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為了便於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曾經創造過許許多多的名詞,用這些名詞來標記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不過千百年來,一直有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困擾著很多科學家,那就是時間。可能對於一般人來說,時間並沒有什麼複雜。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個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有60秒,這些都是我們對於時間的概念。
但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時間存在於這個世間的意義是什麼?在很早以前人們對於時間就有比較抽象的理解,比如說古人劃分出來的春夏秋冬和24個節氣。根據事物的不同狀態為它命名,以此來判斷時間的變化。當時的時間或許非常簡單,只有晝夜之分,只有陰陽之別。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這樣的時間概念已經很難滿足於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想要搞清楚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就必須明白時間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分為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地球上大部分宗教,更加注重主觀存在。比如說佛教中經常講到,一切有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世界上所有東西其實都是不存在,我們能看到的一切都是心裡念想所幻化出來的。
簡而言之一句話,當你閉上眼的時候,整個世界也就不復存在。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理解世界明顯是不正確。因為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客觀存在,並不會依據人的主觀情緒而發生改變,比如說不管你閉不閉眼整個世界的運轉依舊會進行。
因此科學上認為時間是完全客觀存在,即便是它如同我們的感情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不管人如何改變,都不能夠改變時間的流向。我們不能夠通過科學的力量來演化時間的流逝,也不能夠通過自身的作為來改變時間的方向。
有人認為時間只是一種簡單的度量單位,度量的就是所有事物變化的狀態。因此對於時間的理解就是現在和過去,比如說此時此刻這朵花是開著的,但一天之後這朵花就處於凋零狀態。一朵花綻放時的狀態和凋零時的狀態,對於人的大腦來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但這樣的景象又實實在在出現在同一個事物上。
因此時間只不過是用來度量事物變化給人大腦所產生狀態的度量單位,時間的本質就是世間萬物變化的體現。為了能夠更好的記錄這種變化的狀態,因此人類才發明了時間這個概念,由此從時間當中劃分出了天小時分鐘秒等種種具體的刻度單位。然而這種客觀存在事物的本質,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又是以什麼樣的力量推動,這些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也許只有人類了解了整個宇宙的真諦,才能夠窺探時間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