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大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一般人肯定覺得,既然能夠保持專注,那大腦一定是緊緊瞄準了這個目標任務不放,在這段時間內絕不會去思考別的事兒。
這樣想就錯了!
研究感知的神經科學家現在發現: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以驚人的速度轉移焦點——每秒四次。
打個比方就是:你以為的大腦是一部攝影機,其實它是一部照相機,連續不斷地按下快門,組成我們看到的連貫的畫面。
事實上在每一次按快門的間隙中,大腦都分心去做了別的事,只不過它又迅速轉回了目標任務上,遠遠超過你眨眼睛的速度,因此你甚至不知道大腦分心了。
當然,如果大腦在分心時,無法回到原來的目標上,徹底被別的事情吸引力注意力,那表現出來就很明顯了。
這項關於神經系統振蕩現象和注意力的研究由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聯合開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
研究團隊
研究的總負責人、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心理學教授、薩賓·卡斯特納(Sabine Kastner),和她的同事們進行了幾項涉及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實驗。
研究過程
研究人員通過訓練獼猴來響應提示並記錄它們的大腦活動,並據此繪製了一組腦波,描繪了不同神經學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連續的焦點流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活動環境中,通過編輯來建立對周圍環境的無縫感知。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在注意力爆發的間隙,我們其實處於分心狀態,在分心期間,大腦會暫停手頭工作,檢查周圍環境,看看在注意力的主焦點之外,有沒有什麼東西可能更加重要,如果沒有,大腦會重新聚焦於你正在做的事。
薩賓·卡斯特納(Sabine Kastner)說,「我們感知周圍環境的方式似乎是連續的,但我們的發現表明,這只是主觀感受。其實我們大腦的感知會有節律性的變化」
「這些節律對應著大腦兩種不同狀態之間的交替,一種狀態是專注,另一種狀態是分心。」
那麼,大腦為什麼要讓我們經歷如此快速的注意力脈衝?研究人員認為,這相當於一種進化優勢。
這也是很好理解的,不要以為始終保持專注就是好事,在生活中,我們的大腦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快速判斷,在把控整體的大前提下完成目標任務。
舉個例子:
當孩子在上課時,聽到操場上同學們打籃球的聲音,此時大腦不可避免地會分心去關注,這是正常的生理機制。
當大腦判斷出「操場上的玩樂」對在教室上課的孩子沒有危險性、且不利於認真聽講,它就會讓注意力轉移到老師身上,繼續學習。
而當操場上有個孩子不小心把球打飛了,衝著孩子所在的窗戶飛了過來,大腦也能夠迅速做出反應,讓孩子避開。
卡斯特納還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或許對有注意力問題的人也有相當大的幫助,「正常的大腦會在專注和分心這兩個狀態之間交替,如果大腦不能在兩種注意力狀態之間保持平衡,而是陷入其中一種狀態無法自拔,就會產生注意力不足或過度專心等問題。」
繼續以上面的例子解釋:
當孩子的大腦無法在分心和專注之間合理切換,保持平衡,那麼就有可能發生這2種結果:
01孩子聽到「操場的玩樂聲」後,注意力卻無法順利轉移回課堂,就無法好好學習;
02孩子只能關注課堂,對周圍環境失去警惕,對於飛來的球也無法感知,就會被砸到。
通過今天的知識科普與分享,小競再為大家總結2個要點:
01 大腦始終在專注和分心之間快速交替,以便做到保持警惕的同時更好的完成目標任務;
02 大腦如果不能在專注和分心之間保持平衡,就會出現分心走神或過度沉迷現象。
因此,家長想要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對於大腦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學的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就是針對大腦來鍛鍊和提升的有效方法。
腦電訓練可以捕捉和監測孩子大腦活動時的腦電波,腦電波可以清楚直觀的反饋孩子的注意力狀態。
當孩子分心,且無法憑藉自己的控制將注意力轉回至任務中時,腦電訓練能夠及時給到孩子提示,幫助他們調整注意力。
根據孩子的注意力情況訓練一定周期,大腦就能養成高效的用腦狀態,能夠在專注和分心之間保持平衡、及時切換,讓孩子在學習及做事時狀態更為靈活、高效!
家長不妨留言說說,孩子平時學習和做事,容易分心嗎?分心後要多久才能回到原來的任務上?除了提醒孩子爸媽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幫助他們提升嗎?
如果大家想要確切了解提升孩子注意力的科學訓練方法和專業指導建議,在文章下或後臺留言,專家老師將免費為您提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