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本質是什麼?記錄萬物變化的狀態,還是大腦分辨狀態的刻度

2020-10-11 非人類研究所

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為了便於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曾經創造過許許多多的名詞,用這些名詞來標記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不過千百年來,一直有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困擾著很多科學家,那就是時間。可能對於一般人來說,時間並沒有什麼複雜。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個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有60秒,這些都是我們對於時間的概念。

但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時間存在於這個世間的意義是什麼?在很早以前人們對於時間就有比較抽象的理解,比如說古人劃分出來的春夏秋冬和24個節氣。根據事物的不同狀態為它命名,以此來判斷時間的變化。當時的時間或許非常簡單,只有晝夜之分,只有陰陽之別。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這樣的時間概念已經很難滿足於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想要搞清楚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就必須明白時間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分為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地球上大部分宗教,更加注重主觀存在。比如說佛教中經常講到,一切有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世界上所有東西其實都是不存在,我們能看到的一切都是心裡念想所幻化出來的。

簡而言之一句話,當你閉上眼的時候,整個世界也就不復存在。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理解世界明顯是不正確。因為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客觀存在,並不會依據人的主觀情緒而發生改變,比如說不管你閉不閉眼整個世界的運轉依舊會進行。

因此科學上認為時間是完全客觀存在,即便是它如同我們的感情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不管人如何改變,都不能夠改變時間的流向。我們不能夠通過科學的力量來演化時間的流逝,也不能夠通過自身的作為來改變時間的方向。

有人認為時間只是一種簡單的度量單位,度量的就是所有事物變化的狀態。因此對於時間的理解就是現在和過去,比如說此時此刻這朵花是開著的,但一天之後這朵花就處於凋零狀態。一朵花綻放時的狀態和凋零時的狀態,對於人的大腦來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但這樣的景象又實實在在出現在同一個事物上。

因此時間只不過是用來度量事物變化給人大腦所產生狀態的度量單位,時間的本質就是世間萬物變化的體現。為了能夠更好的記錄這種變化的狀態,因此人類才發明了時間這個概念,由此從時間當中劃分出了天小時分鐘秒等種種具體的刻度單位。然而這種客觀存在事物的本質,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又是以什麼樣的力量推動,這些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也許只有人類了解了整個宇宙的真諦,才能夠窺探時間的冰山一角。

相關焦點

  • 時間從未流逝,變化的只是空間和物質的關係狀態
    在時間標尺上按照微積分的思維,可以無限細分為無數瞬間的時間點或是刻度點,時間就是概念中存在的一把標尺,從未改變和流逝,變化的只是空間和物質的關係狀態,是空間和物質在不同刻度點的各種瞬間狀態而已。這裡所指的空間是宇宙維度內的空間,包括整體和無限細分的各種範圍空間。這裡的物質指的是宇宙範圍內的全部物質,大至各種天體,小到量子,以及基本粒子所構建的各種物體。
  • 物演通論:為什麼說一個「演」字,道出萬物變化的本質?
    在這部大作中,他著重的探討了「萬物」的存在以及變化,用哲辯的方式為我們講解「萬物」的存在狀態,並揭開了其變化的本質。王東嶽先生講課圖那麼,在王東嶽先生的眼中,「萬物」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或者說「萬物」是如何變化呢?其實在這部著作中,王東嶽用一個「演」字,其實已經道出了「萬物」變化的本質。為什麼如此說呢?
  • 根據五行配幹支,來理解萬物的時間和狀態:旺相休囚死與十二長生
    一、萬物時間與狀態的表徵五行的狀態與十二長生建立萬物時間與狀態的關係模型。在古代曆法中用天幹紀年,用地支紀月,因此可以理解為天幹地支表示時間的軸線。地支配以五行生剋的狀態(旺、相、休、囚、死)可以每個月的萬物狀態;進而天幹地支同時配五行,推演出五行寄生十二長生(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最終表述了萬物產生、發展、衰敗消亡的整個狀態。地支配五行體現了單個人或事物的狀態;天幹、地支配五行體現了群體的人或事物循環生滅的過程。
  • 研究表明:大腦是在兩種狀態之間的臨界點上運作的
    電極記錄被稱為神經元雪崩的級聯活動。一組巴西物理學家對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表明大腦處於兩種運作模式之間的邊緣,處於一種不穩定但多才多藝的臨界狀態。與此同時,這些發現對這個有爭議的「批判性大腦」假說的一些原始假設提出了挑戰。
  • 高保真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揭秘了地球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科學解讀: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它們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的本質最簡單的理解,時間是用來描述變化的計量,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了。試想,如果人類不再衰老,季節不再更迭,地球不再公轉自轉,那麼時間還會存在嗎?我們還能感知到時間嗎?時間還有意義嗎?那時,你手錶上轉動的指針和跳動的字符,到底是在記錄什麼呢?
  • 怎麼理解在光速狀態下空間為零時間停止的尺縮鍾慢效應?
    要知道時間流逝的實質是以物質變化為根本依據的,因此這種理解就是完全錯誤的了,這是對時間概念完全不清楚的原因導致。在這裡,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時間是什麼。時間絕不是你看到的一分一秒一個小時或者一天,這是地球人類根據自然規律對時間進行的一個刻度劃分,以便於我們掌握時間的進度和標記。
  • 佛教與意識狀態的改變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有些人認為「自我」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實體或現象,通過正在逐漸向我們呈現本質的神經系統程序來實現。另外有人說,認知科學確證了東西方哲學家之間的爭論——所謂的「自我」並不存在。本文作者從佛教和意識研究的角度入手,分析體察了「自我」與「知覺」的深層關係。在他看來,獲得證悟的過程(冥想而導致的意識狀態變化),正是一個祛魅的過程。
  • 發呆時大腦在做什麼?大腦暗能量或能提供關於意識本質的線索
    為此,研究者需要消除對照組大腦成像圖上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大腦的基本活動,也就是始終存在的「背景」神經活動都會被消除。以這種方式得到的實驗結果很容易讓人認為,只有在執行特定任務時,大腦的「開關」才被打開,而在其他時候,大腦都處於非活躍狀態。   人們在休息或發呆時,大腦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 財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1首先,人的本質是什麼?人其實是大自然的一種映射。比如人體有365個穴位, 一年剛好365天;人體有12條經絡, 一年剛好12個月。脊椎有24節, 一年剛好24個節氣,人與大自然完全吻合。古代人所說的人體內的小周天,其實代表月球圍繞地球運轉的這一系統;人的脊椎有24節,隨著身體的循環,每一個骨節都會發生相應的感應。
  • 如何繪畫狀態機來描述業務的變化
    因為技術會反覆的問,有幾種狀態啊,怎麼轉移啊,啥時候轉移啊,什麼時候截止狀態啊,系統根據什麼條件判斷狀態啊……一、為什麼需要使用狀態機?講個親身的例子,去年我設計電商系統的訂單模塊,就犯過類似的問題。一開始參照淘寶的訂單系統,將訂單設計為待付款、已付款、已發貨、已完成,已關閉等5個狀態。上線後很快就發現有問題。
  • 不存在中間狀態
    還是與世隔絕?不與任何人交流,在這個專家眼裡,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壞人? 你們這些介紹人可以對專家說,「如果你們判斷張祥前帶來的超前科學理論是真實的,那麼,你和我每一個人的一千萬是穩穩的到手,因為這種超前科技可以劇烈的影響人類,可以引起人類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是假的,你和我只是白忙活一場,又沒有什麼損失。
  •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專注與分心之間保持平衡才達到最佳狀態
    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大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一般人肯定覺得,既然能夠保持專注,那大腦一定是緊緊瞄準了這個目標任務不放,在這段時間內絕不會去思考別的事兒。這樣想就錯了!研究感知的神經科學家現在發現: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以驚人的速度轉移焦點——每秒四次。
  • 研究發現大腦在專注與分心之間不停交替,注意力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大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一般人肯定覺得,既然能夠保持專注,那大腦一定是緊緊瞄準了這個目標任務不放,在這段時間內絕不會去思考別的事兒。研究過程研究人員通過訓練獼猴來響應提示並記錄它們的大腦活動,並據此繪製了一組腦波,描繪了不同神經學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連續的焦點流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活動環境中,通過編輯來建立對周圍環境的無縫感知。
  • 從傅立葉級數到萬物的本質
    所以,一切有形的東西,無論直線還是曲線還是彎角,都可以看作為無數正弦函數的集體表現,整個宇宙不過是波的運動。而波只傳播形狀,不傳播「實體」。這為舊文《論萬物的本質》增加了一些材料:論萬物的本質前陣子開全國幸福學會議,來自密西根大學的某教授,根據一個人的語音把其中的各種頻率抽取出來,據此判斷此人的情緒。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3,《Neuron》大腦「看見」不需要用「眼」,因為視覺能夠反向輸出來源:生物通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和視覺之間的關係,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當動物可以自由地自由漫遊時,大腦中用來分析圖像的主要區域之一發生了什麼。
  • 宏觀宇宙是確定的,微觀宇宙又是隨機的,宇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於世界的本質充滿困惑。尤其是量子力學的發現,使得困惑就沒有離開科學家們的大腦。量子力學是一個有趣的又特別燒腦的東西,更為諷刺的是科學家們認為最為精確的物理學本質居然是隨機的。為什麼說物理學本質是最為精確的又是最為隨機的呢?
  • 時間在宇宙誕生前就一直存在嗎?為什麼說時間掌控宇宙萬物的衰亡?
    ,宇宙萬物都逃不過時間的掌控,我們人類能以正常的生命感受到大約100年的時間流逝,我們身邊的任何物體都會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最終散落成一堆原子(如果這堆原子想要從無序的狀態轉變為有序的狀態,就需要外來能量的幹預),就連我們認為一直可以穩定存在不會發生衰變的的質子,也有可能在10^30年後衰變為更輕的次原子粒子,質子的衰變是大統一理論預言出來的,目前並沒有得到證實。
  • 光速不變的本質是什麼?是光速靜止了時間還是壓縮了空間?
    光速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似乎也說明光的傳播是通過介質傳播(光從光源發出後,就與光源無關了,只通過介質來傳播),光速的不變也似乎說明了這個介質還是個絕對靜止的東西(認為光速是相對於絕對靜止的絕對不變),這個東西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太」。於是一場尋找以太、證明以太存在的行動開始了,但是他們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 認識時間、空間的本質
    與空間相聯繫的還有時間。人們只有從分析時間、空間的本質入手,才能搞清楚引力的本質,任何饒過時間、空間的本質問題去解釋引力的企圖最終都是徒勞的。二,我們來認識時間的本質。時間是什麼?千百年來讓無數科學家和哲學家頭痛不已。這篇文章給大家一個全新的、精確的解釋。時間在物理學中是個基本但又不容易定義的概念,如果我們問一句,時間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