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娃退學: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愛迪生

2021-01-21 閩南網

  近日,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張喬峰在網上發帖,介紹近一年來他讓7歲的兒子退學、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體驗和總結,並稱將籌辦「北京龍學園美式家庭學校」,招募和兒子同齡的學生。該帖引發網友熱議,教育專家指出,家庭自主教育更能體現孩子的性格個性,但家長不能盲目,而且家庭自主教育與目前的義務教育法相違背,並不合法。

  眾所周知,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成就是靠母親的耐心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但是,筆者想說,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愛迪生,「家庭學校」還請三思。

  首先,這個社會的大環境已經變了,誘惑越來越多。在校園裡,統一的規範管理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暫不論家長有沒有時間無時不刻地關注著孩子,一個心智尚未發展健全的7歲孩童,脫離了集體,很容易變得自我。在學校裡,一個孩子要面對的,是如何與同齡人交往,如何和老師相處這些問題,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如何與群體保持密切聯繫,如何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是人生的重要課題。而在家庭學校中,孩子不但容易產生孤獨感,更容易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

  從古代的私塾到現代的校園,學校教育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自然有其巨大的優越性,學校統一的規範的制度,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校園裡同學之間的競爭,也容易讓孩子產生學習的動力,這些都是家庭學校無法比擬的。作為一個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的畢業生,既然他自恃有北大學歷,對自己教學很有信心,可以擔負所有課程的授課,那他無形之中不是將自己置於學校教育的優秀品的地位麼?如今,對學校教育嗤之以鼻又是鬧哪般?其次,他的知識面真的能負擔所有的課程麼?筆者對此還是持保留態度。

  學校教育雖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不要等經歷了「家庭學校」帶來的成長問題再來反思。家長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還請理性思考,不能拿孩子的未來做實驗。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丨你,也可以成為「愛迪生」的父母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愛迪生」!但孩子能不能真正成長為「愛迪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教育!從小被學校退學,耳朵還被人打聾的愛迪生之所以能成為家喻戶曉的發明家和企業家,就是因為他的母親南希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許多家長以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家庭,好的家庭教育離自己非常遙遠。事實上,好的家庭教育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
  • 愛迪生如何從「低能兒」逆襲成為世界偉人?他的成功能否複製?
    被判"低能兒",被迫退學1855年,愛迪生上學了,但是僅僅三個月後,這所學校便再也容不下他了。因為他經常問一些"無釐頭"的問題,(比如問老師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而不是三或者四呢?)這些問題老師都不知道如何正確回答。每次老師解釋一句,他就接一個為什麼,這讓老師非常頭疼。
  • 22年追蹤13個娃,日本紀錄片曝光殘酷真相: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夢想
    就在《人生七年》播出到一半時,鄰國日本也開始效仿,導演用21年追蹤了13個孩子,並拍出了一部屬於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22年追蹤13個娃,日本紀錄片曝光殘酷真相: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夢想日本版《人生七年》拍攝於1992年,當時製作人找到了13個來自日本各地、年齡都在7歲的孩子。
  • 愛迪生:他一生共有2000多項發明
    愛迪生(1847~1931),是美國科學家,著名的世界發明大王.他一生共有2000多項發明,對人類做出了重要貢獻.  愛迪生小時並不聰明,但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喜歡追根問底.有一次,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草堆裡,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幹什麼?"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
  • 愛迪生:電氣時代的「電霸天」
    科學啟迪孩子的無限未來科學人物故事系列No.4愛迪生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幼兒園的教科書上介紹科技的部分,外國科學家(其實還不是科學家)的頭像往往放著兩個:瓦特和愛迪生。可見愛迪生在世界範圍內的聲譽之高。
  • 愛迪生7歲時有闌尾手術?人教社回應 「假課文」:不再進教材
    浙江在線杭州3月23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紀馭亞) 《愛迪生救媽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課文。最近,這篇課文內容的真實性受到質疑,經浙江在線記者率先在浙江新聞APP報導後,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
  • 電燈不是愛迪生發明的,你知道嗎?
    電燈不是愛迪生發明的,你知道嗎?尼古拉·特斯拉出生於斯米連(英文名Smiljan,現屬於今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戈斯皮奇市)的一個村莊,父母都是塞爾維亞人。當時其出生地屬於奧地利帝國治下的構成國,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利卡區戈斯皮奇附近。他的受洗紀錄證明他出生於1856年6月28日(格里曆7月10日)。其父親名為米盧廷·特斯拉(Rev.
  • 智商高的娃從小就有徵兆,孩子身上有3個特點,家長就偷著樂吧
    智商高的孩子從小就有徵兆,他們會有一些其他孩子身上沒有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智商高的孩子3個明顯特點,如果你家娃中了一個,家長就偷著樂吧!智商高的娃通常會有哪些明顯的特點?而語言能力強的孩子,他們大腦的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比較強悍,所以能快速掌握別人說話的重點,並記憶下來;然後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轉述,在成年人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工作,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那麼生活中,家長也可以通過讓孩子講故事的方式來鍛鍊孩子的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孩子的好處都非常多。
  • 8歲男孩天才病被退學幾年換了11所學校 阿斯伯格症候群有哪些表現
    2018年4月12日訊,乍一看,8歲的亮亮(化名)是個討人喜歡的小正太。他活潑愛笑,學習成績也不錯。然而,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已經被3所幼兒園、8所小學勒令退學,而且每次都是同學家長聯名要求,理由是「不適宜行為」。
  • 不是愛迪生嗎?
    約瑟夫·斯旺 來源:維基百科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沒能得到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穩定真空環境。1878年,英國的真空技術不斷突破,約瑟夫·斯旺終於發明了真空環境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並且獲得英國專利。斯旺的房間也成為英國第一所用電照明的私人住宅。
  • 六一特輯|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獻給孩子和媽媽的...
    美國哲學家佛洛姆說:「每個人都生自於父母,但每個人都要使自己再重生一次。」天才不是來自基因,它來自從小接受外來的長期刺激!越早啟發刺激,就越有成效!媽媽是影響孩子最大的導師,她生下孩子的身件,還要替孩子灌大腦軟體。
  •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如何跟娃講對道理。發出後,引起媽媽們強烈反響,紛紛表示自己要學習一下,儘量避免成為嘮叨、討人煩的老媽子。 但也有姐妹們表示,有時的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 愛迪生是被老師嫌棄的「笨孩子」,可母親的一句話,成就他的一生
    文/好奇的萌娃控說起愛迪生大家都不陌生吧,我們從小就知道他的事跡,愛地上一生擁有1000多項發明,讓人羨慕不已。留聲機,攝影機,鎢絲燈泡,這些東西都是他發明的。可能大多數都覺得愛迪生這種人一定是「天之驕子」,從小就很聰明。
  • 25歲前生娃能預防乳腺癌?超過年齡了怎麼辦
    趁自己年輕好給你們帶娃?生娃能包治百病,治痛經、治腰痛?更厲害的理由是,生娃可以預防乳腺癌!而且生得越早越好,年紀輕輕恢復快!你一定覺得這都是父母們為了催生在瞎扯吧?別著急嘛,科學是個很複雜的事,「生娃預防乳腺癌」的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完;關於乳腺癌的話題,也不是三言兩語能概括,比如「餵母乳降低乳腺癌概率」、「不排殘乳會得乳腺癌」……今天本醫學生老媽子,就給大家好好分析分析,這些說法背後的真相。但是!
  • 不是每個娛樂圈美女都能活成林青霞
    四歲時父母離異,陳寶蓮被判給母親劉小儀撫養,父親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劉小儀很漂亮,追求者眾,離婚後就把女兒交給自己的母親撫養,轉身去了香港。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內地能夠去香港打拼的,大多還是有點家底的。陳寶蓮的外婆是上影的老演員汪漪,1942年從上海復旦大學退學去學戲劇,代表作有電影《太太萬歲》。
  • 伊萬卡三個孩子退學,哪個學校如此大膽?
    原來,過去三年,伊萬卡的三個孩子在華盛頓一所豪華私立學校就讀。最近,由於校方對伊萬卡夫婦公開無視新冠防疫指導原則表示擔憂,最終導致後者讓他們的孩子退了學。 不遵守學校新冠防疫規定,學校讓伊萬卡三個孩子退學天經地義、理所應當。沒有特殊的人物,沒有特殊的學生,沒有特殊的孩子,規則和規定面前一律平等。
  • 焦作男孩成績優秀卻退學自閉 有孩子刀割自殘卻感覺愉悅
    1月10日,市民薛女士來到晚報,含淚講述了她的孩子從優等生到退學的經過,希望媒體能幫她找到相關人士解決問題。青少年是一個家庭甚至社會的未來,而薛女士的遭遇絕非個案。如今,不少學生家長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早早接觸一些信息後,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問題。近期記者調查發現,其實近年來我市教育部門在推進孩子心理健康工作方面已經有了許多動作,一些心理健康課、心理諮詢室等紛紛「上崗」。
  • 勵志發明家(Edison)愛迪生簡介
    愛迪生7歲時,父親經營屋瓦生意虧本,將全家搬到密西根州(Michigan)休倫北郊的格拉蒂奧特堡定居下來。搬到這裡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病了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是造成他耳聾的原因。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因「愚鈍糊塗」被勒令退學了)。從此以後,他的母親是他的「家庭教師」,決定自己教兒子讀書識字,並教育他要誠實、愛祖國、愛人類。
  • 1歲娃體重和五歲表哥差不多,只因外婆這樣養,危害不是鬧著玩的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現在,老人幫帶娃都非常的普遍,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都像寶一樣的捧著,很多老人還是最擔心孩子吃不好。而老人們最擅長的就是研究吃的,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的似乎老人們才會安心一些。1歲娃體重和五歲表哥差不多這樣一段視頻,爆紅網絡。描述的是,一位臺灣媽媽回到婆家,驚見自己1歲的侄子,體重竟然超過了自己5歲的兒子!侄子一直由婆婆帶著。
  • 願每個孩子都能「微分了憂傷,積分了希望」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俞菀)9月9日,《願每個孩子都能「微分了憂傷,積分了希望」——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浙江4位個性教師共同的初心:讓學生心中有夢,腳下有路,眼裡有光》的報導。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在「最好的資源都給了教育」的浙江,記者走訪了4位十分有個性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