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產品圖之芯路歷程

2021-01-10 中關村在線

    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從電晶體到集成電路,從集成電路到微處理器...
從貝爾實驗室到仙童公司,從仙童公司到英特爾公司,從英特爾公司到摩爾定律....
    從摩爾定律開始4004,從4004到8008,從8008到80286,從80286到P4...那是半個世紀的「芯」路歷程。
    可能還沒有哪個行業能像IT行業那樣,既有IEEE、ISO這樣的國際標準,又有PCI、IDE這樣的工業標準;既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標準,又缺乏標準。而且,IT產業標準的一大特徵是標準往往滯後於產業的發展,這是由於IT產業發展過快所造成的。
                                                         —作者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作者

第一章  芯路歷程

    要回溯處理器的歷史,不能不從電晶體的誕生談起。道理很簡單,儘管處理器是現今最複雜的集成電路產品,但它依舊是由形態簡單但為數眾多的電晶體組合而成。

萬變不離其宗
    在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電晶體之前,貝爾實驗室所在的AT&T公司生產的電話交換機都是機電式交換機,這類交換機採用電磁線圈和帶有觸點的簧片來完成電話線路的接續和斷開。這種帶有機械觸點的交換機,其缺點十分明顯:體積大、速度慢、壽命短。因此,AT&T公司迫切需要用一種新型開關裝置來替代現有的電磁開關。
    於是,以威廉·肖特萊為首,加之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萊頓組成的三人研究小組擔負起這一重任。這是一個絕佳的組合: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肖特萊擁有固體物理博士學位,巴丁則被譽為量子力學領域最優秀的理論家,而擁有博士學位的布萊頓則以實驗物理學家著稱。我們知道,研究半導體的理論基礎是半導體物理,同時它也是固體物理學的重要分支;而在半導體物理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能帶理論,正是建立在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之上。
    固體物理學、量子力學與實驗物理學的完美結合,終於促成了第一隻電晶體--點接觸型鍺電晶體的誕生,這一天是1947年12月23日。這一天也預示著半導體時代的來臨。
    但是這種點接觸型電晶體由於難以批量生產且成品率不高,而限制了其應用範圍。直到肖特萊於1950年發明了結型電晶體,解決了批量生產和成品率的難題,電晶體的大規模應用才得以展開。AT&T也如願以償地於1954年將電晶體應用於電話交換機上,這也是電晶體在民用領域最早的應用之一。
    1956年,肖克萊、巴丁和布萊頓分享了該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結型電晶體在集成電路發展歷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事實上,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就是基於結型電晶體。現在,人們已經使用絕緣柵場效應電晶體(CMOS工藝)而不再用結型電晶體(雙極工藝)來構建處理器,但這已是後話了。
    與電子管相比,電晶體具有體積小、功耗低、全固態等突出的特點,這些特性也使得集成電路成為可能。今天,各種各樣的電晶體和集成電路已經在各種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除了在微波這樣高頻高功率應用外,人們已經很難找到電子管的蹤影。當然,現今仍用於電腦顯示器的陰極射線管(CRT)是個例外,但它也正處於被LCD等新型固態顯示器件替代之中。

集成電路黃浦軍校
    如果說貝爾實驗室在電晶體的發明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那麼,仙童公司(Fairchild)對半導體工業的貢獻則在於其"黃埔軍校"的作用。假如把美國的半導體公司比作一個大家族,那末追根溯源,大多與仙童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像人們熟悉的英特爾與AMD公司其創始人都有著在仙童公司工作的經歷。只是「徒子徒孫們」長江後浪推前浪,使得仙童公司只好「隱居」在國家半導體公司。說到仙童不能不再提一下電晶體的發明人肖特萊。
    1955年,肖特萊在貝克曼儀器公司老闆貝克曼的資助下,在舊金山灣區也就是今天的矽谷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實驗室—肖克萊半導體實驗室。肖特萊的名字就像無形的廣告,很快,實驗室就匯集了一批慕名而來的青年才子,其中也有後來成為英特爾公司創始人的鮑勃·諾伊斯和高登·莫爾。
    然而,在電晶體上的成功在給肖特萊帶來鼎鼎盛名外,也大大助長了他原本就不太好的脾氣。實驗室成立才一年多,不少人對於他粗暴的作風已經難以容忍。更難容忍的是他在研究上固執己見。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矽電晶體在溫度特性和漏電流上遠遠優於鍺電晶體,但肖特萊因多年研究鍺半導體而帶來的對鍺的熟悉和偏好,使他不容許研究人員對矽進行研究。
    終於,諾伊斯、摩爾等8位工程師在1957年9月選擇了集體辭職這條路。這8人的出走使得實驗室元氣大傷,每況愈下。數年後,肖特萊進入史丹福大學作了教授,結束了他在工業界的生涯,不過,他在教書育人上做得相當出色。
而諾伊斯等8人則於1957年底在仙童攝影儀器公司下成立了半導體分公司,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仙童公司。這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在半導體工業中,德州儀器公司(德儀)憑藉它早年從貝爾實驗室買下的電晶體生產許可證,並於1954年製造出矽電晶體,一躍成為半導體業的老大;而在收音機、電視等需求的刺激下,半導體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從國際上看,這一年10月,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令美國朝野一片震驚。這件事從遠的說,直接促成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往近的看,則意味著宇航等軍事應用對電子設備的小型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集成電路就是誕生在這樣的時代。巧的是集成電路是德儀的基爾比和仙童的諾伊斯是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獨立發明的。
    對於德儀來說,集成電路的發明多少有些偶然。那時在1958年7月,德儀為期一個月的夏季長假像往年一樣如期開始,而剛剛進入公司才兩個多月的傑克·基爾比還沒有資格享有這份假期。也就是在這個假期中,基爾比用德儀公司擅長的臺式法完成了用矽來實現電晶體、二極體、電阻和電容,並將其集成在一起的創舉,但臺式法有個難以克服的問題在於所有元件內部和外部都是靠細細的金屬導線焊接相連。顯然,這種集成電路是無法大規模製造的,同時它的集成度在進一步提高時還會遇到很大的障礙。
    在同一時期,諾伊斯也獨立地發明了集成電路,而且集成電路這個名字也是諾伊斯起的。與基爾比使用的方法相比,諾伊斯採用的方法更適宜大規模生產。這種方法叫半導體平面製造工藝。它是由隨諾伊斯一道從肖特萊實驗室來到仙童公司的吉恩·霍爾尼澤發明的。這種工藝採用將鋁蒸發後在半導體表面沉積的鋁膜進行半導體內部元件的互連。直至今天,半導體工業使用的依然是這種平面工藝,只不過為了適應頻率的不斷提高,不少半導體公司已經用銅來替代鋁,進行晶片內部的互連,也就是俗稱的「銅晶片」技術。
最終,德儀和仙童兩家公司都得到了部分集成電路的專利,基爾比和諾伊斯也同被譽為集成電路的發明人。

仙童重蹈覆轍
    60年代初,半導體工業經歷了一次大的蕭條。這次蕭條使不少投資半導體業的其他行業的大公司撤出了資金,而仙童公司則憑藉它在集成電路技術上的優勢,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半導體公司,第一位是德儀公司,第三名是摩託羅拉公司。
    仙童公司在當時無疑是令人羨慕的,既有從肖特萊實驗室集體出走的8位精英,有掌握著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平面工藝,而且從成立到坐上半導體工業第二把交椅用了還不到5年的時間,足見其發展勢頭。按理說仙童公司前途無量。但誰會想到仙童公司會重演肖特萊實驗室的前車之覆:技術上因循守舊,人才大量流失。
    前面講過,1955年貝克曼儀器公司通過資助肖特萊成立實驗室,染指新興的半導體工業。而貝克曼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仙童攝影儀器公司也在1年多後進入到這一領域。
    在其中牽線拉媒的是在紐約一家投資銀行工作的銀行家亞瑟·洛克,他所在的投資銀行也希望從新興的半導體工業獲利。在遊說了30多家公司後,他終於說服了同在東海岸的仙童攝影儀器公司老闆謝洛克·費爾柴爾(費爾柴爾為仙童一詞Fairchild的中文譯音),為從肖克萊實驗室出走的諾伊斯等人在仙童攝影儀器公司中成立半導體分公司。
    費爾柴爾給了諾伊斯等人相當優惠的條件:如果公司成功了,仙童攝影儀器將花400萬美元,以每人50萬美元金額向這8個人回購股權;如果公司失敗了,仙童攝影儀器將自擔損失。在50年代,50萬美元對於個人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數目。當然,仙童攝影儀器得到的回報更加豐厚。到了60年代,總公司的利潤100%都來自於半導體分公司。
    這個優惠條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仙童從發跡到鼎盛,而仙童從鼎盛到敗落也與之有著很大的關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仙童成功後,諾伊斯等人的股權便被回購。儘管50萬美元的現金是個相當大的數目,但與仙童公司高速成長的勢頭來比,卻又算不得什麼了,諾伊斯等人不免有些失落感。更為糟糕的是,從此,公司的一切都由遠在東海岸的總公司說了算;而總公司這些管理者既沒有半導體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又無法感受到矽谷地區激烈的競爭。
    在半導體工業發展的初期,新技術層出不窮。對於管理者而言,某種意義上說,選擇一項新技術比開發一項新技術還要難。這是因為任何新的技術在其初期都是粗糙的。但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行業,誰掌握了顛覆性(指可以影響到市場格局)的技術,誰就掌握了市場。因此,如何在眾多新技術處在萌芽期時去粗取精,如何在魚龍混雜的情況下去偽存真,確實需要決策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
   到了60年代中期,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嶄露頭角,成為眾人追捧的對象。而仙童公司在MOS工藝研發上花去數百萬美元後,依然不見成效。而進入仙童不久的葛魯夫,憑藉其超人的細緻,發現了問題處在電路製造過程中的汙染。改進工藝後,MOS電路已經可以正常工作。
就在人們已經看到新技術的曙光,整個半導體將因之而產生一場新的變革的時候,那些遠在東海岸的決策者卻堅持現有的雙極工藝,希望用這一成熟的技術來維持利潤來源。而他們卻無法認識到,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行業,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才是利潤的可靠保障。
    儘管諾伊斯這時已經擔任仙童攝影儀器公司副總裁,但在董事會上卻孤掌難鳴。而他親眼所見的是,公司不斷流失的員工已經在外面建立了20多家半導體公司。這種情況愈演愈烈,近一年的時間裡,竟然有30多位員工創立了六七家半導體公司。而當初從肖特萊實驗室同來的8個人,也只剩下他和莫爾兩人了。
    於是,對於頗具冒險精神的諾伊斯來說,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辭職,再創辦一家半導體公司。

創立英特爾
    諾伊斯在尋找創業資金時,首先想到的是促成仙童公司成立的關鍵人物銀行家洛克。而洛克在仙童公司成立後,也從紐約來到加州,在舊金山創辦了新的投資銀行,專門為新興的公司提供創業資金。人們公認洛克是風險投資第一人,就像集成電路一詞是諾伊斯所起一樣,風險投資這個詞是洛克首先提出的。
    洛克打了十幾個電話,沒有一次落空。他用了半天的時間,就籌得了230萬美元的私人投資;此外,洛克自己投入30萬,諾伊斯的母校格林奈爾學院也投入30萬,而諾伊斯和摩爾也各投入25萬美元。其實憑藉諾伊斯和摩爾的名氣,單是為了籌集資金,洛克沒有必要花這麼大的功夫,他煞費心機地找了多方投資,為的是避免仙童公司只有一個投資方所帶來的弊端在新的公司重演。
有了這340萬美元的資金,英特爾公司於1968年7月16日正式成立。公司的名字Intel取自integrate(集成)與electronics(電子)兩個詞的組合。洛克投資最大且在資金籌措上功不可沒,因而出任英特爾公司第一任董事長。而諾伊斯和摩爾則作為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安迪·葛魯夫是英特爾成立後招收的第一名員工,也是公司的第三名員工。
    英特爾能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選擇了處理器作為主業,從而在席捲全球的PC浪潮中始終扮演中弄潮兒的角色,二是與諾伊斯、摩爾和葛魯夫的傑出貢獻密不可分。如果說第一個原因即PC浪潮是歷史的必然的話,那麼,在公司創業之初,它的前三名僱員個個都是叱吒業界的風雲人物,對英特爾來說的確是一種幸運。
    諾伊斯與半導體結緣還是在他就讀衣阿華州格林奈爾學院,當他聽到兒時的玩伴巴丁發明了電晶體,好奇心驅使他向巴丁索要。幾個星期後,諾伊斯便收到了巴丁寄來的電晶體。電晶體吸引住了這個對機械頗感興趣的學生。天資聰穎的諾伊斯原本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業,但聰明和淘氣常常是連在一起的,諾伊斯的一次淘氣使他不得不中斷了學業。那是一次校園聚會,諾伊斯和他的同學從當地農場偷了一隻小豬,作為烤肉的原料。在眾多親朋好友的力保之下,諾伊斯才免於開除。受到中止學業一個學期處分的諾伊斯,來到紐約平等壽險公司。幾個月熬過後,諾伊斯又回到學校,憑藉他的聰明,如期畢業。
後來,諾伊斯考上了麻省理工學院,並取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諾伊斯來到了美國最大的電子管企業Philco。要想在一個以電子管技術主導的企業研究半導體幾乎是不可能的。不久,諾伊斯就離開了Philco,投奔肖特萊。
    令摩爾聞名於世的是他那著名的摩爾定律。摩爾似乎天生就該選擇半導體,他出生在舊金山以南50多公裡的佩斯卡洛斯,這裡是矽谷的邊緣地區。摩爾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摩爾性情平靜,與諾伊斯的熱情奔放形成強烈反差。他話雖不多,但卻往往是一言中的;在公司內與大家討論技術問題時尤其是這樣。有時候,一個困擾大家多時的問題,經他十幾分鐘的解釋和建議,眾人便豁然開朗,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他有著很好的技術直覺,面對千頭萬緒的技術難題,他找到的解決方法往往是最佳的。而摩爾的技術觀察力同樣深刻,他在1964年提出的摩爾定律印證了這一點。
     葛魯夫與諾伊斯和摩爾相同的是,他也具有博士學位,並且也來自仙童公司;不同的是他並非從小在美國長大。在英特爾官方網站上公布的葛魯夫的簡介是這樣開頭的:安迪·葛魯夫1936年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1960年在紐約城市大學獲得化學工程學士,196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流體力學專業的博士學位。
    或許是不願意回憶過去,葛魯夫隱去了來美國之前的經歷。葛魯夫原名叫安德拉斯·格羅夫,作為猶太人,他倖免於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實行的宗族滅絕政策。1956年,蘇聯出兵匈牙利,佔領了布達佩斯,19歲的格羅夫越過邊境,歷經艱辛,來到美國。格羅夫為自己取了個新名:安迪·葛魯夫。
    葛魯夫拿到博士學位後來到仙童半導體公司研發實驗室,他以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著稱,前面提到他發現並解決了MOS電路製造過程中的汙染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葛魯夫在來英特爾之前在仙童公司做過研究與開發部門的總監助理(AssistantDirector)。
    葛魯夫進入英特爾時的職務是負責產品研發和生產的運營總監。這一年,葛魯夫還寫了他的第一本書—《半導體器件的物理與技術》,它為當時很多一流大學所採用。

微處理器誕生
    成立於1968年7月的英特爾,主要興趣在半導體存儲器上。兩年後,英特爾接受的來自日本公司的一項業務,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全球工業的格局。
    當時,一家名為Busicom的日本計算器廠商找到英特爾,希望英特爾為他們的計算器設計晶片,Busicom最初的方案是由12片專用晶片組成,Busicom為此支付了6萬美元的費用。而時任英特爾總裁的高登·莫爾卻希望設計出一種通用的晶片,以便在市場上廣泛銷售。
   英特爾工程師泰德·霍夫為此設計出一種由處理器和存儲器組成的新型器件,改變存儲器中的內容,就可適應不同的計算場合,因而同時滿足了Busicom和摩爾的要求。英特爾將其命名為微處理器,產品名稱為4004。由2300個電晶體的4004性能上超過了第一臺商用電子管計算機ENIAC;體積上更是無法同日而語,ENIAC具有一間房子那樣大。
    英特爾很快意識到4004潛在的價值,於是,又把6萬美元還給了Busicom,「贖回」了4004的設計權。1979年11月,英特爾在市場上推出4004晶片,售價為200美元。
    4004的誕生標誌著微處理器時代的開始。而且,我們從其設計過程中可以看出,摩爾對通用性的倚重,如果要溯源PC工業的開放性,應該以此為發端。
第二年,英特爾在4004基礎上開發的第二個產品8008。19歲的蓋茨居然要為微處理器設計BASIC程序,但最終因8008功能過於簡陋而沒有成功。1974年,英特爾又推出了8080,這是一個成熟的8位微處理器。但同期,市場上也出現了Rockwell的6502、摩託羅拉的6800和Zilog的Z80等微處理器。讓英特爾感受到競爭的壓力是:競爭對手先後推出了16位的產品,如摩託羅拉的68000和Zilog的Z8000。英特爾奮起直追後,於1978年推出了16位微處理器8086。第二年又推出了簡化版8088,即16位的內核和8位的外總線。
    8088推出的同年,英特爾遇到了一個決定性機會,計算機領域的巨無霸IBM「染指」個人計算市場,並選擇8088作為PC的微處理器。在IBM的號召力和PC平臺開放性的帶動下,英特爾迅速從諸侯紛爭的半導體市場脫穎而出。

從IBM快車到失控
     IBMPC的配置在今天看來是相當簡陋的:8088處理器,640 KB的內存只相當於現在64 MB標準配置的1/100,單色顯示器,雙360 KB軟盤驅動器,沒有硬碟。但它卻具備了現代PC的雛形。從外觀上看,IBMPC具有各自獨立的主機、監視器、鍵盤;而當時流行的蘋果機卻採用的是鍵盤與主機一體的結構。1984年春季,IBM又推出了PC/XT,與IBMPC相比,XT採用了彩色監視器,又增添了10MB的硬碟。
    無論如何,IBM在早期的個人電腦市場上是絕對的贏家。來自PC的收入高達10億美元,佔到公司總收入的1/4。更為重要的是,IBM的股票在PC推出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翻番。
     IBM在自身成功的同時,還為整個PC工業做了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那就是一開始就為PC選擇了開放的體系架構。不可否認,PC以如此高的速度發展到今天,與IBM為PC提供的良好的先天條件有很大關係。
    這期間還有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或許令IBM後悔不已。那是在1983年,IBM為了保證處理器的供貨,花了2.2億美元購買了英特爾公司20%的股票,但到4年後,IBM卻以6.25億美元出售了全部股票,要知道20%的英特爾股票現在相當於美元,而更為重要的是IBM失去了對PC市場的控制權,從此,再也沒有哪家PC廠商有機會來左右PC的發展。今天,人們知道是微軟和英特爾掌管著PC發展的命運。

PC/AT裡程碑
    IBM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的成功,也激起了其他廠商進入這一市場來分一杯羹的欲望。康柏公司可謂是這些廠商中的佼佼者。1982年,康柏推出一種與IBMPC兼容的可攜式PC,並在聖誕節假期購物期間,將其送上貨架。第二年,康柏又推出了臺式機。一些廠商也先後推出了與IBMPC兼容的電腦,開始蠶食PC市場。
而此時,IBMPC在個人電腦市場上已經成為事實標準。作為PC市場的主導者,IBM自然不願看到別人在自己開創的領域摘桃子。於是,IBM開始了新一代PC的研發,這就是IBMPC/AT。
    PC/AT採用的是英特爾於1982年推出的80286處理器。與8088相比,電晶體數從2.9萬個提高到13.4萬個,製造工藝也從3 澱提升到1.5 澱,主頻則從5 MHz提高到6 MHz,最後達到20 MHz;80286的速度約為8088的3至6倍;對內存的支持也從1 MB提高到16 MB。除了上述這些特點外,80286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功能,這就是它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兩種工作方式。我們已經知道8088是16位內核,但外總線卻是8位的;而80286則是純16位的處理器,也就是說它的外總線也是16位的。英特爾在設計這款處理器時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即80286必須兼容以前在8088處理器上跑的程序。於是,英特爾讓處理器採用實模式使80286像8088那樣工作,這樣,原來在8088上積累的大量的應用都可以在80286上繼續運行。與此同時,英特爾還設立了保護模式以便更好地發揮80286自身的優勢。
    這種兼容以前處理器的做法,成為英特爾開發新處理器是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法則,即使是在重大的產品推出時也是這樣,比如說,取代16位80286的32位處理器的386,即使是採用了全新指令體系的64位安騰處理器也依然為32位應用提供了模擬運行環境。這種向前兼容的策略等到敘述完IBM的PS/2後,還會進一步討論。
    回過頭來看,儘管PC/AT是一個十分成功的產品,AT的體系結構也成為PC行業的標準而主導了PC產業達十年之久,但那些PC兼容機廠商自然也不會放棄這樣一個賺錢的好機會,紛紛仿效起來。

阻擊對手卻阻礙自己
    面對兼容機廠商的蠶食,IBM做出了一個重大但卻是錯誤的決定,即開發專有體系的個人電腦——PS/2。PC/2採用的系統總線叫微通道總線,受IBM的專利保護,而IBM正是希望靠著專利阻礙兼容機廠商的腳步。除此之外,IBM還想出了另一個貌似聰明的辦法,包攬了英特爾生產的286處理器,讓兼容機廠商得不到286處理器;希望通過這種釜底抽薪的方法,讓兼容機廠商「斷糧」。此外,IBM還希望通過與微軟聯合研製專用的OS/2來阻擊兼容機廠商。
     IBM的這種做法逼著兼容機廠商只得另謀他途。但是,IBM忽略了PC產業,確切地說是半導體工業的發展規律,即摩爾於1964年提出的摩爾定律所指明的,不斷推出性能更高的產品是半導體工業始終追求的首要目標。然而,在IBM試圖在80286上阻擊競爭對手時。英特爾新一代32位處理器386早已問世。
    事實上,英特爾在386市場上也曾落後於自己的競爭對手,摩託羅拉已經搶先推出了32位處理器68000。而此時,英特爾的存儲器業務,也受到來自日本廠商強有力的競爭。英特爾別無選擇,於是夜以繼日地加速自己32位處理器386的研發。

向32位推進
    1985年10月,英特爾發布了第一款32位處理器—主頻16 MHz的386DX386。386含有27.5萬隻電晶體,最初採用1.5 澱工藝製造,後來提高到1 澱工藝。主頻也從最初的16 MHz提高到33 MHz。為了遵從向前兼容的原則,386設有3種工作模式:實模式、保護模式和32位模式;前兩者分別兼容8088、80286上的應用,而32位模式是為真正發揮386性能而設定的。英特爾根據在8088處理器上取得的經驗,又於1988年推出了外總線為16位的簡化版386SX,以便廠商利用現有的16位半導體器件搭建新一代的PC。
    英特爾高級級副總裁虞有澄博士在《開創數位化未來》中介紹,英特爾曾多次向自己最大的主顧IBM推薦386處理器,卻屢屢遭拒。IBM之所以不願採用386,原因在於IBM擔心386會對其大型機帶來衝擊。而作為小公司的康柏,無論是總裁康尼恩還是技術經理都與英特爾關係密切,當386還在開發過程中,康柏已經開始為386設計新的電腦。
    1986年9月,康柏推出了第一臺基於386處理器的個人電腦——COMPAQDeskpro。康柏憑藉386的優勢,1992年向世界發動價格戰,一躍成為PC市場的新霸主。
    這是PC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它標誌開放性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從此,再也沒有哪家PC廠商能對或者敢對開放性提出挑戰。開放性降低了PC市場的門檻,從而為PC市場帶來了公平與競爭,PC產業因之而受益。
反觀IBM,它沒有認識到人們對PC性能的強烈需求。在386已經問世後,還在性能相比處於劣勢的80286上構築防線,並且還因想斷兼容機廠商的「糧」而背上了幾十萬片80286的包袱。這種事例,國內也不是沒有,比如說長虹曾經耗費巨資,囤積顯像管;最終一蹶不振。
    談到開放性,英特爾從第一個處理器4004開始,就堅持開放性。道理很簡單,半導體廠商靠的是以量取勝,越是通用的產品,用途也就越廣,銷量也才可能越大;而銷量大才可能把巨額的半導體投資分攤下去並在短時期內盈利。這也就是諾伊斯要求4004做成通用產品的理由。前面說過,英特爾在286中加入實模式,其實也應視為一種開放,即向286之前的應用開放,在保護了用戶原有的大量應用的前提下,這些用戶很快就會過渡為新產品的用戶。再有,儘管微軟的Windows平臺是英特爾處理器上主流平臺,但英特爾依然支持Linux和Unix,這是由於半導體市場固有的以量取勝的規律所決定的。
    在386DX推出的同一年,英特爾壯士斷腕般地宣布,放棄半導體隨機存儲器業務。這一決策基於這樣一個事實:1983年只佔英特爾20%投資的處理器業務,卻為英特爾帶來了40%的營業額,貢獻了幾乎100%的利潤;而佔用了英特爾大部分投資的存儲器業務,幾乎沒有為英特爾帶來任何利潤。
從此英特爾把主要資源投入到處理器業務上。

CISC與RISC的較量
    在推出486處理器之前,英特爾的產品都是基於複雜指令集計算機體系(CISC)。顧名思義,CISC的指令集相對龐大而複雜,它通過大量的指令來替代軟體功能,執行一條指令大都超過一個時鐘周期。而1985年誕生於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精簡指令級計算機體系(RISC),與CISC正好相反,它的指令整齊劃一,執行時間都是單周期;而且,RISC體系簡化了處理器的設計。
     RISC一經推出,便得到了不少廠商的追捧,比如說,Sun、IBM、MIPS都在開發自己的RISC處理器。這些廠商對RISC的青睞,給CISC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就連當時微軟的首席技術官也對RISC讚揚有加。
此時,英特爾也面臨著兩難的局面,CISC是否真的像RISC鼓吹者所說的那樣前途暗淡?如果選擇了RISC,那麼,英特爾將喪失在CISC上經營多年的龐大的用戶群。對於英特爾來說,繼續用CISC還是轉向RISC,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
    英特爾的選擇是兩條腿走路,CISC和RISC都做。於是,在英特爾內部有了基於CISC的486處理器和基於RISC的860處理器兩個開發團隊。這種做法消除了決策風險,唯一的代價就是資源的投入。
    1988年底,860處理器問世。第二年4月,英特爾又推出了486處理器。虞博士在回顧這番經歷時認為,英特爾同時投資兩種不同類型的處理器是值得的。它讓英特爾成為業界唯一一家同時對CISC和RISC都有透徹了解的公司,同時,486處理器在設計上也吸取了RISC的優點。
    應該說英特爾在CISC與RISC之間第一次遲疑,也是最後一次遲疑。事實上,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RISC又向英特爾發動了一場攻勢,這就是由IBM、摩託羅拉和Apple組成的PowerPC聯盟。而此時的英特爾已經沒有了遲疑,它要做的只是繼續專注於自己的處理器研發。而PowerPC聯盟最終以IBM和摩託羅拉的分道揚鑣而告解體。
    從486開始,英特爾陸續推出了奔騰ā⒈繼訕II、奔騰ㄉII和奔騰? 4,這些產品都是基於CISC。

從486到奔騰
    作為英特爾32位處理器的第二代產品,486處理器較之386處理器在性能和功能上有了很大的進步。486處理器第一次將高速緩存(Cache)引入,使得處理器可以直接訪問那些存在Cache上使用率最高的數據,而以往處理器通常都是在內存中訪問這些數據,Cache的引入顯著地提高了處理器的性能。
     486處理器也是首次將浮點運算單元集成到晶片上的處理器。此前,英特爾是通過一片名為協處理器的獨立晶片來實現浮點運算功能,比如說,與80286相匹配的協處理器叫80287,386時有80387。浮點運算單元的集成,既降低了主板成本,又簡化了PC系統的設計。
    對於英特爾來說,486也是它首次介入晶片組領域。顧名思義,晶片組是2-3片晶片構成,是處理器與外部交換信息的橋梁。英特爾通過晶片組,將性能更為優異PCI總線引入486系統上,從而結束了始自IBMPC/AT的ISA總線,在個人電腦系統總線上長達10餘年的主導地位。
     事實上,486處理器對英特爾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在1993年。這一年,英特爾憑藉486處理器一舉超過NEC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廠商。從存儲器敗給日本廠商,到8年後用處理器戰勝所有的日本廠商,其中的滋味只有英特爾最清楚。
486處理器是個十分成功的產品,它的性能是8088處理器的50倍。由於486電腦大多用於辦公與文字處理,且486電腦的性能表現很好,以至於不少人認為486電腦已經足夠,更高性能的個人電腦實屬多餘。
     但是作為半導體廠商的英特爾是不會就此罷休的,因為摩爾定律在左右著英特爾的行為。
    英特爾是在1990年初開始了新一代處理器P5的研發。P5中最大的技術突破就是採用了超標量技術。超標量技術能使處理器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執行兩條指令,而RISC也只是每個時鐘周期執行一條指令。因此,超標量技術給P5帶來了性能上明顯的進步。
     在P5開發工作完成後,接著就將是產品的正式命名。按照英特爾以往的命名慣例,P5應該順理成章地被稱之為586。然而,英特爾卻沒有這樣做,原因很簡單,以數字對處理器進行命名,其名稱不受法律保護。
     說到這兒,應該提一下英特爾的老對手AMD公司。AMD的創始人桑德斯在仙童半導體時就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銷售人員,並且得到諾伊斯的器重。AMD是以第二供應商的角色進入處理器領域。所謂第二供應商就是當時的系統廠商為了保證半導體器件的供應,要求有兩家或更多的半導體廠商提供同一種產品,以免當主要供應商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時,出現斷貨。
    當IBM選擇英特爾的8088作為IBMPC的處理器後,AMD和TI也就成了8088處理器的第二供應商,獲得英特爾授權,生產8088處理器。到了386推出後,英特爾不再容忍這種情況的繼續,AMD於是採用反向工程的方法,造出了自己的386兼容處理器AM386。之後,還有AM486。由於數字不受法律保護,英特爾拿AMD也沒有辦法。因此,在1993年3月P5上市之際,英特爾一改以往的做法,將P5正式命名為Pentium,取其諧音,中文將其譯為奔騰。
    果然,從奔騰命名後,AMD推出的處理器均採用K加數字來命名,如K5、K6等。

浮點事件
    1994年是英特爾春風得意的一年,它憑藉486處理器登上了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商的寶座。但這一年也差點讓英特爾馬失前蹄。作為奔騰電腦的早期用戶,美國維吉尼亞州林奇堡大學數學教授託馬斯·奈斯利在用奔騰電腦進行研究時發現,奔騰處理器在執行某個特定的浮點運算時出現錯誤。
    他在打電話詢問英特爾有關人員,但卻沒有得到滿意答覆後,一氣之下,將這個問題在網絡上公布。事實上,英特爾的技術人員早在數月前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英特爾認為,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約每做90億次除法運算才會出現一次,換句話說,相當於每27000年才出現一次。但是,稍有數學知識的人便會看出,這是一個概率問題,即這一次既可能出現在第一次使用計算機時,也可能出現在第27000年之後,兩者出現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如果用戶從事著金融等應用,而問題在時間上出現的比較靠前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奔騰浮點錯誤在網上公開後,引得CNN要來英特爾採訪。直到這時,英特爾才認識到事態的嚴重。在眾多媒體關注此事的同時,IBM又在12月宣布,停止奔騰電腦的付運。IBM此舉迫使英特爾痛下決心——回收所有有缺陷的奔騰處理器。英特爾為此付出了4.75億美元的巨額代價。
    4.75億美元的付出,為英特爾挽回了信譽,並最終增強了用戶對英特爾產品質量的信心。這對於始自1989年的品牌推廣計劃Intelinside也是一個很大的推進。
    葛魯夫在所著《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提出了戰略轉折點的觀點。戰略轉折點說的是企業通常是從成立到發展再到衰退過程中,會有幾個關鍵的時刻,如果企業把握住了,那麼,這個企業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把握不住,那麼就會一蹶不振;這樣的點就叫戰略轉折點。
    奔騰浮點事件無疑是英特爾的一個戰略轉折點。同樣,英特爾在80年代毅然放棄存儲器業務也應被視為一個戰略轉折點。

高能奔騰
    奔騰處理器的誕生,將英特爾架構處理器的水平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但英特爾依舊只是活躍在個人電腦市場,這是因為英特爾還無法提供能支持多處理器的處理器和晶片組,二者正是高性能工作站和伺服器所必需的。
1991年,當英特爾在波特蘭的開發團隊完成了468DX2的開發後,便投入到目標市場為工作站和伺服器的P6處理器開發。負責這一研發計劃的就是帕特·基辛格。
     基辛格在英特爾內部被稱之為「神童」,他是以技術學院畢業生也就是技術工人的身份加盟英特爾的。是虞有澄頂住壓力,將他帶入286處理器的研發隊伍。基辛格憑藉勤奮和聰穎,很快就成為286處理器研發小組的重要成員。到了486處理器研發時,基辛格已經出任總設計師。基辛格還在工作之餘完成了他的大學和研究生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拿到了碩士學位。前面提到的諾伊斯、摩爾、葛魯夫、虞有澄、霍夫等都有博士頭銜,而基辛格在286處理器研發時不過一青工,即便到了出任486處理器總設計師,他還沒有拿到史丹福大學碩士學位;而當486處理器發布的時候,基辛格還不滿30歲。由此可以看出,基辛格的神奇,但也說明英特爾講求實際,唯才是用。還是在2000年8月,記者應英特爾邀請,參加在矽谷聖何塞市舉行的英特爾秋季開發商大會。會上,記者第一次見到基辛格,就被他演講時的機智和幽默所吸引。
    實際上,基辛格負責了1年多P6的開發後,便被調去負責英特爾視頻會議的研發項目,前面說過安迪·葛魯夫承認這是一個失敗的項目。
    這也是英特爾培養人的一個重要手段,將其放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接受鍛鍊。基辛格現為公司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負責英特爾實驗室的工作。
    P6的研發後來是在來自英特爾在以色列研究中心的達迪·費穆特所領導的。1995年11月,P6問世,取名為PentiumPro,中文名叫高能奔騰。它具有550萬個電晶體,採用0.35 澱工藝製造。「獨立雙重總線(DIB)」、動態執行等創新性技術的採用,使得高能奔騰如虎添翼。當月出版的業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微處理器報告》在《英特爾將高能奔騰提高到200 MHz——綜合性能擊敗最好的RISC》文章中寫到:高能奔騰的正式發布,使得英特爾在首次處於性能領先的位置。
    這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就像486處理器將英特爾推向頭號半導體廠商同樣重要。
    實際上,從高能奔騰開始,英特爾開始為高性能工作站和伺服器設計處理器和晶片組,這就是後來的至強系列處理器,如:奔騰ㄉI至強、奔騰ㄉII至強TMPro和現在的基於奔騰? 4內核的英特爾至強。今天,至強處理器在32位伺服器市場所向披靡。

多媒體時代
    奔騰處理器的推出,使得英特爾超脫於競爭激烈的486電腦市場,轉向利潤更加豐厚的市場,同時也將在這一市場中廝殺的AMD、TI、Cyrix和IDT甩在了身後。但自從1993年奔騰推出後,直到1997年1月,在近4年的時間裡,除了主品的提高外,英特爾依舊是在靠著奔騰處理器打天下。然而,自從新加坡創通公司在八十年代後期相繼成功地推出了音效卡(聲霸)和視頻卡(視霸),電腦的多媒體應用開始初見端倪。讀者可能還記得90年代初中期,人們通過硬體解壓縮的方式在電腦上觀看VCD;而一些軟體解壓縮的播放,由於受限於處理器的性能,圖像經常出現馬賽克。
    這些早期的多媒體應用,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隨著英特爾於1997年1月推出多能奔騰(Pentium MMXTM),一個以多媒體應用為特徵的電腦新時代來臨了。英特爾大張旗鼓地展開了對多能奔騰的宣傳,給人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廣告中身著太空衣(實際上是半導體生產時必須穿著的潔淨服)四處舞動的人們。這一成功的創意使人們把多能奔騰與尖端的宇航科技連在了一起。
    英特爾針對多媒體應用,在原有的x86指令集中添加了57條針對多媒體運算的指令,組成了MMX指令集,MMX取自英文MultiMediaeXtension,意為多媒體擴展。有了MMX指令集,多能奔騰在多媒體應用上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曾經風靡一時的硬體解壓卡逐步銷聲匿跡。
    在多能奔騰推出的同一年,英特爾推出了奔騰ㄉI,將主頻提高到300MHz,電晶體數也達到了750萬個。
    從奔騰II開始,英特爾在PC處理器業務上出現三大變化。一是英特爾對處理器市場進行了細分,針對不同的市場,英特爾推出基於同一內核的不同產品;如:筆記本用的移動奔騰? II,針對低端臺式機的賽揚處理器,針對中高端的奔騰? II處理器以及針對伺服器和高性能工作站的奔騰? II至強處理器等。二是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明顯加快,從1989年的486處理器到1993年的奔騰處理器,歷時4年;從奔騰到1997年5月的奔騰? II處理器,歷時4年;而從奔騰? II到1999年2月的奔騰? III,歷時不到2年;從奔騰? III到2000年11月的奔騰? 4,新產品的升級只用了1年半的時間。第三個特徵是工作頻率的大幅提高,從1981年第一臺IBMPC的4.77MHz到2000年2月突破1GHz大關,其間經歷了19年;而從1GHz到2001年8月英特爾在秋季英特爾開發商大會上宣布推出2GHz奔騰? 4,其間只用了1年半的時間。
    這期間還有一項重要的變化。這就是英特爾與微軟聯手推出了《PC97系統設計參加了新聞發布會。會上陳偉錠掩飾不住的興高採烈與李金水謙謙君子般的表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的確,英特爾在Alpha這件事上撿了不止一個便宜。1998年在康柏收購DEC時,從康柏手中買下Alpha處理器的生產線。這一回,英特爾的便宜可撿大了:首先,康柏向英特爾轉讓包括微處理器設計工具、內存、交換互連、對稱多處理、編譯器和代碼技術;再有,康柏將有數百名Alpha處理器工程師、編譯器專家和支持人員加入英特爾。第三,康柏承諾轉向安騰,使得原有康柏的Alpha處理器、IBM的Power處理器、Sun的UltraSparc與安騰四方對峙的格局,在康柏化敵為友後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安騰的競爭對手從3個減為2個。
    很多人關心安騰家族何時才能從收購的Alpha處理器上獲益。記者2001年11月在對容志誠採訪時問了這個問題。榮博士回答說,設計一個全新體系結構的處理器約需3年的時間,儘管英特爾只給出了安騰處理器家族前三代的產品藍圖,實際上,英特爾在安騰晶片上已經在研發6??7代的產品,從時間上看則延續到2007年。Alpha處理器的優點可能要到3??4年後才會體現出來。
    2002年2月,英特爾公司透露,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四代產品Montecito和第五代產品Chivano將採用Alpha架構的設計理念,這也許就是2001年6月英特爾購買Alpha的真正原因。這兩款處理器將分別於2004年和2005年投放市場。

相關焦點

  • 四、我國優質鋼絲產品發展歷程
    法爾勝泓昇集團承接了法爾勝-貝卡爾特在特種鋼絲上的兩家之長,形成了產能10萬噸,銷量7萬噸的規模。粗規格琴鋼絲系列產品性能優越,基本可以替代進口。     寶鋼集團南通線材製品有限公司傳承和延續了二鋼歷史,是我國線材製品領域中的骨幹企業。
  • 中國芯暗流湧動,龍芯、飛騰他們都在走什麼樣的路?
    在此之前的產品,基本上談不上自主智慧財產權,就更談不上安全可控。另外,對兆芯和宏芯來說,還存在另一些風險:對於宏芯而言,IBM對宏芯的技術扶持是受限制的!POWER 8最有價值的浮點運算方面的技術是不對宏芯開放的。
  • 十三年專「芯」致志,敏芯股份實現MEMS晶片中國造!
    隨著5G技術和物聯網的發展,MEMS 產品已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醫療電子等領域。目前使用敏芯股份產品的品牌有華為、傳音、小米、百度、阿里巴巴、聯想、 索尼、LG、樂心醫療、九安醫療等。公司與中芯國際、華潤上華和華天科技等行業內主要的晶圓製造廠商和封裝廠商均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此外,公司正在自建部分封裝生產線。
  • 武漢敏芯半導體發布25G PIN PD和4*25G PIN PD Array產品
    導讀:武漢敏芯半導體發布首款25G單模單路接收探測器晶片P2565-I0-002-00及4路陣列晶片P2565-IA-002-00,該產品可應用於5G前傳光模塊以及數據中心市場100G CWDM4光模塊。
  • 迦美信芯倪文海:紮根芯行業30餘載,一直做射頻的「頑固派」
    在此背景下,張通社推出《創芯》欄目,希望通過採訪國內晶片領域相關企業,了解到他們的成長曆程和發展現狀,以窺中國晶片產業發展一隅,尋找到國產替代下的那縷曙光。本欄目將在張通社網站、張通社和張江頭條微信公眾號,以及張通社自媒體渠道同步推出,非常感謝湧鏵投資對本欄目的大力支持!
  • 藥物的「藥」路歷程
    當患者以不同的方式服下藥物後,藥物需要經歷漫長而複雜的吸收、代謝歷程,才能在機體內發揮作用並被排洩。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巨大而有序的工廠,藥物進入人體這個大工廠後,需要經過一道道井然有序的工序,才能發揮效果。
  • 寫在敏芯腰斬之時
    敏芯是國產MEMS的技術之光,國產替代+品類拓展雙輪驅動敏芯自主研發的 MEMS 傳感器產品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消費電子產品,同時也逐漸在汽車和醫療等領域擴大應用,目前已使用公司產品的品牌包括華為、傳音、小米、百度、阿里巴巴、聯想、索尼、LG、九安醫療、樂心醫療等。
  • 移動電源電芯拆解:鋰聚合物好過18650?(圖)
    移動電源電芯真假難辨  移動電源產品種類繁多,琳琅滿目的樣式和產品介紹讓人難以做出選擇。選擇移動電源首先要看的當然是安全性,決定移動電源安全性的最大因素在於其內部使用的是何種電芯,一個劣質的電芯很有可能會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爆炸危險,嚴重影響著用戶們的人身安全。
  • 中芯國際: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關於2020年第五次臨時股東大會的...
    中芯國際: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關於2020年第五次臨時股東大會的法律意見書 時間:2020年12月15日 23:05:52&nbsp中財網 原標題:中芯國際: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關於2020年第五次臨時股東大會的法律意見書
  • 星雲互聯與宸芯科技聯合打造全棧式V2X軟硬體量產解決方案
    日前,專注車路協同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北京星雲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雲互聯),與聚焦信息通信集成電路領域SoC晶片和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宸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宸芯科技」)籤訂合作協議。
  • 【產能】中芯國際:訂單飽滿,產能接近滿載,暫未看到明顯轉單現象
    1.中芯國際:訂單飽滿,產能接近滿載,暫未看到明顯轉單現象2.芯旺微電子榮獲「第五屆鈴軒獎前瞻類集成電路優秀獎」3.(校對/零叄)2.芯旺微電子榮獲「第五屆鈴軒獎前瞻類集成電路優秀獎」11月26日,2020中國汽車供應鏈峰會暨第五屆鈴軒獎盛典在武漢舉行
  • 金宏氣體:公司高純氧化亞氮、超純氨產品通過中芯國際稽核認證
    金宏氣體:公司高純氧化亞氮、超純氨產品通過中芯國際稽核認證 2020-12-21 09:42:01 來源:資本邦
  •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正式上市,打造MEMS全產業鏈國產化平臺
    根據IHSMarkit的數據統計,敏芯股份MEMS麥克風2016年出貨量全球排名第六,2017年全球排名第五,2018年全球排名第四。十三年專「芯」致志,「護城河」極深作為國內MEMS領域的明星企業,敏芯股份的成長過程其實並不容易。
  • 科創板半導體晶片領域再添黑馬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上市
    根據IHSMarkit的數據統計,敏芯股份MEMS麥克風2016年出貨量全球排名第六,2017年全球排名第五,2018年全球排名第四。十三年專」芯」致志,」護城河」極深作為國內MEMS領域的明星企業,敏芯股份的成長過程其實並不容易。
  • 歌爾股份與敏芯股份,誰在潛心做中國的MEMS晶片?
    這類事項一直都是IPO歷史的一大頑疾,屢見不鮮,而且近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而深交所上市公司歌爾股份近期的所作所為,無疑把這一話題頂到了一個新高度。左圖是一張典型的MEMS麥克風內部構造的放大圖,圖內右邊的晶片是MEMS晶片,左邊的晶片是ASIC晶片。右圖是封裝後的MEMS麥克風。MEMS傳感器裡最重要的就是MEMS晶片。MEMS晶片可以把外界的物理、化學信號轉換成電信號,而ASIC是把MEMS晶片產生的電信號進一步處理和傳輸到下一級電路。沒有MEMS晶片,MEMS傳感器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
  • 光纖耦合器的發展歷程
    光纖耦合器(Coupler)又稱分歧器(Splitter)、連接器、適配器、法蘭盤,是用於實現光信號分路/合路,或用於延長光纖鏈路的元件,屬於光被動元件領域,在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用戶迴路系統、區域網路中都會應用到。
  • 從中國色譜「芯」崛起看中國電子「芯」的希望
    作為一家致力於中國自主創新的高科技公司,納微公司創立之初,就堅持「以創新、贏尊重、得未來」的發展理念,以創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色譜芯為己任,使得關係到全社會生命健康與安全的生物製藥產業不再受制於人。做出這種選擇,與我在國外的經歷和感受有著內在關聯。
  • 斷供後的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4日發布正式公告,針對美國商務部向其供應商發出信函,對於向中芯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進行說明。
  • 武漢敏芯半導體發布用於彩光光模塊的10G CWDM全波段產品
    ICCSZ訊 近日,光晶片供應商武漢敏芯半導體發布用於5G無源波分前傳彩光光模塊的10G CWDM波長系列DFB TO-can並實現在市場上大批量出貨。該系列包含1271nm~1611nm,共18個波長通道,通道間隔20nm。該系列TO-can產品支持-20~85°C,具有低閾值,高帶寬,高輸出光功率的特點。
  • 敏芯股份:晶片能國產自主又有幾分?
    格隆匯新股研究根據已公開數據及獨家的內部評級體系,給予【敏芯股份】 的新股綜合評估分數為【6.5】,滿分為 10 分),如下圖: 敏芯股份新股評級詳解: 一、行業前景(10%)6分 隨著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新興應用領域不斷湧現,而語音交互作為智能設備接收信息和指令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