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每天喝的水來自哪裡嗎?並不是水龍頭、也不是淨水廠……問題是地球上水的根本源頭在哪裡?也有人對這個問題感到疑惑,於是找到了很多答案,只有一個來源靠譜些。你可知道這是因為什麼?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要想了解地球上的水,首先我們要了解地球。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從外觀上看來,是一顆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再仔細觀察地球表面的顏色,其中71%為藍色海洋,29%為黃色的陸地,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太空上看地球,它是藍色的。
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就是「海洋」了。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裡,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從這裡看來,地球上的水資源太豐富了,那為什麼在生活當中,大家還要提倡「節約用水」呢?這是因為在地球水資源中,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只有5%,所以可以飲用的水還是很珍貴的。
當然了,飲用水越珍貴的地方,也就是下雨越少的地方,好像在降雨、降雪頻繁的土地上,大家都不會面臨缺水的困擾。一個有趣的問題出現了,地球上的水是來自於雨雪水、水循環嗎?畢竟大家都明白,水有三種形態:第一種是固態的冰,第二種是液態的水,第三種是氣態的水蒸氣。比如說,天空下起了雨水,這些雨水流入到地下後,可能會被植物吸收,通過植物蒸騰作用蒸發,或者在溫度高的時候蒸發,這樣液態的水就變成水汽了,水蒸氣再上升通過溫度下降變成雨水、冰雪下降,再次下滲到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地方,這樣一整套流程下來,就可以很完整地把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聯繫起來,構成一個龐大的水循環系統。難道雨水的來源來自於水循環?但是水循環又是一個閉合系統,根本就解釋不了最初的水源來自於哪裡。
地球上的水難道是自己「變」出來的?研究地球物質成分和內部構造的科學家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水不是從地球突然「變」出來的,難道是從地球內部擠壓出來的?地球就那麼大,如果是擠出來的,估計地球上早就斷水了。
因為研究地球的構造歷史可以看出,地球表面原本是沒有水的,這些水可能是從「星雲物質」中帶來的,緊接著,隨著地球的慢慢形成、演化,這些「星雲物質」不斷從地球深處釋放出來,比如說,地球上會有火山噴發,噴發時總會噴出大量氣體,這些「氣體」中含有75%的水蒸氣,巖漿中也有水分。這個觀點一出,馬上就獲得了眾多專家的認同,就在眾人以為找到答案時,研究火山現象的科學家提出了反駁:「火山活動有關的水,是地球現有水循環的一部分,並不是從深部釋放出來的新生水。」這一有力證據直接推翻了上面的結論,所以大家又陷入了迷茫。
既然從地球上找不出答案,或許可以從地球外面找到答案?上文也提到過,地球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或許地球的某些物質和太陽有關。於是有些科學家說:「太陽風導致了水的產生,地球水是太陽風帶來的,是太陽風的傑作。」這種說法並不是胡謅的,也有依據,科學家是託維利曾提出:「太陽風是太陽外層大氣向外逸散出來的粒子流,電子和氫原子核——質子,是其主要成分。從地球形成到今天,地球已從太陽風中吸收的氫的總量達1.70x1023克。我們知道,氫和氧結合就會產生水,如果把這些氫全部和地球上的氧結合,就可產生1.53x1024克的水,地球水現在的總量145億噸與這個數字是十分接近的……」從託維利的算法中,大家確實可以得到某些來源,但是僅僅憑藉著這種推斷,並不能夠完全證明水的來源和太陽風有關,所以這個結論,專家還在探索中。
自1918年以來,弗蘭克等著名學者又發現了「小彗星」的身影。因為人造衛星對地球大氣紫外輻射拍攝了很多圖片,像素清晰,弗蘭克發現:總有一些小黑斑出現在圓盤形狀的地球圖像上。他們感到很驚奇,對這些「黑斑」認真研究,最後得出結論:「這是由眼睛看不到的冰塊組成的小彗星。」本來人眼是觀察不到這些「黑斑」的,但是當小彗星撞進地球大氣層,融化成水蒸氣,就會形成地圖上的「黑斑」。當然了,小彗星墜入大氣層,「冰塊」融化後能變成100噸左右的水,小彗星頻頻撞進地球,就會給地球頻繁地加水,按照推算可得出:地球每年可增加約10億噸水。地球從形成到今天,大約有46.5億年的歷史,照此計算,這種冰球一共為地球提供了460億噸水,比現在地球水體總量還多。所以弗蘭克認為,也許地球水源就是來自於小彗星。
雖說迷惑重重,但是大家對於水資源的探索仍然孜孜不倦。畢竟全球水資源還是非常匱乏的,如果真的有人找到了「水」的源頭,也許就解決了這個大問題。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真的可以找到「正確」的答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