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評論員 張英
在最新出版的2020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差距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穿山甲的鱗片在我國古代可以做中藥材,使其成了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而現代西醫表示,穿山甲的鱗片只是角質化的皮膚附屬物而已,它的成分和人類的指甲毛髮沒有本質區別。(6月10日 江南時報)
李時珍曾在其中醫著作《本草綱目》中記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之乳長流。」在中醫理論中,穿山甲的鱗片功能之一便是用來給哺乳期的女性豐富乳汁,然而現代醫學理論證明,穿山甲鱗片不過是富含角蛋白,與人類指甲、豬蹄甲的成分相似,其功效並沒有那麼神奇。
中醫賦予穿山甲的神奇功效,使得這一動物長期以來遭到大範圍捕獵,以致國內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而為了填補中藥市場的貨源,甚至有人從國外走私穿山甲,取其鱗片用來製藥。一方面,這造成了世界範圍內穿山甲物種的災難,有數據顯示,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國內穿山甲種群數量已經下降了90%,距離滅絕只有一步之遙,同時,猖獗的走私導致全球穿山甲種群也已受到嚴重威脅,如菲律賓、馬來穿山甲已被列為極危物種。
另一方面,則加劇了錯誤的中醫理論對國人的負面影響。由於「物以稀為貴」,越是數量稀少的入藥物種,越容易被瘋狂追捧,穿山甲甚至被一些人偏執地認為對人體有奇效,可安神療傷、可壯陽等等。正是這些錯誤認知,使得盜獵、走私行為屢禁不止。
野生資源枯竭或許是此次將穿山甲從藥典中退出的原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長期被奉為「聖典」的一些存疑的中醫理論可藉此進行修正。由「經驗」到「科學」,從傳統醫學到現代醫學,發展過程中會有不少糾錯的機會,將傳統醫學中的錯誤和不足進行修正,也是使其更接近現代醫學文明的應盡之責。近些年,中、西醫之爭頗為常見,而因為「雙盲試驗」在中藥領域的欠缺,使得中醫藥備受質疑。如今,將穿山甲等品種剔除出《中國藥典》,除卻保護瀕危物種的原因,實際上也是對中藥藥材進一步規範化的體現。
藥效、科學性、人性化,竊以為這是醫學研發領域不可或缺的,藥效是為了保證人類的生命安全,科學性是為了擺脫傳統醫學理論中一些已經證明為不合理的理論對人們的影響,而人性化則體現為不僅僅是醫學對人類的關照,更是對整個世界的關照,如果為了人類的健康而犧牲一個物種,那麼這也是遠離文明的做法,不符合醫學的初衷。
不再將穿山甲入藥,無疑是中醫的一大進步,且在新冠疫情的現實語境下,禁止食用、藥用穿山甲這種攜帶高致病病毒的野生動物,也是現實所需。細化管理瀕危物種、為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法律支持、降低病毒傳播風險,這既是是包括中醫、西醫在內的醫學界的共識和責任,也應是全社會的共識和責任。
[責編:吳岱霞]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