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野生動物 華人日漸覺醒
2月20日,在加拿大大溫哥華地區三個主要華裔聚居的城市中,溫哥華市府積極推動的禁翅行動,由於華裔的反對而被暫緩推進。但目前,人們對魚翅的食用已經使鯊魚瀕於滅絕,因此,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加入到了保護鯊魚等野生動物的行動中。
保護野生動物在行動
2012年5月,一批海外華人發起了名為「與獅同行」的非洲野生動物保護與生態自然環境考察騎行之旅,他們騎摩託車從南非開普敦一直到肯亞,希望此舉能引起公眾關注,最終喚起人們對非洲野生動物棲居地的關注與保護。
為保護鯊魚和黑熊等瀕危野生動物,北美和歐洲的多個華人組織曾在2011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上,聯合發起全球華人地球日活動。華人團體旗幟鮮明地向「魚翅」說「不」。
另外,據報導,華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從1980年就開始了保護老虎的倡議和行動。
在海外華人的各項動物保護團體的行動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世界各地都出現了一些野生動物保護華人「明星」。
2011年11月,印度尼西亞華裔蔡亞光因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與瀕危動物方面做出傑出貢獻而獲得印尼總統蘇西洛所頒發的「保護環境建設獎」。
2000年10月10日,旅英華人全莉女士在英國倫敦發起成立了第一個致力於保護華南虎及其他大型貓科動物的國際組織——「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
而在肯亞,很多人都知道一個名叫星巴的中國小夥子。他從2005年起便在非洲從事獅子、花豹等大型貓科動物研究、保護和救援工作,還主導創建了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成為為數不多的在非洲建立非政府組織的中國人。
觀念轉變是重中之重
專家分析指出,有些華人仍然沒有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有足夠的重視,主要歸因於一些錯誤的傳統觀念的影響。
一方面,在藥食同源的傳統觀念下,中國民間傳說對當代華人產生了一些誤導。如中醫中有虎骨「溫腎補陽、強筋健骨、填精益髓、通筋活絡」的說法。然而,事實上,虎骨的成分與其他哺乳動物的骨骼沒有實質的區別。
另外,一些野生動物製作的菜餚在華人飲食文化中早已成為尊貴的象徵。2011年春節,在美國華文媒體評出的「最貴年夜飯」中,都有與魚翅有關的美味,原汁燉鮑翅、木瓜魚翅、上湯魚翅餃都備受追捧,甚至有人認為「無翅不成宴」。
但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魚翅的營養價值並不高。相反,由於鯊魚魚翅中的水銀和其他重金屬成分還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腎臟、生殖系統等。
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呼籲道,野生動物是珍貴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轉變觀念是重中之重。另外,一些國家如南非等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有較為嚴格的法律條例,海外華人還需要熟悉當地相關法律規定。
2012年2月,美國舊金山灣區眾議員方文忠和胡夫曼宣布,他們將在州議會提出法案,禁止加州食用或銷售魚翅,以保護鯊魚和海洋生態。兩人強調,保護環境比享用美食更加重要,希望這一提案能夠對當地人的觀念有所影響。
攜手創建美麗地球
今天之世界正面臨著發展、環境、能源、大氣和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海外華人組織一直在思考華人如何以身作則、迎接挑戰。如今,急速發展的全球貿易、旅遊、留學、消費、科技和傳媒正在把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日益聯繫在一起,但同時它也使得全球華人日益面臨共同的環境挑戰。
有鑑於此,在美的華人組織曾鄭重倡議,世界各地的華人與團體通過紀念地球日等來建立一個共同的平臺、共同的網絡、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信念。
正如星巴說,保護非洲的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不僅是非洲人的責任,也是全體世界公民的責任。他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像自己一樣,為保護野生動物、自然環境等全人類共同的事業走到一起,攜手努力創造一個更美麗的地球。
一名義大利人在目睹當地華人志願者的所作所為之後說道,從華人愛護動物的行動中,我們看到了華人的愛和慈善。
放眼海外,無數華人志願者正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無償地投入保護環境、拯救野生動物的事業中。在他們看來,野生動物作為人類的朋友,是自然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人類一同構成了和諧的生態環境大家園。但是在保護瀕危野生物種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攜手合作,才能為人類創建出一個更美好的生態家園。(楊 寧 雷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