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個朋友和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她家孩子4歲多,每次玩遊戲都特別專注,她從身邊走過孩子都不予理會。
有次孩子在玩新買的磁力玩具,她叫孩子吃晚飯,孩子都好像沒聽見一樣,好幾次惹得她發脾氣。
但當她帶著孩子做思維訓練題的時候,不是玩玩畫筆,就是挖挖鼻子,要不就趴在桌子上。很顯然,學習時他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
朋友很著急,嚴肅地和孩子說:「你就玩有能耐,學習就不專注,以後你能成績好嗎?」孩子好像聽懂了,扔下畫筆,更不願意學習了。
朋友糾結了好久,為何孩子玩遊戲很專注,一寫作業就各種不集中?按家長的話說,就是跟孩子一提學習,他就像吃藥一般痛苦。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注意力的特徵、類型入手。
0101孩子的注意力特徵
1)對情感豐富、情緒豐滿的事印象更深
現在的玩具、遊戲資料包也好,老師的課堂也罷,都講究生動性。
只要是誇張可愛、生動形象,孩子的注意力就能一下被抓住,因為大腦會對突然的、表現生動的事件或人物產生強烈的刺激。
大腦突觸會形成印象,並持續釋放腦電波:注意它,注意它……從而保持專注。
2)對幽默有趣的事物更喜歡
孩子喜歡模仿有趣的語言,好玩的動作,因此,當眼前的人或事足以逗笑孩子的時候,他自然就會記住並效仿。
比如孩子記英文單詞不好記,但只要加上幽默有趣的動畫,就能記得很牢固。
孩子的大腦3歲前可塑性特別強,只要是反覆練習的事物,都能儲存在大腦裡。
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把不經常被刺激的,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漸漸去掉,留下自己覺得重要的。
3)一次只能做一件重要的事
孩子完成一個手工時,不能同時整理手邊其他的工作,畫畫時不能同時背英文單詞。
這就是注意力的集中點,這個點影響著孩子研究事物的深度,得出結論的層次。
研究表明,即便成人專注工作時被突然中斷,再次復工也需要多花費50%的時間,工作效率下降。
孩子也一樣,當我們打斷他正在專注做的事,孩子會再次重組邏輯思維,這個過程也往往讓他不耐煩、叛逆。
其實,注意力真沒有想像那麼簡單,它也分不同種類。
0202注意力的類型
無意注意:這是注意力的初級形式,是孩子對於外界刺激最原始的應激反應,無意志力也沒有預定的目標,只是會不由自主地對一定的事物產生的注意。
比如電視上的廣告,閃頻很快,孩子自然而然被吸引;一個新的電子玩具、點讀筆發出的響聲,也會讓孩子產生無意注意。
這時孩子是沒有思考的,沒有調動自己意志力,可能就維持幾分鐘或者一瞬間。
有意注意:它是注意力的高級形式,孩子對外界事物有預先目的,且產生了主動注意的行為,有必要時還需調動意志力堅持。
有意注意是一個過程,比如先用好玩的外形聲音吸引孩子,當孩子熟練掌握了玩具的玩法,就會積累玩玩具的經驗,對動手操作玩具感興趣,這個動手能力的培養就是有意注意。
孩子要調動學習力、意志力堅持去做,是花費了心思的。
有意後注意:它是有意注意的高級形式,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注意,簡言之就是熟能生巧,不用特意調動意志力就可以實現。
比如:最開始使用鍵盤需要用眼睛瞄,後來打字多了,開始具備盲打能力。
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更熟練主動的注意,能讓效率提升得更快,讓精力消耗更少。
因此,想讓孩子專注學習,就要先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有意注意,再升華到有以後注意。
0303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有意注意
在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之前,家長要知道影響有意注意的條件。
活動目的性注意力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當孩子注意一個事物時,就會抑制與此事物無關的信息。
比如專注地做一道題,孩子就只對做對這道題集中注意力,而忽略解題的過程和積累運算經驗。
因此,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舉一反三,不能每次做完題就不管了。
培養間接興趣孩子對聽課本身不感興趣,必須通過聽課學習——學到知識——再解決問題產生成就感——感興趣。
學習儀式合理組織活動,一邊學一邊寫,和老師互動,這樣才會豐富又有趣。
排除外界幹擾比如環境安靜,手機靜音等。
因此,家長要做到給孩子細化目標,以清晰的目標為導向安排學習內容。
制定的學習計劃可以具體到每一個學科,每一個學習單元,每個單元裡的每一個章節,每個章節裡的每一個重點。
通過完成每一個階段性目標,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該放的地方,不會好高騖遠,或者被之後的學習分散注意力。
同時,家長也應該有計劃地引導孩子養成將周圍信息劃分為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能力。比如做應用題時,找到這個題目中的重要信息,集中注意力解決重要信息,才可以順利解答。
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要開始鍛鍊孩子理清已知條件,找到和答案有關聯的重要信息。
不僅如此,還要注意避免一些花裡胡哨的環境幹擾,比如華而不實的文具、畫筆等等,還有看起來很像樣的學習工具。
實際上,當你把這些搬進孩子的書桌,你會發現,大部分時間孩子都在研究它們,根本沒時間學習。
因此,這類東西只要簡單大方就好,實用且符合孩子的個性就是最佳的了。
0404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有意後注意
簡單說,就是將日常學習變為習慣,產生肌肉記憶,在大腦中形成慣性。
第一步:設置懸念
我記得有位媽媽經常和孩子玩這樣的遊戲,她起頭編故事,以疑問的方式結尾,讓孩子大膽發揮想像力編完。
久而久之,她就發現,孩子編故事時很認真很專注,就像作家一般,把媽媽編的故事都寫了出來,時不時翻閱,也慢慢產生成就感。
類似的方式都可以用,比如畫畫只畫一半,剩下的讓孩子完成,並講出思路。
這無疑是在讓思考變成習慣,慢慢將學習變成一件有意後注意的事。
第二步:給孩子更高的挑戰
讓寫作業變成一種闖關模式,每完成一項就解鎖一個新技能。
比如把作業題分成了3份,每份固定15分鐘左右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項就跟一句:男子漢,要不要挑戰更難的?
這時孩子的專注力是挑戰,自然而然接受了以後的題目,沒有壓力且充滿樂趣。
這裡要注意的是,可以嘗試獎勵式教育,但注重精神鼓勵更重要,別讓學習的性質變了。
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歡寫作業,不集中注意力,那就讓他自己承擔後果,帶著沒寫完的作業去學校,但家長要提前和老師打招呼、做好配合。
第三步:熟練化、系統化
經常帶著孩子溫故知新,如果孩子學的某項本領不經常去複習,也是會忘的。短時記憶不斷被強化,就會形成長期記憶,改造孩子的行為。
因此,如果孩子寫作業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是這個內容沒掌握或者已經忘了。
這時先別急著批評孩子,不妨慢下來,和孩子再複習一次加深印象,讓專注力慢慢回到基礎問題上來。
總之,孩子的注意力神奇而不神秘,只要家長掌握了規律,自然就會明白孩子為什麼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方法,耐心引導,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