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沒有撞擊地球的原因,真真假假的引力與離心力

2020-12-0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20世紀60年代,韋恩赫·馮·布勞恩撰寫了一系列關於太空飛行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發表在《科普月刊》上。這些文章收集成書,名為《空間前沿》(第一版,霍爾特,萊因哈特和溫斯頓)。這是一本非常易讀的書,講述了火箭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太空中的飛行和安全問題。在其中一篇文章中,馮·布勞恩解釋了為什麼衛星能夠在地球軌道上保持穩定。

他在文章的開始提出,如果我們可以像下面圖中那樣,水平的、更快的速度拋出一個物體,會發生什麼?「最終,」他寫道,「向下彎曲的軌道曲率將與地球的曲率相等。」(這一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但與下面的情況相比,這只是一個微小的錯誤。)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子彈移動得越來越快時,就會達到遠離地球軌道的速度。再加上向下的方向不斷變化,因此子彈永遠不會靠近地面——它位於地球軌道上。這實際上是引力平方反比定律的一個奇妙的特殊特徵。如果引力不是平方反比,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一般來說,軌道是橢圓的。下面的這個圖片最初由艾薩克·牛頓爵士的《公理》(1687年)收錄。

在這之後,馮·布勞恩又提出,當子彈以更快的速度射出時,「它的軌跡將減少偏轉,因為其離心力會因更高的速度而增加,更有效地抵消了地球引力。」在這一點上物理學家很迷惑。離心力?這和衛星運動有什麼關係?

接下來,馮·布勞恩繪製了一張地球軌道衛星的圖片。作用在衛星上的是兩種力:引力,把衛星拉向地球;離心力,把衛星推開。他寫道:「當一個小質量物體通過大物體的引力場時,如果恰好有足夠強的離心力平衡了大物體的引力,就會出現圓形的運轉軌道。」「如果引力和離心力之間的平衡不是完美的,……小物體將遵循橢圓路徑圍繞大物體轉動。」

牛頓會怎麼說呢?他也會畫出作用在衛星上的力,然後採用「力=質量×加速度」公式計算,但首先,他選擇一個「慣性系」,因為他的定律只在慣性系中起作用。慣性系是指我們拋球時,球以恆定的速度(即直線恆速)離開我們。由於這種情況並不都是發生在地球上,所以牛頓選擇的框架是包括地球之外的更全面的框架。這一框架近似於太陽系,太陽處於靜止狀態,地球相當精確地圍繞著它旋轉,一年旋轉一圈。這樣的慣性系與馮·布勞恩提出的模型相似,因為任何非慣性的東西都不能很好地與他提出的地球和衛星框架結合在一起。

在慣性系中,如果衛星真的存在兩個相等但相反的力,就像馮·布勞恩畫的那樣,那麼它的合力將為零。所以衛星不會加速,它會以恆定的速度直線運動。由於軌道衛星沒有直線移動,馮·布勞恩的圖片和他的解釋都不可能是正確的。

什麼都無法支撐月亮!

事實上,沒有什麼東西能支撐月亮。正如牛頓的慣性系分析中預測的那樣,月球完全處於引力的壓力之下。換句話說,月球會墜落,因為在這樣的框架中,月球上只有一種力:引力。引力給月球一個加速度。這並不意味著它的速度必須改變,或者它必須離地球更近(儘管實際上這兩件事在一個月裡都會發生,但這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牛頓的F=ma公式是在引力作用下的一般情況下求解的,則得到的運動是直線、圓、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在自然界和純數學的對應關係中,這些曲線就是我們取一個錐體,並將它切成任意方向時所產生的曲線。

即使月球的軌道是圓形的,但它的運動方向也會發生變化,這是一種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這意味著加速度可以改變物體的速度,或者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或者兩者兼有。)月球和其他所有的衛星,在引力作用下都會像蘋果一樣墜落。蘋果的速度改變但運動方向不變,而月亮的運動方向改變,速度沒有變化。如果月球現在我們上空,那麼45分鐘後它會下降到地球的另一邊。到那時,向下的方向完全顛倒了,月球將再次向地球另一面的人墜落,在我們第一次看到它的90分鐘後返回到我們身邊。當然,它永遠不會撞擊地球,因為它始終存在著橫向運動。月球離地心引力較弱的地方遠得多,因此需要整整兩個星期才能落到地球的另一邊。

那麼,什麼是離心力?

那麼,為什麼提出離心力的概念?

如果我們堅持把非慣性系框架置於牛頓定律下,那麼離心力的發明可以讓我們在非慣性系中進行適當的標記。非慣性系的一個簡單例子:考慮一下公交車剎車時會發生什麼。一開始,每位乘客都向前移動。較重的人感覺到強大的力作用於他們自身,較輕的人只會感覺到一個較小的力。但所有的人都感覺到了同樣的加速度。這是一種虛擬的力,因為它是我們用來解釋為什麼我們突然加速前進的一種力。在街道的慣性系中,這種力是不存在的。真正的力是由地面對公交車輪胎的摩擦提供的一個簡單的力,並通過剎車傳遞給公交車車身。這種力加速了公交車的後退或減速。除非乘客堅持住,否則他們會繼續向前移動,直到公交車內有其他物體將他們止住。

根據我們對參照系的選擇,在分析乘客為何向前移動存在兩種力。

在街道的慣性系中,制動力會推動公交車後退,這是一種在慣性系中產生的真正的力。它只在公交車上工作,所以除非我們堅持,否則我們將繼續以恆定的速度前進。

在公交車剎車的非慣性系中,力作用於我們的身體而不是公交車。它會推動我們前進,其力量與我們的重量成正比。如比我們重兩倍的乘客會感受到兩倍的力,但我們和他們都會感覺到同樣的加速度,這無疑比公交車與街道的參照系複雜得多。如此依賴於質量的力是不合適的,我們可以使用非慣性系。如果我們要求牛頓定律在這樣的參照系內成立,那麼我們將不得不藉助這個虛擬的力。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汽車剎車時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通常被認為虛擬的,但對於公交車的乘客來說這個力是真正存在的。從基礎的角度解釋自然的力看似不「自然」,但並不意味著這虛構的力不是「真實的」。如果我們足夠集中精力,這種虛擬力就會消失。「虛擬」一詞僅僅是指,當我們將參照系轉換到慣性時,力就不存在了,因為慣性系在物理學中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但是,作為一種量化公交車乘客在剎車時如何傾斜的手段,虛擬力是完全合適的,並且和其他任何一種力一樣真實。它像所有其他的力一樣,囊括在牛頓定律中。

離心力也是這樣的一種虛擬力。當我們分析一個旋轉情境時,由於圓周運動包括加速(可能只是方向改變,不一定是速度改變)。所以旋轉框架也會加速,就像公交車一樣。當公共汽車拐彎時,我們會感覺到離心力。如果我們選擇了更好的參照系(比如慣性的街道參照系),那麼我們就會看到:由於輪胎上的道路摩擦,公交車感覺到了一種力,而乘客根本沒有感覺到任何力量,直到公交車的速度超過乘客的自然恆速運動,才能把乘客甩到公交車的拐角處。但是在非慣性的公交車參照系中,有一種力會對乘客進行側推。

所以離心力是一種虛擬力,用來使牛頓定律適用於旋轉的情境(在這個問題上,科氏力是另一種我們在地球平緩旋轉的情境中引入的虛擬力,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由於壓差而移動的大氣團會感覺到產生風的力)。如果在慣性系內進行計算,那麼離心力與衛星的運動完全無關。如果我們選擇一個非慣性系,那麼我們肯定需要使用離心力。但是非慣性系對解釋為什麼衛星繞地球運行沒有任何用處。

一個很直觀的例子是地球同步衛星。它們被放置在離地球赤道約36000公裡的軌道上,其高度正好與它們一天內繞地球軌道的高度相當。由於地球在同一周期只旋轉一次,這些衛星總是在其表面的同一點上空盤旋。從慣性系(比如說太陽系)來看,地球同步衛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們只感覺到引力,衛星受到地球的引力會下降,同時又會保持最初火箭對它們施加的橫向運動。但是從站在地球表面的某個人的角度來看,一顆地球同步衛星只是徘徊在一個地方,就好像它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引力一樣。記住,旋轉的地球是一個非慣性系,我們需要引用離心力符合牛頓的F=ma公式。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這個框架中,有一種離心力支撐著衛星。但正因為非慣性系並不合適,所以我們被迫構造出虛擬的離心力。離心力的存在使我們可以在這一非慣性系框架裡進行計算。不過,為了解釋衛星為什麼會靜止,我們需要選擇一個慣性系。在這一框架中,離心力是不存在的,衛星也並非靜止。

引力本身是一種虛擬力嗎?

在前面我提出,當公交車剎車時,我們感覺到的力的強度與我們自身的質量成正比。但是引力呢?它也有一個與我們的質量成正比的力!引力也可能是一種虛擬力嗎?

是的,這正是現在人們對引力的看法。這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內容。愛因斯坦推測,也許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錯誤的。牛頓認為衛星的軌道,拋射物的飛行,或蘋果的墜落,都是由引力的神秘作用引起的複雜運動。但是愛因斯坦把這個問題應用到太空,認為在曲線時空的角度來看,衛星、子彈和蘋果都遵循簡單的運動,唯一遵循複雜運動的物體,是站在地球表面的我們。

愛因斯坦在觀點上的改變並不只是一種不同的觀點,這使他能夠做出區別於牛頓理論的不同預測。愛因斯坦的預測在實驗中得到了很好的證實。

所以引力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虛擬力。但與我們在公共汽車中的日常體驗相比,是一種「高階」的虛擬力。不同於公交車剎車時推動我們前進的非常均勻的力,引力不可能通過簡單的情境變化而完全消失。此外,曲線時空的數學計算比牛頓的F=ma公式更複雜。所以在日常使用中,把引力當作一種真實的力是完全合適的。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ucr-董美慧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假如沒有月球的存在,地球會怎麼樣?
    開篇語:月球形成於45億年前,在地球還處於凝結形成初期,有一顆體積相當於火星大小的星體撞擊了地球,導致地球和星體的大部分碎片飄向太空。在引力的作用下,部分碎片回落到地球。剩下的物質則在地球周圍形成類似現在土星環的環狀帶,慢慢地這些物質就集中於其中較大的一顆碎片,從而形成月球。
  • 月球的引力會引起地球上的潮汐,那太陽也會嗎?
    這確實是因為月球對地球的引力,導致月球會在面向月球的地球一側的海洋上向上拉動,而在地球的另一側向下。但是沒有這麼簡單,隨著地球自轉,這將導致一天一次的巨大潮汐效應,而不是一天兩次相對較小的影響。相反,實際發生的是兩種力量的平衡。要了解月球的情況,你必須了解月球的軌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 地球上方到多少米的時候就沒有引力了?
    理論上任何一個物體的引力都作用於整個宇宙,所以說不存在地球上方多少米就沒有引力的問題,只能說離地球多遠的範圍,地球引力的影響就不明顯了。可以這樣說,所有抱數據說明的引力範圍都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引力的範圍,可以達到無限遠。但這裡有一點,引力效果的強弱是和距離成反比的。距離越近,引力越強,距離越遠,引力越弱。
  • 其實,月球並沒有繞著地球轉
    這一理論的證據如下:     地球與月球的直徑和質量比相差不大。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四分之一,月球質量是地球質量的八十分之一。         但是,將月球看作地球的衛星不符合「類地行星」的規律特點。「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其特點之一是衛星較少。
  • 從月球和地球關係探究月球「身世」之謎
    從月球和地球的關係 探究月球「身世」之謎  新華社電 (記者 李斌 吳晶晶)關於月球的形成最常見的有同源說、分裂說、捕獲說和碰撞說四種。  ———同源說:月球和地球是姐妹關係。原始的太陽系是一團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
  • 月球比地球小很多,為何有許多隕石坑?是它更容易被隕石撞擊嗎?
    月球比地球小很多,為何有許多隕石坑?是它更容易被隕石撞擊嗎?我們知道地球的半徑是6371公裡,而圍繞地球旋轉的月球,半徑只有1738公裡,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4左右,至於體積那就更小了。只有地球的1/60左右。
  • 地球突然沒有了月球相伴,人類還能生存下去嗎?
    常看到一些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月球對地球有多重要?地球如果沒有了月亮會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有些詞不達意。地球是個無意識天體,沒有了月球它照樣運行,只不過運行軌跡略有改變而已;因此,月球對地球重要不重要這個話題毫無意義。而有意義的是月球對人類。
  • 月球曾是地球一部分?形成於撞擊中?月球起源謎團很多!
    目前月球起源假說中,撞擊說是一種較為主流的認識,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組成部分,地球被火星大小的星子撞擊,進而形成了月球。太陽系的形成假說主要認為太陽系及八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都形成於一片星雲。地球形成之後屢次遭受撞擊,有些說法認為,地球上的水就是彗星帶來的。地球的衛星月球成因有俘獲說、撞擊說、分裂說等。俘獲說認為月球和地球形成與同一時期,逐漸被地球引力拉向地球繞地球運行,但月球的質量較大,地球引力不足以引發這樣的事件,這是俘獲說被質疑的地方;分裂說認為在太陽的潮汐作用下,地球物質逐漸脫離,形成了月球,太平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
  • 1994年的彗星撞擊地球,為什麼沒有發生?結果是被它截胡了
    在1994年之時,一顆彗星的軌道是要與地球相撞的,但是為什麼沒有發生呢?結果是被它截胡了。  根據觀測其路徑,推測出了該彗星的軌道,發現這顆彗星是非常有可能撞擊地球,如果一旦被證實,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將重演6500萬年前的災難,但是幸運的是,科學家們發現該彗星會經過木星的引力範圍,而且是會被木星給截胡,這讓科學家們很是高興。
  • 千百年來只一面對著地球 誰給月球自轉踩了剎車?
    不管你是否注意過,千百年來月球只有一面對著地球。另一面,始終背對地球。  難道月亮的另一面太醜,不願示人嗎?  同步自轉只是表面原因  這個現象,用天文學知識解釋起來也簡單: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和月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大致相同,都是28天左右。
  • 月球失去自轉,地球在中間充當著什麼樣的角色?
    ,月球受到地球的離心力和引力的作用,使月球圍繞著地球而運動,月球繞地球運動一個周期大約為27天7小時43分。對於地月系統的形成,目前都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果,不過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是月球撞擊地球的結果,但卻沒有最終證據證明這一現象,當然,也有分裂說,雙星吸積說等描述地月系統的形成,但這些都是沒有證據的學說,無法真正證明地月系統的形成。
  • 月球失去自轉,地球在中間充當著什麼樣的角色?
    地球和月球地月系統,是指地球與月球構成了一個天體系統,在地月系統中,地球是中心天體,月球受到地球的離心力和引力的作用對於地月系統的形成,目前都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果,不過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是月球撞擊地球的結果,但卻沒有最終證據證明這一現象,當然,也有分裂說,雙星吸積說等描述地月系統的形成,但這些都是沒有證據的學說,無法真正證明地月系統的形成。
  • 確認第100次撞擊,沒有月球我們地球已經被撞了多次?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後經過分析,是因為小行星與月球表面強烈碰撞時產生的「閃光」。並且已經記錄到了第100次撞擊,所以說小行星撞擊月球的事件還真的多,這還是已記錄到,不知道有沒有存在沒有記錄到的。從這個問題給我們引發了一個思考問題,那就是如果沒有月球的話,是不是我們地球早就被撞擊了?
  • 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為什麼月球一點大氣層都沒有?
    月球沒有大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質量太小,二是沒有磁場。月球直徑是地球的1/4,質量只有地球的1.2%,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1/6,表面幾乎接近真空狀態,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表面之所以沒有大氣層,有兩個主要原因:天體質量一個天體的質量,幾乎決定了這個天體的基本性質,如果天體質量太小,天體表面的引力很弱,就無法束縛氣體形成大氣層。
  • 科學家建議炸掉月球,地球將四季如春?結果來了:送走比較好
    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就是地球的兩極很少地震,北極圈內的地震活動極少,一般都集中在中低緯度,這是什麼原因呢?兩極發生的地震頻度是比較低的這和月亮有關!地球是一個直徑約1.27萬千米左右的球體,從內到外是地核、地幔和地殼,其中地幔層大都是熔融態的巖漿,而地殼則薄薄一層浮在巖漿上,此時一個直徑大約是地球1/4的月球繞著地球公轉,每轉一圈,那引力就會撕扯這地殼導致它微微隆起,月球轉過去,那麼又會回落!
  • 隕石撞擊地球,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研究發現撞擊有時也是好事
    當然,有的時候撞擊地球也是好事。天體撞擊地球,是「福」還是「禍」?41億年之前,彗星撞擊地球,為地球帶來了生命的種子,此後,地球通過不斷地活動,讓環境變得越來越適合生命繁育,也讓地球充滿了無限的可能。顯然,從這個角度來說,「天外來客」的撞擊是「福」。不過,涉及到6500萬年前引發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的撞擊,就是「禍」了。
  • 科學家建議炸掉月球,讓地球四季如春,結果來了:送走比較好
    首先,地球上的地震有月球的影響根據中小學學的地理裡面來看,地球上的地震是因為地殼的運動,不同的板塊的相互撞擊而釋放的能量造成的地震。貌似從來沒有提到過,月亮能影響地球上地殼的運動。同時,月球公轉和地球赤道的這個夾角,造成地球潮汐的周日不等,而且月食和日食也並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的原因就在這裡。第三,地球上的潮汐基本上都和月球有關係在初中的課本裡面就學過「錢塘江大潮」,我們也知道錢塘江大潮是和月球有關係的,就是受了月球引力的作用。
  • 月球是地球的守護神,這顆星球對地球同樣重要,保護地球不被撞擊
    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有很多彗星,這些彗星很可能會受引力影響,和一些星球產生撞擊,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如果被彗星撞擊是非常危險的,好在有月球的守護,幫我們抵擋了大量的隕石撞擊。如果說月球是我們的一個守護神,那麼木星也絕對算是一個,因為木星在太陽系中,是體積和面積最大的行星,別說是地球了,就算是加上其他六個行星,也不足木星質量的一般,而它的體積更是地球的1321倍。
  • 地球很圓卻沒有月球圓,月球沒有太陽圓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是天體內部引力造成的。舉個例子吧。生活在北方的朋友們應該玩兒過打雪仗吧。打雪仗的時候我們抓起一把雪,在手裡面攥上幾下雪就變成了一個雪球。如果我們把這個雪球在手裡面反覆多次,多個角度的攥的話,就會把這個雪球攥的很圓。
  • 地球上方到多少米的時候就沒有引力了?長程力無限遠方嗎?
    地球上方到多少米的時候就沒有引力了?長程力無限遠方嗎?因為引力是長程力,從理論上來講地球的引力範圍可以到無限遠處。大家也許對這個問題有些誤解。有些人認為航天探測器飛到到太空上航天員就失重了,可能這裡就沒有引力了。其實並不是,失重是因為離心力抵消了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