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未被繼續收載其中。今年6月5日,穿山甲正式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的穿山甲被獵殺至幾近滅絕。
全球現存穿山甲有8種,其中分布於中國的野生穿山甲有3種:
1.中國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及中國臺灣、海南島,以及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北部和印支。
2.印度穿山甲(M.crassicaudata):分布於印度半島,巴基斯坦,東至孟加拉西部和中國雲南,南到斯裡蘭卡。
3.馬來穿山甲(M. javanica):分布於緬甸、泰國、印支、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及婆羅洲以及中國雲南。
中國穿山甲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國南方各省,歷史上以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湖南、臺灣為多。從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資源蘊藏量開始下降,尤其是最近 10 年遞減最為劇烈,至少減少 80%
2014年,來自世界自然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穿山甲專家組的數據顯示,穿山甲是涉及全球非法貿易最多的哺乳動物。過去 10 年,全球有 100 萬隻穿山甲被捕獲與貿易。中國每年對穿山甲的市場需求量達 30 多萬隻,藥用和食用各佔 50%。
【最可笑的地方在於——殺死這麼多穿山甲卻沒有幫助到人】
猖獗的非法捕殺是穿山甲瀕危的根本原因促使過度利用的動力是因為穿山甲具有重大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 這些價值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刺激人們去瘋狂捕殺。過度獵捕利用必然導致資源衰竭,是穿山甲資源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強大的破壞力遠遠超過了穿山甲維持自身種群結構穩定性的能力, 從而導致穿山甲種群數量迅速降低並逐漸衰退。根據本文對穿山甲藥用部位甲片的國內貿易數量、 當前國內對穿山甲的需求量,以及食用價值和食用情況的分析,認為當前每年被捕捉食用的穿山甲數量大約在100000~120000隻,略高於藥用穿山甲的需求數量(大 約80 000~100 000 只),故食用和藥用對中國穿山甲的致危所起的作用基本相當。
而中國人之所以如此熱衷將穿山甲用於食用、藥用與中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錯誤醫學觀念以及東亞地區的權貴崇拜。
將穿山甲的鱗片入藥在東亞自古有之,其肉也被視為滋補極品而受到追捧。中藥傳統方劑和古代醫書中穿山甲起主治療效的方劑就多達489個。時至今日,依舊有許多中醫學者相信穿山甲的鱗甲片和皮肉、胃、鮮血均可入藥,特別是鱗甲片,具有消腫排膿、攻堅散結、通經下乳、疏風通絡等功效 。之所以有這麼多權威學者相信穿山甲的醫用價值,在於古代的「權威」著作就是這麼認為的。《本草綱目》記載 :「穿山甲入厥陰、陽明經,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
但中醫,尤其是古代中醫迷信穿山甲的理由往往十分可笑。例如穿山甲擅長鑽地打洞,傳統中醫相信其「通」的功能。在他們看來,人類的很多疾病是因為體內血脈「淤積和不通所致」,於是穿山甲的鱗片就成為了中藥當中的「百通之神」。
【今天依舊有許多人迷信著已經過時的醫書】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這種「反智」的操作,在18世紀以前並非孤例的個案。事實上,大科學家牛頓在晚年也痴迷於鍊金術。許多人還聲稱發明一種藥膏:將藥塗抹在造成創傷的刀劍上,傷口就會痊癒。現代醫學屬於科學,而科學需要反覆實驗。這種反覆實驗,並不單單指代研究室裡的實驗,也指質疑精神。近現代的科學家們無論成績如何,無一例外地敢於挑戰權威。赫赫有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就是一場經典的科學實證挑戰傳統權威的故事。(註:比薩斜塔實驗由伽利略的學生維維安尼記錄,其確切內容有爭議。但不可否認其表達的就是科學精神。)
而18世紀前的人,之所以顯得如此「反智」,蓋因其認知結構中,近現代的科學實證精神並未完全成型。對於他們來說還許多東西處於「盡信書」的階段,即相信早先的研究,相信先賢的「智慧結晶」,這本身是一種經驗主義做法,與科學精神背道相馳。知名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因此將牛頓稱之為「最後一個魔法師」。
【牛頓的時代,正好處於認知結構更新的時間段,他本人介於二者之間】
按理來說,只要是現代人,都不應該相信這種論述。可是,東亞大陸對「權威」的迷信,堪稱根深蒂固。許多人將《千金要方》或者《本草綱目》奉為聖典,將孫思邈、張仲景等人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所有吸納進中醫體系的先進技術,只能被用於證明權威的正確。比如在2001年,浙江的中西醫結合雜誌就刊登《穿山甲煎液誘導》,用現代科技證明穿山甲的醫用價值。在穿山甲被開除藥典後,我們再回顧它,自然會覺得不對。可21世紀,人們還在堅持古老的傳說,用18世紀以前的經驗主義科學,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在 2008 年,吳詩寶教授在調查中發現,廣州的一些高檔酒樓裡在明目張胆地售賣穿山甲,價格高達1600~2000元 /千克,一隻穿山甲的肉就能夠賣到2萬元以上。考慮到10年前的平均收入水平,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吃不喝不租房一整年的淨收入,可能才堪堪買得起一隻穿山甲。
【與河豚一樣,味道屬於次要,心態才是關鍵】
其實這個價格完全屬於虛高,就和魚翅一樣,完全是人為炒高。它的原理也很簡單——上行下效,算是現代版本的楚王好細腰。其邏輯也不難理解,價格貴+獵奇讓有錢人出於某種心態去食用穿山甲。許多人因高淨值人群食用穿山甲,也去食用穿山甲,讓自己感覺自己像進入了上流社會。結果導致穿山甲的價格進一步提高,如此惡性循環,導致百害無一利的穿山甲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穿山甲的悲劇並非孤例。江豚的肉並不好吃,而且還帶有輕微的毒性。即便是這樣,也無法阻止人們食用的獵奇心理,依然有人偷獵江豚。馮永峰曾經在烏魯木齊的菜市場上,看到了以每 500克80元的價格出售江豚肉的情景。
事實上,這種出於獵奇心態食用野味的行為,會導致環境被嚴重破壞。穿山甲的最大實用價值不是它的肉和鱗片,重要的是其在保護森林和堤壩、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有著巨大作用,有「森林衛士」之稱的它們擅長通過鑽洞直搗白蟻的洞穴,穿山甲的胃一天最大限度能夠裝得下500 克的白蟻或螞蟻。一隻3-4千克的穿山甲每天能夠捕捉 300~400克的白蟻或螞蟻,按照這樣的數據推算,一片面積為 250 ~ 500 畝的森林裡,一隻穿山甲就可以保護整片森林,能夠保護這片森林的樹木免遭白蟻所害。
更別提許多野生動物自帶病毒,在這個人口流動速度極高的時代,一個人出於獵奇心態食用野味,有可能造成一場全球範圍的大瘟疫。或許這也是今年國家藥典委員會的那些專家將穿山甲鱗片逐出中藥典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