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論:為什麼說一個「演」字,道出萬物變化的本質?

2021-01-11 問過藍天

眾所周知,《物演通論》是王東嶽先生的大作。

在這部大作中,他著重的探討了「萬物」的存在以及變化,用哲辯的方式為我們講解「萬物」的存在狀態,並揭開了其變化的本質。

王東嶽先生講課圖

那麼,在王東嶽先生的眼中,「萬物」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或者說「萬物」是如何變化呢?

其實在這部著作中,王東嶽用一個「演」字,其實已經道出了「萬物」變化的本質。

為什麼如此說呢?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即:

一、「演」這一說法,就是沒有開始與最初

對於「萬物」本質的論述,最著名的人物是達爾文,在《萬物起源》中,他提出「生物」的發展規律是物競天擇,即一切生物通過物競的廝殺之後,才得以留存下來,並與新的物種一直「物競」下雲,因為自然界選擇並存留最具生命優勢的物種,所以,「生物」變化的本質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道家萬物演化圖

但是,從萬物伊始,我們也發現很強大的生物,如恐龍、獅子、老虎等,都在逐漸消亡了,這又如何解釋呢?

《萬物起源》並沒有給出答案。

所以,「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並不一定是「萬物」變化的本質或者規律。

而王東嶽先生提出「萬物」的變化,在於一個「演」字,所謂「演」,也就是一直在演化的意思,沒有開始或最初,一切「萬物」的存在,皆是由各種條件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而形成的產物,這就很接近於佛教中所講的「空」這一概念,即「萬物」沒有開始。

萬物演化臆想圖

二、「演」這一說法,不僅沒有開始,而且也沒有結束與終結

在王東嶽先生看來,「萬物」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或終結,即不生不滅。

所以,無論是產生還是滅亡,都不過是「萬物」的一種狀態而已,而不是「萬物」的本質。

換句話說,「萬物」的本質,其實就在於「演」。

因此,王東嶽先生才把這部著作稱為《物演通論》,而不是萬物起源或萬物生滅史之類,為什麼?因為起源或生滅本身並不是「萬物」的本質,而只能代表「萬物」存在的一種狀態。

道家萬物演化圖

所以,唯有「演」這個字,才能夠道出「萬物」的本質。

三、「演」這一說法,強調的是變化,即無時不刻的變化,超越了存在本身

「演」這一說法,強調的是變化,正如中國古代的《易經》一樣,強調的是變易、變化,而不住於事物的某一種狀態。

因為萬事萬物之中,唯有「變化」才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即無論是事物還是生物,都是一直處於遷流變化之中,從未停息,也永遠不會停息,這就是「萬物」的本質。

星辰演化圖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講「萬物」的本質,事實上,「演」這一個字已經講完了,當然,這也是王東嶽先生在《物演通論》中強調「演」這一概念的真正原因。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物演通論》

相關焦點

  • 淺評王東嶽的《物演通論》
    如果你對繽紛複雜的世界思緒混亂,如果你對人類社會找不到美感,那麼請讀《物演通論》。第一,物演通論的大概內容為什麼叫《物演通論》,因為他講的是宇宙存在的演化進程,而物質是演化的載體。《物演通論》也是在物演的序列裡邊,他的前一個物種是《進化論》和《道德經》,然後加上西方哲學的思辨能力,最後把哲學上「存在」問題給交代清楚,他跳出了西方人的思維怪圈,回答了西方人至今不能回答的存在的證明。
  • 《物演通論》
    而《物演通論》就是將既往哲學、生物學、社會學、甚至博物學,以當代大信息量為基準,重新整頓翻新,建立一個歷史從未有過的思維高度而且為未來提供全新的基礎理論的一本哲學大作.可以說,如果你真正研究讀懂了物演通論這本書,你完全可以俯視西方的一切哲學書,看懂任何哲學書再也沒有任何難度.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解決了以往那些認識論、精神論的問題?
  • 如何才能讀懂王東嶽的《物演通論》這本書?
    要想讀懂王東嶽的《物演通論》首先我們得知道《物演通論》是一本哲學書不是科學書。科學是討論具體問題的,哲學是討論宇宙終極問題的。其次必須要對此前的哲人所討論的問題有所了解。第三此書只是對「遞弱代償原理」的證明證明僅指純邏輯證明。
  • 難懂的《物演通論》
    宇宙演運即造成物類衰變,生物進化就導致種系殘弱,文明前行則促進入寰危機;精神增益是載體趨弱的反比變量,信息擴張是物演分化的邊際效應,知識拓展是背離本真的天然尺度;社會結構是自然實體結構的一脈延伸,文明現象是生物智質代償的後續惡果,歷史進步是人類自取禍殃的必由之路。
  • 超級社群主網際網路日誌:物演通論
    最早接觸物演通論是混沌大學推薦,那個時候聽東嶽老師課程,被先生淵博的知識折服,真乃天人,先生說:《物演通論》正是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和西方哲學思辨的結合。這本書告訴我們,在宇宙進化過程中,越原始,越低級的物質或物種存制度越高,越高級,越進化的物質或物種,存在度反而越低。
  • 如何閱讀物演通論
    下面是我對如何閱讀物演通論的一些看法。我從2012年開始研究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到如今也有好幾年了。先生曾講,讀書=與作者對話。為什麼說讀書的本質是對話呢?從表面上來看,我們讀書,讀的是文字,文字的本質是什麼?文字的本質=語言的延伸=思想的延伸所以我們讀書讀的是思想。
  • 《物演通論》所謂的遞弱代償根本解釋不了人類文明
    王東嶽《物演通論》所講的核心思無非是:西學是對國學的解釋。遞弱代償無非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包裝,引入進化論加以混雜而成的另類。解決不了任問題,最多是給那些沒時間讀書,不願讀書的人普及一下哲學名詞與一些原理,沒有什麼創新,故弄玄虛而矣。
  • 知乎網友懟王東嶽《物演通論》,我就不服
    雖然沒有看王東嶽前輩的《物演通論》,百科了一下這本書和相關資料。知乎上「眼尖」的網友評論:劉德華第一梯隊的大神水平果然是高啊。另一位網友:不知道他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80年代前普裡戈金一伙人的遠平衡熱力學比他這個應該深刻多了。更有甚者,貶其為民科或民哲。很高興看到你們這幫師爹炮轟真正的哲學家,沒有爭議就沒有未來。
  • 封殺王東嶽,禁讀《物演通論》?「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礎理論?
    封殺王東嶽,禁讀《物演通論》?「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礎理論?這兩句針鋒相對的話是不是很令人驚悚?聽我細細道來。我先在一個論壇看到一個很驚悚的標題:封殺王東嶽,禁讀《物演通論》。忍不住拜讀了一下。說的內容大致如下。
  • 困擾西方哲學幾百年的康德二律背反被王東嶽的物演通論消解
    再比如說有些事物是單一的,比如說石頭、水等都是相對單一,簡單的組成,但是又發現人類、其他動物的組成又極度的複雜,那麼為什麼有些單一,有些卻這麼複雜,如果知道的進化論的人,可能會說人類是從其他單細胞進化而來,但是生命之前呢?卻無法再往前推了.
  • 一文看懂物演通論中的「辯證邏輯」
    但重點是辯證邏輯為什麼至今仍能在大部分的人類生產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產生巨大影響,而且這種較為原始的早期邏輯形式為什麼能作為上億人的基本邏輯形式? 本篇文章就用一個宏觀演化的維度解讀辯證邏輯。
  • 《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嶽:中國文化絕不產生科學
    為什麼科學和哲學領域的集大成者,基本都出現在西方?王東嶽先生說,因為中國的具象思維,產生不了建立在抽象基礎上的科學和哲學。文字的具象與抽象源起,導致東西方思維的巨大差異。演講者|王東嶽(哲學家,《物演通論》作者)東西方文明從起點上看來差別極小,一個是純粹的農業文明,一個是半農業半工商業文明。可是就像兩支箭,在它們射出的起點上雖然夾角很小,可是等到飛向遠方兩者的距離就會變得極大。兩種文明的生存結構一旦形成,文明內在的規定性就會逼迫著它朝一個既定方向運行。
  • 六小齡童演「玉皇大帝」:終於輪到我了
    》中六小齡童飾玉皇大帝   石敢當是源於泰山的一個傳說,在全國各地,都能見到人們用「泰山石敢當」來壓邪鎮宅。記者楊潔發自泰安   「泰山石敢當」究竟為何物   「石敢當」三個字最早可追溯於兩漢,兩漢時期的《急就篇》寫道:「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 演蟲子演巴蛇就是不演人?安悅溪好不容易演個人類,卻被觀眾嫌棄
    演蟲子演巴蛇就是不演人?安悅溪好不容易演個人類,卻被觀眾嫌棄文/小豬佩奇很多的女演員在職業生涯規劃中都有著不同的選擇,有人一直是反派專業戶,有認一直是傻白甜的形象。當然,也有一些人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會試演差別比較大的角色。比如說孫儷,當時拍完《甄嬛傳》又拍《羋月傳》的時候就有一點點的後悔,因為這兩個題材是很接近了,並沒有什麼突破。不過,看慣了這些女明星變換角色,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一個有趣的小花,她出道至今,成名的角色都不是人,也特別不喜歡演人,她就是安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