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建寅,這是曆法中的一個專有名詞,直接的意思就是「正月從寅開始計算」,然後按照十二地支的順序排列下去。這是傳統曆法中,歲首以「寅」開始的源頭。目前採用的「陰曆」「舊曆」,指得就是「夏曆」。據相關記載,夏商周三代,關於「建月」的規定是不一樣的:夏曆,正月建寅;商朝,正月建子;周朝,正月建醜。

夏曆,是使用最久的舊曆。經歷過商周兩朝後,漢朝也就恢復了夏曆,至今仍在延續。所以,一般涉及到傳統歲時曆法,提到的都是「正月建寅」。那麼為何會是這樣呢?其實這與古代的天文星象有很大關係,而與「北鬥七星」的關係最為直接。據《史記》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也就是說,在古代,確定時辰、四季、方位的都有賴於對「北鬥七星」的觀測。

我們所在的位置,位於地球北半球;因此所能觀測到的天文星象,都在北極中天及附近。古代天文中,劃分星空為「三垣四象」,而中天北極就是「紫微垣」。紫微垣內以紫微星為中心,稱為帝星,即北極星。北極星是一顆恆星(永恆不動的星),北鬥七星圍繞北極星旋轉。古人就根據鬥柄旋轉一周的範圍,來劃分周天,《禮記·月令》曰「觀鬥所建,命其四時」。

古人以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古籍《鶡冠子》記載: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我們按照以北極帝星為坐標,此為「子」,順時針方向,到「寅」為鬥柄指向正東(三點鐘方向),此為立春。正月春之始,因此一歲便是「正月建寅、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