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俞菀)9月9日,《願每個孩子都能「微分了憂傷,積分了希望」——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浙江4位個性教師共同的初心:讓學生心中有夢,腳下有路,眼裡有光》的報導。
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在「最好的資源都給了教育」的浙江,記者走訪了4位十分有個性的教師。他們分別執教於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4個階段。織網、設計、治癒、築夢……他們用不同的育人方法,堅守著為師者的初心。把他們的情懷、理念和實踐串聯起來,「我們究竟要培養什麼人」的答案,呼之欲出。
(小標題)「織網師」王芳:讓孩子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在浙江省學前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王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她就開始思考並總結學前教育系統的教學內容目標,探索多種所有制辦學模式,形成獨立的幼教課程體系,讓幼兒園從簡單的「託管所」,變成孩子成長的「奠基石」。
締造了浙江14所「名園」的王芳,辦公室卻不足10平方米。接受採訪時,她一邊說一邊拿出一張白紙,用黑色水筆在上面寫下關鍵詞。
「學前教育要學知識嗎?當然要,但不是小學知識的低齡化,而是一種思維準備,讓孩子在學知識的時候更自覺、充分和快樂。」
王芳經常會去請教退休的老幼師,學前教育到底要怎麼做才能真正有效。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品格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支撐其未來的發展。
1999年,她總結出了以情緒、情感為核心的「織網式課程體系」。致力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興趣,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情緒調整等等,為了深入相關研究,王芳乾脆卸任了教育部門的領導職務。
「很多人問我這些年到底在研究什麼,畢竟情緒情感研究,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王芳說,「我覺得,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過去我們沒有深入到『人』的角度來研究學前教育。有了情緒情感的支持,才能讓孩子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知識、個性、情緒、品格……採訪結束時,王芳在白紙上寫下的關鍵詞全部串聯了起來,成為一張網。她說,自己一直在做的事,就是「織網」。想用這張網,兜住那些跌跌撞撞卻一往無前的孩子。
(小標題)「設計師」楊一青:抓住塑造孩子的「黃金期」
12歲就被世界著名音樂學院破格錄取的鋼琴神童薛逸歌,2015年曾在浙江省音樂廳召開過一場個人演奏會。演奏會結束時,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接受鮮花,而是邀請一位老師上臺,為他獻花。
這位老師,就是杭州市學軍小學原校長楊一青。曾經,為了讓薛逸歌能更好地練琴,楊校長允許她只來學校上半天課。
「個性化發展,不是口號,是要落實到行動中的,甚至有些時候,要擔一些風險。光學校的那幾節音樂課,培養不出音樂家。光是學校教育,也不足以培養出傑出人才。」楊一青說。
「站在未來,做當下的教育」——這是楊一青的辦學思想。在他看來,育人,需要一種前瞻性的設計。而小學階段的教育設計,尤為重要,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強,是道德、習慣、素質、視野等形成的「黃金期」。
40年前,楊一青就提出了「整體觀念,主體思想,個性發展,和諧關係」的小學教改綱領。20年前,他又提出了「個性化,現代化,國際化」的辦學目標。
為實現這些「設計」,他不斷擴充優秀教師團隊,形成優質學校的管理運行模式。學校連續舉辦了32屆青年教師課程評優活動。「用總書記的話說,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32年堅持做一件事情,你覺得教師隊伍能不抓起來嗎?」
上世紀90年代初,楊一青謝絕了教育局局長的職位,留在了教育教學一線。「當時,我的語文教學研究有了階段性成果,學校管理研究剛剛起步。我覺得特級教師,就是要留在學校裡做更多事情。」
退休後,通過浙江省「楊一青名校長工作室」,楊一青連續10年培育各地校長125名。在一屆培訓班的結業典禮上,學員校長們拉出了5米長的橫幅,寫下「楊老師我們愛你」7個字。
「教師的口碑永遠是最重要的,要經得起別人的評價。雖然77歲了,但我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因為我的生命,會在教育事業和學生中延伸。」楊一青說。
(小標題)「治癒師」陳立群:「輕裝上陣」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從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到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陳立群校長待過的每所中學裡,都有一片「志向林」。入學時,每個學生在一張紙條上寫下自己的目標,放入密封的瓶子,埋在親手種下的「志向林」裡。
「20年、30年之後,學生們可以來看看,瓶子就永遠放在那裡,學生們的志向就沉澱在那裡。這個儀式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鼓勵學生們朝著一個目標走去,這是『志』,二是要一鼓作氣走到底,這是『氣』,凡事成敗皆取決於這兩個字。」陳立群說。
貧困學生、問題學生、叛逆學生……從教40年,相比於「錦上添花」,陳立群做了更多「雪中送炭」的事。2001年擔任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校長時,他創立了「宏志班」,讓上千戶寒門走出了貴子。
「剛接觸困難學生時,我以為免了他們的學費,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就可以了。慢慢發現,他們很多內心封閉,心酸的經歷形成了消極頹廢的思維定式。『走近』他們的內心很難,『走進』就更難了。」
意識到這一點,陳立群逐漸把「育人」的重心從物質幫扶轉移到解決精神問題上來。通過課題研究、團隊幹預、班主任培訓等方式,嚴懲不貸與溫和治癒雙管齊下,「讓學生們知道,物質上的貧窮都是暫時的,只有精神上的貧窮才會無藥可救。」
「做老師的人,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也在教育自己。喚醒學生的時候,也在喚醒自己。我們一定要俯下身子,去傾聽孩子的呼聲和想法,了解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經歷了什麼。只有解開孩子們的身心『鐐銬』,他們才能輕裝上陣,走得更遠。」
(小標題)「築夢師」蘇德礦:願每個孩子都能「微分了憂傷,積分了希望」
「上課不看課件,只需一根粉筆,再複雜的證明,也能講得條理清晰。」「礦爺的課,不僅僅是數學課,而是邏輯思維課,是人生哲理課,更是堅定夢想的課」……
上過高等數學(微積分)的人都知道,這門課的難度有多讓人「絕望」。可是浙江大學蘇德礦老師的這門課,300人的名額卻有3000人報名,慕課視頻、直播平臺上,蘇老師的課程點擊量過百萬。
在古舊的書房裡,看著蘇德礦老師滿桌子的書籍草稿,看著他戴著1000多度的近視眼鏡,用手機給微博留言的孩子們解疑釋惑,記者開始理解,再枯燥深奧的課,也會因為老師的用心而成為「網紅」。
「學生們覺得數學難,有的是思維方式不對,有的是學過的知識點忘了,還有的是上課的某個環節突然開始聽不懂了。所以老師一定要掌握幾條,一是認真備課,二是研究教學方法,千方百計讓學生動腦子而不是走流程,三是注意細節,把課上得更精細。」
蘇德礦的「分析綜合法」「形象教學法」,成了許多學生學數學、品人生的法寶。「無論孩子們將來從事什麼,數學都是打基礎的。掌握了周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目標和理想。」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學好微積分,蘇德礦在慕課上分享視頻,直播上課,開設微博「礦爺課堂」給孩子們答疑。2019年8月24日,蘇德礦要做手術,生怕手術後聲帶、手指受影響耽誤上課,他硬是在術前的10天時間裡,不分晝夜地預錄完了210節課程視頻。
「現在網上有很多免費學習的平臺,有許多優秀老師開設的課程,只要願意學,總能找到自己想學的東西。」蘇德礦說。
在某一年開學典禮上,蘇德礦寄語新生:「願你們每個人,都能『微分了憂傷,積分了希望』」。此後,不少學生把這句話當作了座右銘——人生,就是逐漸克服困難,用一個個小目標累積成大夢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