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大腦在專注與分心之間不停交替,注意力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2020-08-12 注意力訓練專家

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大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一般人肯定覺得,既然能夠保持專注,那大腦一定是緊緊瞄準了這個目標任務不放,在這段時間內絕不會去思考別的事兒。


這樣想就錯了!


研究感知的神經科學家現在發現: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以驚人的速度轉移焦點——每秒四次。



打個比方就是:你以為的大腦是一部攝影機,其實它是一部照相機,連續不斷地按下快門,組成我們看到的連貫的畫面。


事實上在每一次按快門的間隙中,大腦都分心去做了別的事,只不過它又迅速轉回了目標任務上,遠遠超過你眨眼睛的速度,因此你甚至不知道大腦分心了。


當然,如果大腦在分心時,無法回到原來的目標上,徹底被別的事情吸引力注意力,那表現出來就很明顯了。


這項關於神經系統振蕩現象和注意力的研究由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聯合開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


研究團隊

研究的總負責人、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心理學教授、薩賓·卡斯特納(Sabine Kastner),和她的同事們進行了幾項涉及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實驗。


研究過程

研究人員通過訓練獼猴來響應提示並記錄它們的大腦活動,並據此繪製了一組腦波,描繪了不同神經學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連續的焦點流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活動環境中,通過編輯來建立對周圍環境的無縫感知。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在注意力爆發的間隙,我們其實處於分心狀態,在分心期間,大腦會暫停手頭工作,檢查周圍環境,看看在注意力的主焦點之外,有沒有什麼東西可能更加重要,如果沒有,大腦會重新聚焦於你正在做的事。


薩賓·卡斯特納(Sabine Kastner)說,「我們感知周圍環境的方式似乎是連續的,但我們的發現表明,這只是主觀感受。其實我們大腦的感知會有節律性的變化」


「這些節律對應著大腦兩種不同狀態之間的交替,一種狀態是專注,另一種狀態是分心。」


那麼,大腦為什麼要讓我們經歷如此快速的注意力脈衝?研究人員認為,這相當於一種進化優勢。


這也是很好理解的,不要以為始終保持專注就是好事,在生活中,我們的大腦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快速判斷,在把控整體的大前提下完成目標任務。


舉個例子:

當孩子在上課時,聽到操場上同學們打籃球的聲音,此時大腦不可避免地會分心去關注,這是正常的生理機制。


當大腦判斷出「操場上的玩樂」對在教室上課的孩子沒有危險性、且不利於認真聽講,它就會讓注意力轉移到老師身上,繼續學習。


而當操場上有個孩子不小心把球打飛了,衝著孩子所在的窗戶飛了過來,大腦也能夠迅速做出反應,讓孩子避開。


卡斯特納還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或許對有注意力問題的人也有相當大的幫助,「正常的大腦會在專注和分心這兩個狀態之間交替,如果大腦不能在兩種注意力狀態之間保持平衡,而是陷入其中一種狀態無法自拔,就會產生注意力不足或過度專心等問題。」


繼續以上面的例子解釋:

當孩子的大腦無法在分心和專注之間合理切換,保持平衡,那麼就有可能發生這2種結果:


01孩子聽到「操場的玩樂聲」後,注意力卻無法順利轉移回課堂,就無法好好學習;


02孩子只能關注課堂,對周圍環境失去警惕,對於飛來的球也無法感知,就會被砸到。



通過今天的知識科普與分享,小競再為大家總結2個要點:


01 大腦始終在專注和分心之間快速交替,以便做到保持警惕的同時更好的完成目標任務;


02 大腦如果不能在專注和分心之間保持平衡,就會出現分心走神或過度沉迷現象。


因此,家長想要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對於大腦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學的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就是針對大腦來鍛鍊和提升的有效方法。


腦電訓練可以捕捉和監測孩子大腦活動時的腦電波,腦電波可以清楚直觀的反饋孩子的注意力狀態。


當孩子分心,且無法憑藉自己的控制將注意力轉回至任務中時,腦電訓練能夠及時給到孩子提示,幫助他們調整注意力。


根據孩子的注意力情況訓練一定周期,大腦就能養成高效的用腦狀態,能夠在專注和分心之間保持平衡、及時切換,讓孩子在學習及做事時狀態更為靈活、高效!



家長不妨留言說說,孩子平時學習和做事,容易分心嗎?分心後要多久才能回到原來的任務上?除了提醒孩子爸媽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幫助他們提升嗎?


如果大家想要確切了解提升孩子注意力的科學訓練方法和專業指導建議,在文章下或後臺留言,專家老師將免費為您提升指導!

相關焦點

  •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專注與分心之間保持平衡才達到最佳狀態
    研究結果研究發現,在注意力爆發的間隙,我們其實處於分心狀態,在分心期間,大腦會暫停手頭工作,檢查周圍環境,看看在注意力的主焦點之外,有沒有什麼東西可能更加重要,如果沒有,大腦會重新聚焦於你正在做的事。其實我們大腦的感知會有節律性的變化」「這些節律對應著大腦兩種不同狀態之間的交替,一種狀態是專注,另一種狀態是分心。」那麼,大腦為什麼要讓我們經歷如此快速的注意力脈衝?研究人員認為,這相當於一種進化優勢。
  • Neuron:我們的大腦為什麼在快速不停的轉換注意力?
    但研究感知的神經科學家現在發現: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以驚人的速度轉移焦點-每秒四次。集中注意力需要我們的大腦做出平衡舉措:對可能需要更高優先級的活動的進行聚焦。為了做到這一點,感知似乎表現得像一部老式電影,不斷地從一幀到另一幀跳動,比眨眼之間更快。
  • 正念|呼吸之間,專注內觀,心念極簡
    生活中遇到棘手之事時,也能適當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專注當下。慢慢地,開始將正念介紹給身邊的朋友,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01—為何正念我們生活在忙碌和喧囂的世界,承擔著來自家庭和工作的責任。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計劃、截止期、考核、業績評估,還有對過往經歷的諸多遺憾,人類的心念正是如此,喜歡於預演未來,或重演過去。
  • 哈佛大學:孩子分心是本能,培養專注力的3個技巧,建議父母收藏
    專注力又叫「注意力」,是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當然專注力同樣也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能力,若是孩子沒有專注力,那麼上課溜號、寫作業三心二意等等都會經常發生。而專注力並非天生的,而是和3-6歲大腦發育高峰期時的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科學實驗發現:孩子分心是本能反應!「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哈佛大學曾經對學校裡的學生做過一個著名的專注力實驗——「看不見的大猩猩」。
  • 「夜讀」總是沒辦法專注,怎麼辦?
    研究發現,在我們一天中醒著的時間裡,大約有50%左右的時間在「胡思亂想」(也就是激活 DMN)。其他時間裡,我們則不斷地把注意力在不同的任務間切換,不斷地激活 TPN,並轉換目標。所以,對大腦來說,保持 DMN 才是一種正常的狀態,而「集中注意力」是一種異常。甚至,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當我們專注在一項任務上時,「走神」也是常態,「完全不走神」才是異常。
  • α波的狀態,你的頭腦的最佳狀態
    科學工作者多年來從事腦波的研究,分析數人的腦波,其結果能在此斬釘截鐵地說的,是我們的頭腦在保持最佳狀態,將能力做最大限度的發揮時,腦波所呈現的是處於阿法爾波(以下稱為α波)的狀態。  那麼,何謂α波?相信很多從不管看了多少書仍不知所云吧!我希望藉此從最基本的觀念開始談起。
  • 腦科學:大腦將專注於注意力來獲得特定的刺激
    事實上這就是腦科學研究的事實,當大腦特別關注某個特定的刺激物注意力時,特定刺激物的詳細信息將被大腦記憶並保留,而情緒刺激則更受大腦關注。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記得考得是好是壞呢。腦科學研究的事實對學習也有相應的啟示,家長們不妨理解這一特點,幫助孩子在學習中專注於注意力。
  • 孩子做事懶散不專注,家長要巧用「閾限法」,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3、 活動過於密集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都希望將來得出人頭地,不停地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學習班等等,其實讓孩子接觸過多東西反而效果會變差,導致了專注力變弱,家長要學會給孩子減壓,不給孩子過多負擔,孩子的專注力才有機會提升。
  • 人類大腦為什麼不能三心二意?科學家發現,大腦迫切需要注意力
    但是,最近幾年,藉助先進的科技,科學家們在大腦的研究中,發現了許多獨特的現象,例如,我們很難一心一意,而且非常需要注意力的幫助但科學家們說,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大腦顯示出不知名的一面,它不僅難以同時注意到許多事物,而且很容易在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出錯。
  • 研究表明:大腦是在兩種狀態之間的臨界點上運作的
    一組巴西物理學家對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表明大腦處於兩種運作模式之間的邊緣,處於一種不穩定但多才多藝的臨界狀態。與此同時,這些發現對這個有爭議的「批判性大腦」假說的一些原始假設提出了挑戰。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 來源:煎蛋 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
  • 為何孩子玩遊戲很專注,寫作業就各種不集中?要從注意力類型入手
    只要是誇張可愛、生動形象,孩子的注意力就能一下被抓住,因為大腦會對突然的、表現生動的事件或人物產生強烈的刺激。大腦突觸會形成印象,並持續釋放腦電波:注意它,注意它……從而保持專注。這就是注意力的集中點,這個點影響著孩子研究事物的深度,得出結論的層次。研究表明,即便成人專注工作時被突然中斷,再次復工也需要多花費50%的時間,工作效率下降。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研究揭示了丘腦底核在序列工作記憶中的調節作用,以及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與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關係,提示下調丘腦底核的激活和上調丘腦底核與紋狀體之間的功能連接可能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序列工作記憶的潛在策略。
  • 盛世•HSP大腦高感照相記憶課程開啟你智慧的鑰匙!
    松果體的位置在中腦和大腦半球之間(間腦),大部份被大腦兩側半球所遮蓋,只有在腦的腹側面才能觀察到松果體的一部分。松果體是重要的感覺整合機構,不僅是除嗅覺外一切感覺衝動傳向大腦皮層的轉換站。松果體在維持和調節意識狀態、警覺性、注意力方面也起重要作用。而且在情緒聯想、特殊形式的激醒和運動整合中樞有著密切關係。
  • PTSD患者情緒不足/情緒過度調節狀態交替的相互抑制模型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的注意力偏向和症狀似乎表現出兩種相反的趨勢。然而,他們對立的注意力偏向和症狀是否是由常見的神經機制引起尚不明晰。
  • 專家觀點|楊志博士:從腦科學視角來看孩子的注意力
    當然,現在腦科學研究發展是比較快的,已經可以有一些技術幫助我們去定量化地評估一個孩子注意的品質了,包括他對注意的控制能力,專注在一個內容上的時間,還有他注意的強度等等,這些品質都是可以被測量的。如果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首先我們要把他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做一個分型,一般來說有兩種類型,注意缺陷型和多動衝動型。
  • 《有序》:4個方法重新組織你自己的大腦,提升你的注意力
    作者說,注意力的結構像一個蹺蹺板,這個蹺蹺板的兩端,是兩種狀態。一種叫專注狀態,也就是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貫注只做一件事的狀態。比如寫作、畫畫、唱歌的時候,大腦都處在專注狀態裡。蹺蹺板的另一端,叫神遊狀態,也叫白日夢狀態,也就是我們放空自己,對外界的信息視而不見。比如你發現一本書已經讀了好幾頁,卻一個字也沒看進去;在高速公路上開了很長一段路,卻突然發現自己不知身處何地。
  • 注意力不集中?很有可能是ADD/ADHD的症狀,要小心了
    ADD: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就是注意缺陷障礙,最主要的症狀是頻繁地、不自覺地走神。但這並不是說ADD患者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他們只是不能決定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和場合。在某種程度上,還可能比普通人更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做到高度的專注。由於環境、教育等因素,注意力缺陷障礙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兩者光從字面就能看出大概。
  • 聚光燈效應:魔術師教你如何控制用戶的注意力
    如果必須分分秒秒去注意每一項刺激,大腦將會在一納秒之內被「燒壞」。我們需要一臺能讓所有事情都縮小的超級計算機才能完成那樣的任務,而這種計算機目前還只存在於人類的想像中。根據一位神經科學家的說法:「如果要處理周遭的所有信息,我們的大腦必須變得比一棟大樓還大,甚至這都不足以應付。」
  • 漫威之父斯坦.李的大腦教練:教你培養超強記憶力,開啟無限人生
    對此,奎克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建議:1)一次只做一件事:有研究表明,我們的每一次分心,都要浪費超過20分鐘的時間。要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就要減少自己分心的次數。一心一用,讓自己專注於手頭的任務,而不要去考慮其他任何事情。2)整理所處的環境,保持乾淨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