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元素的衰變放射性測定天體(地球)的年齡

2020-10-01 天體生物學

【作者:黃姤】

「一個元素」這裡指的是個原子核,在原子核裡面包含了質子和中子,如果質子和中子的數量太多的話,這個元素就會變得不穩定。

元素的放射性

當原子核裡面的質子和路子的數目太多或者是它們的比例過大或者過小,這個時候原子核就會通過某種方式來達到更加穩定的狀態,這個方式稱為「衰變」或者「放射性衰變」,原子核可以去釋放一個更小的原子核,或者釋放一個電子或者一些光子等等,總之它會使它的構造發生變化,而它的構造變化了之後就有可能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元素的放射性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風吹雨打、不管海枯石爛它的放射性的變化的速率是不變的,這個定義叫做「半衰期」,這是一個時間的標尺,它的含義是每過一個半衰期,這個原子核的數量就減少為原來的一半,而再過一個「半衰期」它又減小了一半,因此只要去測量這個原子核原來的數目以及它所生成那個新的原子核的數目,通過兩者之比就可以得到它經過了幾個半衰期,就可以測量它經歷了多長時間。

舉例說明:

考古學家往往用「碳14」的放射性衰變來進行時間或者年代的測定,「碳14」是「碳12」的一個同位素,它是不穩定的,它可以通過放射性的衰變變成「氮14」,在這個衰變過程裡面它的半衰期大約是5700年,因此去測量不同的物體裡面所包含的放射性元素,它的母體和子體就是測量時間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

對於碳14來講5700年的半衰期還是太短了,我們需要一種具有更長時間衰變過程的元素,目前找到的核數是「鈾235」和「鈾238」,這兩種元素都是不穩定的,它們都會通過一系列的衰變變成「鉛」而且所經歷的時間都特別的漫長,比如「鈾235」的半衰期就達到了70億年,「鈾238」的半衰期有45億年,這麼長的時間尺度跟恆星的演化、星系的年齡就相當了,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去測定天體所經歷的時間。

放射性測試法測得地球的真實年齡

比如測量地球的年齡,就要去尋找在地球上包含有「鈾」的古老巖石,當然不可能是地球地面上的巖石,因為地球巖石很多都是不久前才形成的,所以我們需要去尋找包含了太陽和太陽系在剛剛誕生時候信息的遠古巖石,這些遠古巖石就是在地球地面上所發現的隕石。隕石其實是太陽星雲在形成行星的過程裡面,通過相互的撞擊拋灑到整個星系空間裡面的,其中有那麼一小部分可能又會回到太陽系,並且在太陽和地球的引力下它們會落到行星上面,如果恰好落在地球上就可以通過它去分析太陽系和它過去所經歷的過程。

1956年克萊爾·帕特森測量在隕石裡面鈾和鉛的含量,如果可以把這兩種元素的含量測定了,通過它們的比例關係就可以去測定隕石的年齡,實際上就反映了地球的年齡,克萊爾·帕特森經過8年的努力終於成功了測定了鉛的含量,由此計算出地球的年齡——45.5億年,這是人類第1次準確地測定了地球的年齡。

(黃姤)結語:為什麼環境裡面會有這麼多鉛?

克萊爾·帕特森開始到各處去測量環境裡面鉛的含量,到海洋的深處抽檢,到南極去採取冰芯,甚至對古代的木乃伊測量鉛的含量,結果發現50代人跟我們現代人體內的鉛的含量相差懸殊,差別達到了1000倍以上。鉛含量的上升的趨勢是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裡面發生的,也就是在當時的幾十年前這個過程裡面所累積的。

現代人體內的鉛和汽車工業的大規模的興起有直接的關係,克萊爾·帕特森研究在當時的汽油裡面,人們往往去添加抗爆劑,而抗爆劑裡面就含有鉛元素,汽車尾氣的鉛元素就擴展到環境裡面了。

圖解:鉛含量的分布其中每一個小點代表40微克的鉛

推薦閱讀

作者:黃——創作有關(天體生物學領域.太空生物學領域.科學.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關注互相學習。

相關焦點

  • 地球年齡有多大(下)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1852-1908)在準備實驗時,驚訝地發現鈾鹽已讓包在厚黑紙裡的底片感光,表明鈾鹽發射出能穿透黑紙的射線。兩年後,皮埃爾·居裡 (1859-1906)和瑪麗·居裡(1867-1934)夫婦發現釷元素也能發出類似的射線,把這種現象命名為「放射性」。之後,居裡夫婦發現了兩種具有放射性的新元素——釙和鐳。
  • 同位素是如何測定地球的年齡,和陽澄湖大閘蟹真偽的呢?
    同位素又如何測定地球的年齡,如何鑑定大閘蟹產地呢?>所謂定年,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性質,測定體系不與外界發生同位素交換後的年齡。那麼我們只要測定樣品中剩餘母體的含量(當前發量),並通過一些方式估計出初始母體的含量(初始發量),由於同位素衰變的半衰期(發量減少速率)是已知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所測樣品不與外界發生交換多少年了,從而得到了樣品的」年齡」。
  • 同位素年齡測定方法是如何測定巖石的年齡的?
    同位素年齡測定方法是如何測定巖石的年齡的?這種分解的過程就被稱為放射性衰變。其中的β衰變、α衰變被用於測定巖石的年齡。在放射性衰變中,初始的同位素發生放射性衰變,按一定比率變成另一種同位素。基於這一比率,可以得到初始的同位素的一半衰變成另一種同位素的時間,即同位素的半衰期。隨著時間推移,巖石中初始的同位素數量減少,新同位素數量增加。
  • 地球的年齡是如何測定的?還能存在多久?
    這個時候,物理學家開爾文(就是用名字命名了絕對溫標,並且提出了熱力學定律的物理學家)覺得地球的年齡不可能是無窮長的,一定存在一個準確的年齡。他認為,既然地球內部存在高溫,那麼就可以通過熱傳導的方程構建出地球的冷卻模型,就可以計算出地球從早起的高溫一直冷卻到現在,到底經過了多長時間。
  • 沒有出生證明,科學家怎麼知道地球年齡的?
    美麗的地球圖自forums.pelicanparts.com定年神器:放射性同位素測年1898年,居裡夫人(Marie Curie)發現了放射性現象,該現象表明不穩定的原子能通過以粒子和電磁輻射的形式放出能量,發生自然衰變。
  • 地球年齡究竟是如何計算的?
    目前,地球的年齡是依據放射性元素來測定的,這是現在最權威的方法。世界上存在很多的放射性元素,它們可以自發地放射出α射線、β射線等。在這些放射性元素髮射出射線後,原來發出射線的元素便成為其它元素,這個過程叫做衰變。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所有研究過的地球上的巖石都含有放射性元素。各种放射性元素都遵循一定的規律進行衰變。
  • 地球年齡的100種測定方法,學到就是賺到
    由此形成的沉積物不斷累積,由均變論的假設,每年沉積物厚度變化相同,英國地理學家約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估測了恆河每年衝刷到孟加拉灣的沉積物的質量,這些沉積物每年足夠使得沉積地層上升230微米,以及孟加拉灣沉積地層的厚度(22千米),由此估算了地層形成的時間在9600萬年,這便給出了地球年齡的下確界。
  • 釷-232半衰期140.5億年,用核紀年法測宇宙年齡可信嗎?
    放射性元素在放射出各種射線的同時,會變成另一種元素。衰變前的元素稱為母體(parent element),衰變後的元素稱為子體(daughter element),在一個封閉體系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母體含量逐漸減少,子體含量則逐漸增加,如果測定出母體、子體元素的含量和比例以及半衰期,就可以計算出被測定的東西的年齡。
  • 太陽的年齡有多大 太陽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導語: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對宇宙天體了解還是非常少的,例如太陽。雖然我們常常見到太陽,但對他的起源、發展等都不太了解。其實,所有天體都有它的年齡。那麼,太陽的年齡有多大呢?到底太陽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一起來了解。
  • 「主序測時法」既測定星團的年齡還可以測定星團所處星系的年齡
    作者:黃媂編著:黃姤旁述:餘生利用元素的衰變放射性測定天體的年齡,這個年齡其實僅僅限於地球的年齡,因為很難在其他星球採集隕石,但是它非常重要,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去太陽年齡的定標這樣一個非常準確的數據,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長時間的、適用範圍更廣的測定年齡的辦法
  • 如何知道一塊巖石的年齡?有這把「尺子」就夠了!
    撰文/張招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我們在地球表面見到的巖石和化石的年齡,常常是以「億年」為單位的,那它們的「歲數」到底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其實測量方法並不難,我們只需要用一把合適的「尺子」來測量就可以了。
  • 你知道地球多大了嗎?科學家們計算出地球年齡近45億年!
    隨著年代測定技術的進步,這些方法被證明是不可靠的,例如,海洋的上升和下降被證明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逐漸下降的過程。於是科學家們轉而通過測定不斷變化的地殼中的巖石年代,以及月球和來訪的隕星等鄰近地球的巖石年代,計算出地球的年齡為45.4億年,誤差範圍為5000萬年。然而,由於板塊構造的不斷變化和修補地殼,最早的巖石早已被循環埋沒、熔化並改造成新的巖石。
  • 地球也可能是太陽捕獲的行星,為什麼說它一定在太陽系誕生?
    其實這和太陽系形成是有關的,行星誕生於星雲積盤面上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因為這裡物質豐富嘛,但此時原恆星已經在中心誕生了,而且還如火如荼的在成長,當中心的恆星開始發光,那麼事情就很容易解釋了,恆星(此例中是太陽)發光的太陽風把輕量的氣體類都吹跑了,太陽附近固態物質不太容易被吹跑,所以這些物質形成的天體自然就是巖石質行星了。
  • 為什麼科學家能知道巖石的年齡
    改變的順序也可以用在測定相對地質年代上。絕對地質年代學本質上就是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學。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一類原子,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共同佔據一個位置。有的同位素不穩定,能夠自發地放射出各種射線,被稱為放射性同位素。在射出各種射線的同時,這些同位素衰變成其他同位素,例如鉀衰變成氬。
  • 地球的年齡到底有多大?
    四、46億年:地球的「絕對年齡」19世紀最後幾年至20世紀初是物理學大發展時期。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 Becquerel,1852~1908年)、皮埃爾·居裡和瑪麗·居裡夫婦(Pierre Curie,1859~1906年;Marie Curie,1867~1934年)於1903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現象研究的非凡成果。
  • 沒有人從地球誕生活到現在,專家憑什麼說地球年齡是45億年?
    但這種說法很快被當時的科學家們質疑(在當時科學家們並不稱呼自己為:科學家,而是自然哲學家)。,但受限於時代他們都沒能真正測算出地球真實的年齡,直到放射性測定年代法的出現。,我們只需要知道一個物質的放射性周期,再根據該元素的混合物以及它的衰變物,比如:鈾會衰變成鉛,科學家們需要知道這些物質的比例,再根據該元素的衰變周期就可以計算出它的年齡。
  • 地球到底有多大歲數?科學家說是46億年,因為這種元素能告訴我們
    給地球算年齡,說起來是個很難理解的事情,所以常會有很多人不相信地球的年齡能算出來,認為那些數據都是不真實的,更有很多人不相信天文學家們是如何算出太陽、銀河系乃至宇宙的年齡的。其實對於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時間測定方法,這些方法都必須得立足於科學。
  • 利用脂肪酸可精確測定年代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8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描述了科學家利用加速器質譜法,採取的一種有別於傳統放射性碳定年法、但卻依然可以精確測定年代的新手段。由於陶器在考古記錄中大量存在,該研究或能幫助揭示這些陶器的使用年代,在缺乏傳統可測年資料的情況下推斷考古遺址的年齡。 放射性碳定年法,又可以叫做「碳-14年代測定法」,是根據碳-14的衰變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被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 從6000年到46億年,揭秘地球年齡測定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地球年齡到底有多老? 這一問題曾長期困擾著人類。中國古人認為天地起源於盤古開天闢地時,而「天地開闢,至魯哀公獲麟之歲(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不知道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得出這一數字的,但是能上升到百萬年的級別著實讓人有些驚訝。
  • 作為我們生存的故鄉,地球已經存在了多久?科學家給出這樣的解釋
    19世紀至20世紀初,地質學家和物理學家們進行了各種估算地球年齡的嘗試,終因方法本身的嚴重缺點或根據不可靠,而沒有得到可以信賴的結果。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柏克勒爾(1852~1908)發現了鈾的放射性性質,1906年,又有人發現所有的巖石都含有一定數量的放射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