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 說要在北美減少 3D 電影,有人要來減少內地的嗎?
在北美,對於 2D 電影的需求已經超過 3D 電影了。
IMAX Entertainment CEO Greg Foster 在採訪中說道,他還表示,IMAX 接下來將開始在北美地區減少 3D 電影的製作,增加 2D 電影。
譬如,今年秋天的《銀翼殺手 2049》雖然會以 3D 形式上映,但如果到 IMAX 電影院,將可以看到 2D 版本。
(3D 電影票房在總票房中的佔比自 2009 年達到最高峰,圖自 QZ)
其實,自 2009 年的《阿凡達》後,美國市場的 3D 電影票房總額佔比就開始呈下降趨勢,即便在 3D 電影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的前提下。
(3D 電影總體在增加,但 3D 電影的票房卻沒能跟上,圖自 QZ)
當 IMAX 終於願意接受北美觀眾沒有很愛 3D 這個事實時,外媒也開始大呼,「愛 3D 的不是美國觀眾,而是中國觀眾」。
中國電影市場在 2017 年上半年中,2D、3D、IMAX 和中國巨幕的銀幕產出分別是 98 億、158 億、12 億和 3.5 億。
雖然以上這些消費數據是消費者 「用腳投票」 出來的,但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沒有選擇,因為很多原本應該有 3D 和 2D 兩個版本的電影,最後來到影院後卻只剩下 3D 版本。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很多電影也是來到內地市場後才因利益驅使被 「硬轉」 為 3D 版本。因為製片方來說,將電影從 2D 轉制為 3D 的成本就只需要 500 萬左右,但 3D 版本能帶來的收益卻可以多幾千萬。划算。
而對於影院來說,在大多片方要求的 「2D、3D 二選一」 的情況下,即使有時候明知 3D 也許體驗不好,也還是得選 3D,因為,如果選了 2D,那就意味著每張電影票的收入都會減少。
譬如,2016 年的《寒戰 2》,原本在香港上映時是 2D,但在被引進內地後,便被轉錄為 3D 版本。當不少觀眾在觀影期間取下眼鏡時,發現除了字幕之外,其餘都挺 2D 的,但如果不戴眼鏡卻又讀不了字幕。
(《寒戰 2》劇照,圖自 Mtime)
如果當時《寒戰 2》沒被轉錄為 3D,行業會減少多少收益?據悉,當時該電影在國內擁有超過了 1637 萬觀影人次,在假設 2D 和 3D 電影票價差價為 5 元,這樣的話,國內票房就少了 8185 千萬。
不過,在去年也發生了一個讓人感覺看到改變希望的情況。
2016 年上映的《諜影重重 5》,在進入中國後,也循例被轉為了 3D 版本,但由於該電影鏡頭的特殊性,在轉為 3D 後,不少觀眾觀影后都產生了頭暈腦脹等不適感,引來網上滿滿吐槽。
(《諜影重重 5》劇照,圖自 QZ)
隨著事件發酵,片方環球國際影業中國終於發文聲明,表示將和發行公司合作,允許原本選了 3D 版本的影院下載 2D 版本的密匙,才得以在更廣的範圍內提供 2D 版本觀影。
不過,《諜影重重 5》這類可以 「把人看吐」 的硬轉 3D 版本仍屬於少數,這也是否意味著中國觀眾也還是得繼續 「啃」 下各種原本應該是 2D 卻被轉為 3D 的電影?
(圖自 Mtime)
出於好奇,我問了一些朋友,如果有影院將 2D 的電影票價賣得和 3D 一樣價格,他們會買哪種?而在討論中,他們最終認為,選 2D 或 3D 還得看影片類型,對於一些原本就以 2D 角度來拍的影片,在可以的情況下,還是會選擇 2D。
這樣的話,問題又來了,如果想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賣出 2D 的電影票,那就要求觀眾能理解影院選擇 2D 的原因。在大多數影院都選 3D 的大環境中,這對於冒險選 2D 的影院來說,又多了一個潛在失去觀眾的風險。
看來,該如何權衡觀影體驗和盈利間的平衡,國內電影市場還得繼續摸索。
題圖來自 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