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山東淄博一位天文愛好者拍攝到了萊州灣上空的「紅色精靈」閃電大規模爆發現象引發網友熱議。氣象專家表示,「紅色精靈」系雷雨天大氣中的一種特殊放電,肉眼很難看到,只有高感光攝影設備可以捕捉。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當晚該天文愛好者的觀測設備共拍攝到了50多次「紅色精靈」,網傳圖片系將50多次「紅色精靈」合成在一張圖片中。
山東天文愛好者抓拍「紅色精靈」引熱議
6月9日,山東淄博一位天文愛好者拍攝到了萊州灣上空的「紅色精靈」大規模爆發現象引發網友熱議。北青報記者從網上流傳的圖片中看到,夜晚的天空中有大片的火焰狀的紅光出現,照片中還可以看到多顆流星的痕跡。不少網友表示這樣的現象「太壯觀了」,希望能了解其中的原理;也有山東淄博的網友質疑,當晚並未在天空中看到照片中的現象,圖片的真實性有待確認。
6月10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從青島艾山天文臺臺長周昆處了解到,「紅色精靈」是一種特殊的大氣放電現象,「相當於是比較特別的閃電,其實雷雨天常常會有,但是很少被人肉眼看見,國內也很少被捕捉到影像,所以這次大規模的影像抓拍才顯得罕見。」
周昆告訴北青報記者,此次拍攝到「紅色精靈」的天文愛好者,是該天文臺發起的中國流星監測組織臨淄站點的負責人王磊。當天晚上,王磊設在臨淄的監控設備一共抓拍到了50多次「紅色精靈」現象,十分罕見。「很多人看到圖片覺得很不可思議,是因為那張圖是把當晚拍到的55個『紅色精靈』合成在了一起,所以顯得特別壯觀。」
而對於此次拍攝的真實性,周昆表示,每個站點檢測到的影像都需要6種不同的證明材料支持,「從照片,到視頻,還有一系列的天文數據,我們才會認定屬實。」
拍攝者:這是最興奮的一次拍攝成果
6月10日下午,北青報記者聯繫到了視頻的拍攝者王磊,他表示這次捕捉到大規模的「紅色精靈」是自己2017年開始天文監測拍攝一來,最興奮的一次拍攝成果。
「很多人質疑我怎麼可能運氣這麼好,正趕上拍到『紅色精靈』,這可能是對天文監測拍攝的一種誤解。」王磊告訴北青報記者,拍攝當天自己並不是在設備邊蹲守了一晚,實際上當天晚上王磊身在距臨淄觀測點100多公裡外的東營。
王磊介紹,目前流星觀測的拍攝設備都是遠程操控的,而且大部分都是自動拍攝。「我們之前了解到了6月9日凌晨200公裡外的萊州灣有大規模雷電活動,而臨淄正好的晴天,這樣的天氣有利於『紅色精靈』的拍攝,所以我遠程調整了拍攝設備的角度,對著那片天空就行。晚上如果鏡頭中有流星、『紅色精靈』或者閃電之類的現象,拍攝設備會自動錄像,我只需要第二天早上起來在電腦上花半個小時篩選傳輸回來的圖像就行。」
「6月9日早上起來,我還是照常查看設備拍到的內容,當時看到第一個『紅色精靈』的時候已經很興奮了,沒想到後面還有50多個。」王磊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的日常從事裝修建材相關工作,流星觀測只是自己的業餘愛好。「我從小就喜歡天文相關內容,2017年開始做流星觀測,之前拍到的主要是流星、閃電、候鳥遷徙之類的,『紅色精靈』也拍到過一次,像這次這樣50多次的爆發,實在是出乎我自己的意料。」
氣象專家:「紅色精靈」系大氣特殊放電現象
那麼「紅色精靈」究竟是何方神聖,產生的原理又是什麼呢?
中國氣象局氣象工程師卞贇告訴北青報記者,「紅色精靈」是一種特殊的伴隨著雷雨所產生的高空大氣放電現象,通常發生在雷雨云云層頂離地面約三十到九十公裡的高空。這個不同於人們常見的對流層中(0~12km)內雷電現象,而是從對流層之上的平流層到中間層,甚至會影響到電離層,高度很高。
「紅色精靈上半部是紅色,底部則漸漸轉變為藍色,寬度約在五到十公裡內,可持續約十到一百毫秒,如同閃電般轉瞬即逝。由於這些發光體的顏色是紅色,且在空中出現的時間不到三十分之一秒,有如鬼魅一般難以捉摸,科學家必須使用高感光度的攝影機,持續對雷雨雲的上空錄像,才能紀錄到這種高空短暫發光現象。」卞贇說。
青島艾山天文臺臺長周昆則表示,目前國內針對「紅色精靈」的研究相對較少,影像記錄也比較少。「這次王磊拍到的大規模『紅色精靈』爆發,一方面數量很多,另一方面基本上涵蓋了『紅色精靈』的大部分形態,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影像素材。」
(北青報記者 李濤 李卓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Qnews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