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明:大氣增暖中的碳循環

2021-01-14 中國科學院

  陳鏡明教授簡歷:

  陳鏡明: 1956年7月25日生。現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系教授。

  學習簡歷:

  1983~1986 英國裡丁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78~1982 南京氣象學院取得學士學位

  工作簡歷:

  2000~至今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教授

  1997~2000 加拿大遙感中心 研究員

  1994~2000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 副教授

  1991~ 1993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 助教

  1989~1991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 博士後

  [主持人]:

  非常歡迎您到我們網站來,今天我們訪談的題目也是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就是大氣增暖中的碳循環。您曾經在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工作過,現在就職於加拿大多倫多地理系,您的名字被列入加拿大聯邦政府首席科學家名單,近年來您與國內科研單位就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做了很多合作研究工作,請您談談您的主要研究工作,你們合作研究的主要成果?

  [陳鏡明]:

  首先我很感謝你們的邀請,有這個機會和中國科學院網友們交流。我在中國進行合作研究項目已經有兩年多時間了,我們主要的經費來源是加拿大國際開發署,總的經費由國際開發署支持,有210多萬加元,同時中國科學院還有匹配的研究經費,還有一些另外的配套經費,研究時間到2006年底為止。在這兩年多的工作當中,我們得到中國好多單位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我們參加單位有好多,國內的牽頭單位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方這方面的項目首席科學家是劉紀遠所長,同時北京師範大學,還有南京大學,南京土壤所,南京林業大學等都參加這個項目,還有蘭州寒旱所。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說模型,我們用衛星遙感數據加工方法來提取地面的信息進行系統的監測和碳水平衡的模擬,這兩年來我們邀請了二十多位中國方面的專家到加拿大培訓,在國內也舉辦了五個培訓班,國內合作單位用我們的方法還有儀器,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這是在中國到目前為至比較大規模的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研究的一個項目。在加拿大主要特點是它的森林很多,我們對森林生態系統研究比較深入,我們主要是做森林生態系統碳平衡,現在初步結果是認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在增加碳的蓄積量,也就是森林從大氣當中吸收二氧化碳,這對中國在決定有關氣候變化方面的策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主持人]:

  中國有五個培訓班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中國選的點是哪些,地點在哪裡?

  [陳鏡明]:

  主要在三個地方,一個是在北京,北京有三個培訓班,同時還有一個培訓班在南京,同時也到寶應,它是南京林業大學一個實驗基地,寶應是一個縣。

  [主持人]:

  也是做森林嗎?

  [陳鏡明]:

  也是做森林。那邊主要是人工林,比較整齊的人工林、楊樹,我們除了做人工林以外,主要還做自然林,我們在長白山有一個點,做一些比較基礎的研究。另外在貴州省黎平縣有一個點,然後在江西省興國縣有一個點,除此之外在甘肅省黑河流域也有一個點。

  [主持人]:

  經常聽人們說到溫室氣體的源與匯,這個源是不是就是來源,匯是否可以理解為匯集,源與匯的轉換是否就構成了整個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現在了解的是不是很清楚呢?

  [陳鏡明]:

  源與匯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您所說這個概念。源就是來源嘛,主要是探索大氣當中二氧化碳的來源。作為大氣來說地面有可能是源,就是從地面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也有可能是匯,就是從大氣當中吸收二氧化碳。地面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當然主要是人類使用的化學燃料,化石燃料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當大的,每年達到50多億噸。同時陸地生態系統,比如森林、草地、農田也可能會是源,植物生長它是吸收二氧化碳的,它就是匯,但是你要是破壞了森林,森林不吸收二氧化碳,同時森林下面積累了很多有機質,有機質裡面含很多的碳還原到大氣裡面去就是源。就是生態系統有可能是源,也有可能是匯。

  [主持人]:

  實際上陸地生態系統可以把溫室氣體吸收到它裡面去,如果破壞了它就把不應該釋放出來的釋放出來了。

  [陳鏡明]:

  對。比如說把森林的樹給砍倒了,把樹枝、樹葉留在那個地方就可能腐爛還原到大氣裡面去就變成源了,即使人類不破壞森林,因為大氣當中吸收二氧化碳比較少,這種情況下源就比較少。

  [主持人]:

  是不是應該讓它源儘可能減少,讓它匯儘可能增加。

  [陳鏡明]:

  我們這個項目是增加碳的蓄積能力,也就是說要增加它的匯,比如你種了樹以後,在生長過程中把二氧化碳轉換成生物量。把大氣當做一個系統來處理的話,我們知道進入大氣有多少,留在大氣裡面有多少都可以測量,進入大氣主要是化學燃料,煤炭、石油還有煤等等這些燃燒每個國家都有,誤差不大。我們知道通過化學燃料釋放到大氣當中50多億噸。同時在熱帶地區他們每年都要砍掉不少森林,然後把它轉換成農田,也釋放很多二氧化碳,大概有20億噸左右,也是相當大的一個量,這兩個大概是主要的。

  [主持人]:

  20億加50億應該是70億。

  [陳鏡明]:

  每年大概有70億噸這是源。二氧化碳濃度我們可以算出來,可是留在大氣當中只有35億噸左右。剩下來的是二氧化碳失蹤量,到底到哪兒去還沒有搞清楚。我們可以知道陸地跟海洋源和匯的大概的分布,失蹤的35億噸中大概一半是被海洋吸收了,另外有一半被陸地吸收了,現在基本上這個搞清楚了。但是在陸地什麼地方被吸收這是一個很大問題沒有搞清楚。

  [主持人]:

  那現在就是說這些都是可以測出來的,總共釋放的源是70億噸,大氣系統吸收的是35億噸,那麼有35億噸失蹤量,然後有一半被海洋吸收,有一半被陸地吸收。

  [陳鏡明]:

  現在大家觀點一致的是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生態系統可能是失蹤量的主要分布區,陸地主要的地區,基本上比較傾向於這種意見,但是還沒完全搞清楚。

  [主持人]:

  你說北半球中高緯度陸地是吸收?

  [陳鏡明]:

  對。

  [主持人]:

  那為什麼要選擇碳循環,碳的循環過程是不是比較好研究呢?

  [陳鏡明]:

  比如說二氧化碳只是有關碳氣體的其中一種,還有甲烷裡面有碳,還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總量遠遠不如二氧化碳多,但是甲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氣體,雖然它總量不高,可是它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每單位的增暖效果要高,要高出23倍來。這是碳方面的氣體,還有其他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氮,燒煤也釋放二氧化氮,所以這些氣體都很重要,我們所謂碳平衡最起碼是三個氣體,就是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要說到溫室氣體的話,還得包括二氧化氮這些。實際上我們大氣當中的水汽也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溫度增加以後,大氣當中水汽也會變,有些地區會增加,有的地區會減少,所以由二氧化碳所引起的一些副作用也是很大的,這是全球增溫效應研究當中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整個大氣裡面好多氣體都是有溫室效應的,水汽是第一,然後二氧化碳。要是沒有水汽的話,我們現在在北京可能溫度在冰點以下,零下多少度了。

  [主持人]:

  你說這個水汽會不會影響北方的乾旱化呢?

  [陳鏡明]:

  總的概念就是幹的地方變幹,溼的地方變溼這是我們所不希望看到的一種結果。但是這種增溫效應以後會幹的地方會更幹,溼的地方會更溼。

  [主持人]:

  除了陸地生態系統之外,大氣海洋是否也有自己的溫室氣體循環系統呢,現在你們主要研究陸地生態系統,你得出來的結論是中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在增加碳,是在吸收是吧,是在匯集?

  [陳鏡明]:

  對,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這方面的。

  [主持人]:

  陸地生態系統還有什麼研究內容呢?

  [陳鏡明]:

  陸地生態系統包括森林、草地、農田,在沿海一些海灘都算在內。

  [主持人]:

  那它們是源還是匯呢?

  [陳鏡明]:

  看情況,有一些是源,有一些是匯。基本上農田跟草地是中性狀態,森林是匯的地區比較多一些,源的地區比較少一些。

  [主持人]:

  比如說像西部裸露的山區是源還是匯呢?

  [陳鏡明]:

  看它原來的歷史是什麼,如果長時間都是裸露地,土壤裡面如果沒有多少有機碳,源就不可能存在。但是過去像森林你把它砍了以後,土壤裡面還有很多有機質,就會變成源是這樣子的。

  [主持人]:

  這個過程中光合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陳鏡明]:

  光合作用是碳循環的開端。比如枯枝落葉落到地上一部分會分解,一部分會落到地裡面去,所以有一個地方有森林,幾千年幾百年有森林的話,地下的有機質是很多的。

  [主持人]:

  現在我們國家,比如中國南方有大量的水稻田是不是源呢?

  [陳鏡明]:

  中國在農業方面水稻田是氣候變化研究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水稻田吸收進來的是二氧化碳,可是因為水淹的土,下面有機質分解出來少量是二氧化碳,大部分是甲烷,你把二氧化碳變成甲烷了,可是甲烷比二氧化碳升溫能力要高出23倍來,所以水稻田總的算可能是源。

  作為中國這麼大的水稻面積,這方面我想國內不少學者在做,中國科學院有個課題在重點做這方面,結論是什麼我還不太清楚,結論可能是源。

  [主持人]:

  這個是不是對我們國家很不利的事?

  [陳鏡明]:

  各方面都在考慮,現在中國正在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比如《京都協議書》是1997年底12月份在日本京都一百多個國家開的會達成的議定書,議定書當中要求發達國家承擔義務,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承擔一些義務,要減少總的排放量。中國也派代表參加了,表示對這個議定書的支持,當時是發展中國家沒有承擔排放的義務。現在很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當然第一步發達國家先承擔義務和第二步像中國、印度也都有責任了,中國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也增加了這方面的研究,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京都協議書》現在有兩個條款,第三條的第三條款可以允許你把生態系統所增加的碳量放到國家的溫室氣體清單裡面,當然我們化石燃料所釋放的碳量,這個溫室氣體的量這兒有一個清單,各行各業都要計算一下這個清單這個總的釋放量,比如你把森林生態系統,農業系統都加進去的話,森林要是吸收二氧化碳你就從釋放的總量中減出來,這是對國家有利的,這也是鼓勵大家植樹造林,或者用一些農業措施來減少二氧化碳的釋放量或者溫室氣體的釋放量這是對的,還是有這種潛力的。所以中國應該考慮這些問題。像中加研究項目主要是對生態系統進行一個評估,這樣就知道我們現狀是什麼。所以我們這個工作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意義。

  [主持人]:

  我現在覺得它的源的量還是比較大的,吸收的匯可能還是比較小吧,這兩個是不是比較懸殊呀?從量的概念上說?

  [陳鏡明]:

  對。另外一個概念,比如說原來的水稻田,原來都是一直在釋放,甲烷什麼在釋放,這個不算,因為沒協議書,都是照常進行的。如果你要做了某種措施使它與原來相比有所減少就可以算到清單裡面。1990年時候不管是源還是匯,起點是1990年,1990年增加了森林面積,種了很多樹,或者森林管理方面減少砍伐,延長輪作期。採取措施以後減少了二氧化碳這就算,現在是對發達國家而言的,中國以後怎麼做,以後還有一些新的議定書出來的,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承擔這方面的義務。

  [主持人]:

  因為中國正是在發展的一個勢頭上,它又有那麼大的農業人口,耕作面積,又必須養活這麼多人,所以必須保證他的糧食生產,這個對中國來說國際上已經在限制了,咱們又需要有這麼多的耕地,水稻田來支撐我們人口的需求,所以這是一個發展當中的問題。

  [陳鏡明]:

  對。當然中國這麼大國家,首先把自己家底搞清楚。在《京都協議書》以後第二次更深入的全球性的協議,中國這麼大國家它很有發言權,你自己要有自己的一些建議,這個建議應該既合理又要對自己國家有利,你不做研究,可能就會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況。

  [主持人]:

  中國政府必須要做一些什麼,又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提出對國際上減排的一些建議,而且這些建議既合理,又要有利於本國利益?

  [陳鏡明]:

  對。國家基金委、科技部、林業部都很重視。原來這方面基礎研究還是比較薄弱的。這方面會慢慢清楚的,現在有好多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中加現在有六個有關這方面的合作項目,我們這個是其中之一。

  [主持人]:

  其他的?

  [陳鏡明]:

  叫清潔發展機制。

  [主持人]:

  這是你們項目的名字?

  [陳鏡明]:

  我們是叫碳增加蓄積量。還有提高煤燃燒利用率等等。

  主持人:

  就是中國和加拿大方面的科學家有六個項目在搞?

  [陳鏡明]:

  對,清潔發展機制大家考慮比較重要一個就是風能的利用,在中國西部風比較大,可以用來發電,還有太陽能,這些都是沒汙染的能源。中國太陽能還是用的不少,用來加熱水這個很不錯的。

  [主持人]:

  除了陸地生態系統,大氣和海洋是否也有溫室氣體循環系統?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陳鏡明]:

  大氣是很複雜的系統,大氣自己形成一個自己的系統,但是我們說全球碳循環主要指的是陸地跟大氣之間的相互交換,海洋跟大氣之間的相互交換。海洋也吸收二氧化碳。

  [主持人]:

  主要是包括了這三個系統之間,內部和相互之間的都有?

  [陳鏡明]:

  對,都有。內部它們自己不斷地演變,實際上要考慮它們之間通量的變化,內部每一個系統之間的循環過程也要考慮進去。大家比較關注的是大氣和陸地的相互作用,大氣和海洋的相互作用,陸地和海洋也有一定的關係。有一些有機質可以溶解在水裡面,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量,這個也應該考慮的。

  [主持人]:

  剛才您已經說到了《京都議定書》,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報告叫做IPCC報告,科學家的成果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決策的依據,請您介紹一下科學家在政府決策當中的作用?

  [陳鏡明]:

  科學家作用實際上在全球方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相當大的,比如IPCC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它對於氣候整個系統,對人類作用,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評估都是科學家做出來的,參加寫這個評估都是科學家做出來的,然後科學家直接的讀者還是政府的決策人員,這是一方面,這是從全球來說的。當然真正要了解自己國家的問題,要制定國家的應對政策,就要靠各個國家自己更詳細的研究了,比如說在加拿大好幾個部門對氣候變化都承擔著很大的責任,比如說加拿大環境部,環境部就是加拿大制定氣候變化方面政策的主要決策機構,除此之外還有自然資源部,農業部,還有漁業和海洋部。加拿大科學家們的成果有些是發表的,有一些是報告形式的,他們要不斷向決策機構發送,都由科學家作為顧問,因為科學家本身就是直接參與這個決策過程的。比如說我原來在加拿大自然資源部工作,在自然資源部我們遙感的方面,研究加拿大碳平衡,我們得到的結果有一些還沒有發表,上面就要了解我們報告的內容,他們等著看。

  中國現在在做林業方面的清單,他們就缺乏資料,比如說林業方面清單他們有哪些資料呢?有森林清查資料,這個森林清查資料主要是地上部分的,地面以上森林生長量,生物量多少,生長速度快慢,這些都可以用來計算到底生物量增加還是減少,比如是兩次,兩次一比就可以算出來的。可是地面部分生物量增加好算,而地下部分有根,根有可能增加,有可能減少,還有土壤的有機質這個沒有資料,怎麼辦呢?就用比較好的計算機模型,根據各種條件,土壤水分狀況,這個科學家可以幫助做的。

  [主持人]:

  科學研究的成果第一被政府有關部門很快利用了,另外一個還影響到國際上各國領導人在國際上的決策,實際上也關係國際政治的問題是吧?

  [陳鏡明]:

  把自己家底摸清,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後談判上就可以佔主動的地位,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在京都協議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在制定議定書之前他們提出很強的理由,他們要求不是減少排放量,而是要增加排放量,他們有充分的理由,這個使得大家也心服口服。

  [主持人]:

  不管怎麼樣總量排放還是增加呀?

  [陳鏡明]:

  總的排放量可以比1990年要增加一些,但是加拿大、美國當時都要求比1990年要少5%到6%左右。所以這個挺重要的,先把研究做好,然後為國家政策提供依據。

  [主持人]:

  好象討價還價是相當厲害的?

  [陳鏡明]:

  現在碳是很有價值的。要有興趣的話我可以談一下全球的碳經濟,也叫碳市場。這是《京都議定書》形成以後,這是政府希望形成的一種碳的交易,各個國家可以做買賣的,通過市場來交易,一可以減少排放量,第二個增加碳的蓄積量,比如說南美洲有一個國家,南美洲那個地方森林生長得很快,熱帶雨林,但是他們沒有能力進行大面積的植樹造林。

  [主持人]:

  他也不需要吧?

  [陳鏡明]:

  現在這種情況他不需要,這個森林種了多少年才可以利用,因為經濟情況他們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投入。但是加拿大可以到那邊投資植樹造林,然後增加的碳蓄積量。這樣就刺激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幫助,總的目的是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碳蓄積量。實際上這種方式很受歡迎,比如說你要叫美國去減少排放量很難,它代價很高,歐洲也是,加拿大也是。比如在美國本土種一棵樹碳一噸它一美元,可是碳的價值又是多少呢?這一噸碳是在八百歐元到一千歐元之間,也就是一千美元以上,你這樣就可以看到我們這種植樹造林碳蓄積人類活動的重要性。人類引起大氣變化,威脅到自己的環境,這是自己造成的,但是人作為有靈性的動物現在也在彌補,可以比較少的投入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市場機制建成了以後,這個碳的價格會慢慢往上浮的,跟各種各樣植樹造林成本有關係,到了一定程度以後沒什麼地方可種樹了,可造林了,這種碳的價值就更高了。所以很多有前瞻的石油公司他們就去買這個Credit。

  國家要進入了京都協議二期,從工業上減少排放量一噸會損失一百多美元,可是在國內造一公頃林只要幾百塊錢,這種投入跟產出差別是很大的,現在沒有這個碳的市場形成,但是遲早會有這種觀念的。一般老百姓也會有一點印象,比如說你到外面去買家具回來,你是為市場做貢獻了,同時你也為氣候變化做貢獻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把家具買回來,放在這個地方,你就把這個碳固定在這個地方了,要不然的話碳就會釋放到大氣裡面去,這個價值就自然很高了,比如說這個0.1噸乘上1千歐元的話,這裡面的價值有多少。所以你把森林轉換成永久性的房屋、家具什麼,這也是有固碳過程的。

  [主持人]:

  砍樹和種樹是相反的問題了?

  [陳鏡明]:

  你砍了樹以後你要把它變成荒地,它不再吸收二氧化碳了,這個就對氣候變化有害了就沒有利了。比如你砍了老樹它就不再長了,就不再增加了。然後你把碳提取出來放到其他地方,再種新的樹,這塊地不斷吸收二氧化碳又轉移到其他地方去,再吸收,再移到其他地方去。

  [主持人]:

  原始森林一直讓它保存在那個地方,實際上對溫室排放沒什麼貢獻嗎?

  [陳鏡明]:

  沒什麼貢獻,基本上是平衡狀況。因為樹林大了以後生長比較慢,吸收二氧化碳和分解二氧化碳基本上是平衡的。當然這只是從碳的角度,森林不僅僅是為了固碳,還有生物多樣性,還有審美價值,比如公園什麼的。

  [主持人]:

  布希政府拒絕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條款,美國科學界對此反映如何呢?

  [陳鏡明]:

  美國原來是一個積極參與者,就是這個京都議定書,科學家是積極倡導者,可是布希政府上臺以後不支持這個京都協議,使得它差一點被毀掉了。還好,歐洲幾個主要國家,歐共體幾個國家,主要是德國、荷蘭等對它很支持。他們做了很大很大的貢獻,原來說好了,第一類型的國家就是發達國家,總的減少的排放量要達到55%,包括美國算是第一類型國家,把美國拿掉以後,美國相當於它的40%左右。只要有一些國家不參加了,就達不到55%了。

  [主持人]:

  你說55%是減排的目標嗎?是什麼意思?

  [陳鏡明]:

  比如第一類型的國家有一個排放總量,但是參加議定書的這些國家都加起來它的總排放量要佔第一類型總排放量55%,也就是你這些國家加起來總量都不到的話,就沒有什麼意思了,你起碼要達到第一類型國家的55%這個量才有意思。美國不參加,所以只有60%了,這個議定書就生效不了。首先是日本,日本因為跟美國經濟關係非常密切,一般來說重大決定都是跟著美國走的,但這個問題上被歐洲給說服了,裡面的內幕情況不知道,日本同意參加了。日本同意參加以後剩下兩個國家,一個加拿大,一個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加拿大算是公眾意識比較強,老百姓支持它,政府在左右搖擺,主要是民眾意識很強,支持政府參加這個協議。後來加拿大通過了,剩下是俄羅斯,俄羅斯參加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在1990年的時候他們國家排放量比較高,後來動亂了一陣子,他現在總的排放量低於1990年,它可以把這差值賣給其他國家,但是他一直很猶豫,到今年10月23號俄羅斯才通過,所有的障礙都解除了。

  [主持人]:

  現在就剩美國了?

  [陳鏡明]:

  美國不參加也可以生效了,達到55%了。美國這個做法是很糟糕的,形象很糟糕,特別是在歐洲,在歐洲召開這方面的談判會議,在會場外面圍了很多環境保護組織的人,往他們臉上摔蘋果我記不得哪年的事情了。但是布希為了安定這些科學家,沒有減少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經費增加了不少。他不參加主要原因並不是說這個議定書不好,他主要是說我們現在不太完全清楚,你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人類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後會使得溫度增加,現在溫度增加有可能是自然變化,並不是跟二氧化碳有什麼關係。

  [主持人]:

  他不承認是人類社會造成的?

  [陳鏡明]:

  他不是不承認,他是不相信。

  [主持人]:

  他實際上是一個拖延的過程?

  [陳鏡明]:

  拖延的過程。布希本身他都有自己的背景,主要是石油公司這些。這樣做對石油公司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他不願意自己國家的經濟和切身利益受到影響,是這麼一個背景。

  [主持人]:

  您再給我們說一下,您認為今後科學界應該進一步開展哪些工作來推動科學研究的深入,還有跟國內合作方面有哪些希望和要求呢?

  [陳鏡明]:

  把全球變化這個問題搞清楚是一個很複雜,也需要很大投入,時間很長的研究。實際上歐共體、美國在全球變化方面的投入增加很快,特別是現在衛星監測系統,就是用衛星來觀測大氣跟地球表面這些現代化的工具,現在增強很快,現在有很多衛星傳感器,用各種光譜、波段,主動微波,被動微波,雷達等等,實際上美國有一套對地觀測系統,歐洲也有,中國有龐大的航天計劃,國家對它投入也很大。當然有其他的目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監測地球系統,包括大氣跟地表,這樣的話我們能夠取得足夠的數據,知道它的過程,然後可以把氣候變化原因和它的空間分布、時間分布都可以做清楚,現在大量的數據在積累。

  [主持人]:

  昨天開幕的國際對地觀測委員會第十八屆全會,徐冠華還發表了講話,他講的很大一部分是中國要搞對地觀測系統。

  [陳鏡明]:

  中國現在有自己的系統,有風雲一號、幾號。

  [主持人]:

  資源衛星、氣象衛星等都有。

  [陳鏡明]:

  因為地球很複雜,僅靠地面觀測非常有限,必須要有這麼一個觀測手段不斷地積累資料。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我覺得是應該的,是對的。

  [主持人]:

  那你的希望和要求呢?

  [陳鏡明]:

  中國現在科技發展很快,在飛躍的發展,國家投入特別大,但是同時科技管理,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怎麼避免重複建設,像這些還是需要逐漸的完善,避免這些重複勞動,互相競爭、而不是互相幫助這種情況。這個都是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問題。但是怎麼把有限的資源放到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效益,很希望國家科技界的領導多考慮考慮。

  [主持人]:

  你們在加拿大不會碰到國內存在的這種問題吧?

  [陳鏡明]:

  加拿大基本不會。

  [主持人]:

  比如你跟自然資源部申請一個項目,你可以得到其他部門的支持嗎?

  [陳鏡明]:

  也可以,到外面有一些公開的這種,公開競爭的經費來源,有好多種渠道,國家級的,省一級的都有。

  [網友]:

  大氣升溫是跟臭氧空洞一樣,在一段時間內出現在局部地區還是擴展到全球範圍,有專家說北京今年是暖冬,請問在別的國家和地區是否也出現此種問題?

  [陳鏡明]:

  今年有些地方有高、有低,有的會暖和一些,有些地方會冷一些,因為天氣條件變化幅度是非常大的,我們說的氣候是多年的總合。暖冬還是冷冬跟天氣狀況有關係,二氧化碳在進入大氣以後,留在大氣時間很長,大概八十年到一百年,你想留在大氣時間這麼長,它會隨大氣環流系統到全球各地,所以增溫是在整個系統當中。也跟緯度分布有關係,但是在同樣維度上差別是不大的。

  [主持人]:

  就是在全球整體的一個影響?

  [陳鏡明]:

  對。

  [網友]:

  我們都知道人類吸入是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早些年提出的少生孩子多種樹是否對減少溫室氣體增加有好處?

  [陳鏡明]:

  影響相當少,吸進去的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作為全球來說,人類這方面的貢獻是相當少的,樹的數量遠遠比人的數量要多的多,森林它是光合作用,它是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跟人相反。森林晚上不吸收二氧化碳,而是釋放二氧化碳,它和人一樣。比如說早晨人們以為空氣很新鮮,到森林裡面實際上空氣不新鮮。早晨空氣實際上並不是最好的,這個時候氧氣最少,清晨在太陽出來之前二氧化碳最多,氧氣最少。森林本身有呼吸作用。

  [主持人]:

  白天跟人相反的,它是吸進去二氧化碳,呼出來的是氧氣,到了晚上它又把二氧化碳再吐出來?

  [陳鏡明]:

  是。這叫自養作用,當然消耗了一部分光合產物,但是還有一部分是轉換成生物量的。總的來說這個網友說的是對的。

  [主持人]:

  謝謝!

相關焦點

  • 淺談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
    淺談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 2011-03-19 19:23 來源:中學生學習庫 作者:
  • 「碳循環」減脂,真的有那麼神?
    一說到減脂,想必很多朋友對「碳循環」的減脂飲食方案都非常熟悉。 或多或少也都聽說過。而且據說能快速減脂的同時,還能最大化地保持肌肉含量。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吹捧。那麼,本期我們就簡單聊一下關於「碳循環」,真的有那麼神嗎?什麼是碳循環簡答來說就是5天左右的低碳日,然後1~2天的高碳日,如此循環。
  • 碳循環飲食法飲食重點整理
    這次我們就不走單口相聲的模式,一起談談可能有些人聽過的「碳循環飲食法」。首先就要來了解碳循環飲食法到底是怎麼回事?這裡的碳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水化合物,這種方式並非是無中生有,突然蹦出來的,是揉和低碳、生酮這些飲食法所產生的進階飲食法。
  • 碳循環是什麼意思?每種生物都是海洋碳循環的一環,保證生態穩定
    自然界碳循環的意思是碳元素的存在數量不變,只是在大氣、海洋、大陸、動植物體內變換存在形式的一種循環。碳循環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並且地球上的自然界不可以失去這樣的循環。碳元素的常見存在形式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它既可以作為空氣的一部分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也可以溶解在海水中讓植物去攝取。
  •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2016-10-12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CAS-CEA中法碳循環論壇」首次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 ​
    11424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化新網    2020年06月01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和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CEA)共同主辦,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承辦的「CAS-CEA中法碳循環論壇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2.2 對生態系統呼吸的影響生態系統呼吸是僅次於光合作用的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 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研究中處於關鍵地位.Delpierre等(2009)利用歐洲碳通量觀測網數據分析了2007年異常暖春對碳循環的影響, 發現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暖春事件都導致生產力和呼吸增加, 而且生產力的增加量高於呼吸的增加量, 從而有利於春季碳吸收.
  • 火星也有碳循環?「好奇號」探測器又發現了火星的秘密!
    這些礦物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在神秘的火星氣候中,碳才是主要見證人。在地球上,碳是一種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物質,它不停地循環在空氣、水流中。如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它們會生產氧氣。而人類和其他生命則會吸收氧氣,隨著呼吸又將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這就是地球上的碳循環。
  • 鑽石新研究表明: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
    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加拿大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來自地下深處的鑽石揭示了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碳如何在地球內部和表面之間循環的秘密地球上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碳以一種稱為碳循環的模式在地球的大氣層、海洋和地殼中移動。這種循環在氣候中起著關鍵作用,比如,二氧化碳從太陽中捕獲熱量,使全球變暖。
  • 海陸聯動,「探脈」碳循環與氣候互饋作用—新聞—科學網
    「耦合就是把碳循環和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聯繫在一起;連接就是建立陸—海之間動態的、多維的、時空上的碳交換。」他特別強調「『碳』是氣候變化的最重要的變量之一;目前的地球系統模式都把碳加進去了,但對於動態的『碳循環』過程考慮得很不夠。」 研究碳循環相關的陸地、海洋及其界面的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理是減少氣候預測不確定性和建立新一代碳循環模型的基礎。
  • 最近很火的碳循環,真的能快速瘦身嗎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碳循環飲食法】碳循環飲食法誕生於美國,近年來在中國健身圈比較流行,健身的人食用此方法增肌減脂。但還沒有具體的科學研究論證碳循環飲食和減肥的關係,只是說明碳循環飲食有益於身體健康。不過很多博主確實用此種方法成功減肥,個人認為碳循環調整了我們日常的飲食結構,並在【碳水循環】這一關鍵點上適應人體代謝,欺騙身體進行燃脂。
  • ​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及碳循環圖解中各成分的判斷方法
    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及碳循環圖解中各成分的判斷方法(1)根據生物類型判斷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 倩狐減肥瘦身:碳循環減肥法,狂吃主食還能暴瘦,是真的嗎?
    在碳循環飲食中,攝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主要都是根據體重和運動量計算得出的,早期主要是一些健美運動員在用,在減脂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體重,現在也是在健身人群中被採用的最多。  碳循環的操作方法  碳循環一般會將時間劃分為2-3段,分別高碳日、中碳日、低碳日,或者只有高碳日和低碳日。  高碳日的時候,飲食以高碳水+高熱量為主;中碳日的時候,飲食以中碳水+中熱量為主;低碳日的時候,飲食以低碳水+低熱量為主。
  • 地球化學空中會議室之十三:冰期-間冰期碳循環
    在後續會議中,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將提供協助。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我們也將持續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期待周日上午十點與大家在會議室相見。地球化學空中會議室組織委員會大氣CO2濃度及其溫室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球的氣候狀態。在冰期-間冰期旋迴中,大氣CO2為何會發生大幅度的變化?
  • 你不需要跟風這種風靡減肥健身圈的飲食法——碳循環飲食!
    碳循環飲食法是美國williamD.Brink博士所發明,最開始在國外盛行,明星、網紅都在嘗試,後來慢慢走進中國健身圈子,成為想要減脂卻又不想刷掉太多肌肉人士的飲食首選。 通俗講是一種通過改變碳水的攝入量,利用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供應的不穩定性,跟身體的代謝系統玩把戲。 碳循環飲食法分為三部分,分別是:
  • 碳循環是什麼?健美人士必備!想減脂保肌的同學看過來!
    碳循環是什麼?健美人士必備!想減脂保肌的同學看過來! 健美運動員經常使用碳循環,而終於有愛好者也開始這麼幹了,看起來確實很有用,它究竟是什麼呢?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李沁吃米飯,體重常年45kg,秘密是「碳循環飲食」
    而她的方法就是「碳循環飲食」。這是一個既可以吃碳水,又可以保持身材,又可以保證眾多戲份之後的能量補充。所以,她常年體重保持在45kg左右。「碳循環飲食」可以有效增肌減脂,搭配運動還能長期維持良好體態,重點是執行碳循環飲食,讓你不必痛苦戒澱粉。誰說減肥、不能吃澱粉?李沁的飲食中,就有碳水化合物食物,大米飯,藕片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的食物。
  • 有史為鑑:歷史上地球碳循環紊亂致生物大規模滅絕,如今再次出現
    上周在主要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地球碳循環紊亂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導致災難性事件發生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研究人員認為,上億年前所發生的地球歷史上的兩個毀滅性生物滅絕事件,正是與地球碳循環被破壞有關。而就在當代,由人類驅動的無度碳排放正在導致我們的氣候變暖和生態系統發生前所未有的惡性變化,並迫使人類加緊走上地球歷史上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