會將新冠病毒傳給人類》的報導,作者系記者伊莎貝爾·費雷爾,報導分析了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對於科學家而言,集中分布在荷蘭南部的一些水貂養殖場出現新冠病毒傳播,使他們能夠分析這種病毒在不同物種之間的跳躍式傳播。雖然水貂比較容易感染這種病毒,但現在人們已經發現,它們不只會在同類之間傳播這種病毒。人類會將新冠病毒傳染給水貂,而水貂也可以傳染人類。這些情況出現在分別於5月19日和25日通報的至少兩個案例中。
  • 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21個國家377個全基因組分析:探究新冠病毒起源
    NASA和歐洲航天局收集的衛星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大氣中二氧化氮(NO2,是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含量急劇下降。初步分析表明,農曆新年後的NO2汙染比往年同期減少了10–30%。第四張圖是新冠病毒與SARS時間表對比。SARS疫情持續了三個月後才被確認為是一種獨特的疾病。
  • 細化新冠病毒RNA基因組的結構
    儘管最近有些研究發表了SARS-CoV-2基因組與轉錄組數據,但目前針對SARS-CoV-2中RNA結構的預測數據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推定的調控序列尚未鑑定。 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使用硫酸二甲酯(DMS)探針來探測SARS-CoV-2 RNA基因組的二級結構。同時,還揭示了病毒內一些主要藥物靶點結構的顯著差異。
  • 《科學》熱議: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會插進人的基因組
    Jaenisch在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歷史研究數據之後發現:存在新冠病毒片段與人基因組DNA融合的現象。他們隨後通過體外細胞系研究證實,基於人體內廣泛存在的LINE-1反轉錄轉座子或HIV感染者體內的HIV-1反轉錄酶,新冠病毒的部分核酸序列可以整合到人的基因組中。
  • 石正麗《Science》發文: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概述
    北京時間1月9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和周鵬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新冠病毒傳播的評述文章:SARS-CoV-2 spillover events。迄今為止,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在8個國家(荷蘭、丹麥、西班牙、法國、瑞典、義大利、美國和希臘)報告了水貂農場發生新冠病毒感染事件。除了農場動物向人傳播外,食品冷鏈已經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在中國多個城市,出現的幾起小規模新冠疫情都是由海外受病毒汙染的海鮮或豬肉引起。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肉類和冷食品包裝表面存活3周,仍具傳染性。
  • 追問新冠疫苗:新冠病毒確有變異 中國疫苗研發這樣「應變」
    「新冠病毒有變異,但是變異不大。」10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布會介紹新冠疫苗有關情況,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基於全國30多家科研機構開展的病毒變異追蹤研究,給出科學答案。那麼,病毒的變異會不會對中國新冠疫苗的有效性產生影響?疫苗研發又如何應變呢?
  • 深度:新冠病毒都發生了哪些變異?哪些變異是重要的?
    要回答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遺傳流行病學,即對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分析和基於人群的調查。自1月12日我國向國際上首次分享第一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以來這意味著流行中的所有新冠病毒都仍可以被視為單個克隆譜系的一部分。
  • 英國醫學專家表示初始新冠病毒類型集中在美國出現 病毒變異速度在...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梁弢):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教授 彼得•福斯特 博士日前表示,原始新冠病毒類型相對集中地出現在美國抽樣患者體內,而並非中國武漢地區,福斯特 博士同時表示,目前病毒已進行兩次變異,最近一次變異周期比上一次時間縮短了50%。
  • 21個國家377個全基因組分析:探究新冠病毒起源,重大突變及進化關係
    日前,Nature製作了關於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五張圖表,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病毒確診病例的變化趨勢、R0值對比、科研人員發布研究的速度、旅行限制對碳排放和空氣品質的影響、以及和2003年SARS相比的大流行情況等。
  • 新冠基因組變異分析不支持華南海鮮市場是源頭,零號病人待解
    通過對93個樣本的全基因組數據解析,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大小在29782bp-29903bp 之間,來自GISAID的EPI_ISL_402131基因組(即bat-RaTG13-CoV)也被列入,目前它的序列被認為最接近新冠病毒。
  • ...病毒學家:新冠病毒起源陰謀論毫無根據 科學政治化會付出生命代價
    中國日報網5月12日電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5月11日報導稱,多名醫學專家在接受「60分鐘」節目採訪時一致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新冠病毒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正在紐約大學研究新冠病毒基因組的專家埃洛迪·蓋丁博士表示說,「通過分析基因信息和編碼,我們知道這並不是人造病毒。」她說:「如果一種病毒是被設計出來的,它會利用已知病毒的主幹,然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新冠病毒中利用已知病毒的主幹。」大多數專家和蓋丁一樣,相信這種病毒是從野生動物傳到人類。美國病毒學家彼得·達薩克說:「我是個科學家。
  • 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分析
    2月3日,《自然》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了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永振等人對2019-nCov的基因組序列的分析。該病毒基因組從就職於出現首批患者的海鮮市場的一名病人身上獲得。基因組分析顯示,該病毒與此前在中國蝙蝠體內找到的一組SARS樣冠狀病毒密切相關。
  • 新冠病毒RNA聚合酶電子顯微結構:複製時有「滑動夾子」防止過早分離
    新冠病毒RNA聚合酶電子顯微結構:複製時有「滑動夾子」防止過早分離  Winnie Lee • 2020-04-28 16
  • 劍橋學者:新冠病毒有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4月8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認為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毒可劃分三種類型,且在美國大量流行的可能是「原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