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環境中以氫為食的生物

2020-12-24 新都教育



在一些黑暗的生態系統中,光照的缺乏使得光合作用無法進行。在那樣的環境中,生命是由化學能維持的。化學合成的作用與光合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很類似,只是化學合成過程不需要光的參與。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希望能夠更好地理解來自地球的化學營養物質,是如何為化學合成的生物圈提供燃料的。


最近,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從世界各地被冰雪覆蓋的棲息地收集到的數據,對微生物在冰蓋和冰川之下的生存有了新的見解。他們也認識到這些生物在延續在冰河時代的生命,甚至是在其他星球上那些荒涼環境中延續生命時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近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兩個地方採集到的沉積物樣本,一個來自加拿大亞伯塔的羅伯森冰川,另一個來自於冰島的Kotlujokull冰川,並研究了水和微生物是如何與冰川下的基巖相互作用的。


在談起這一研究的靈感來源時,論文的作者Eric Boyd介紹說,一直以來,他們都在這樣的冰下環境中發現了由氫氣支持的生物的存在。起初他們無法理解,因為他們想像不出冰川下的氫氣是從哪裡來的。


後來他們發現,通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過程,冰川下面富含矽的基巖會被上面重重的冰層磨成微小的礦物顆粒,當這些礦物顆粒與冰川融水結合時,就會釋放出氫氣。而更令研究人員興奮的是,冰川下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將氫氣和二氧化碳結合起來,通過化學合成過程產生更多的有機物質(即生物量)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進行化學合成的微生物具體做了些什麼,研究人員將加拿大和冰島的沉積物樣本帶回實驗室中,培養了發現於沉積物中的活體生物樣本。他們想要看看,在實驗室環境中,這些生物能否繼續生長。



然而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卻面臨一個較為棘手的難點:他們感興趣的微生物是依靠氫氣生長的,這些生物大多數都是一些厭氧菌,也就是說當它們與氧氣接觸時,很有可能就會死亡。


因此在準備實驗的過程中,將樣本放入瓶中成了實驗過程中最關鍵、也是難度最大的一步。這個過程需要儘可能快地將所有氧氣排除出去,如此才能保證目標生物不會被殺死。


Kotlujokull是冰島第四大冰川,這裡有大量的微生物,它們的生命是由玄武巖基巖風化產生的氫所維持的。| 圖片來源:Eric S. Boyd


通過幾個月的觀察,研究人員不僅發現了這些生物群落在實驗室環境中的增長,同時還觀察到冰川下的基巖類型對氫氣產生的影響,而氫氣的產生又反過來影響了那些能更好地適應氫氣代謝的微生物群落的存在。


Kotlujokull冰川位於玄武巖基巖之上,而羅伯森冰川下是碳酸鹽基巖。結果顯示,採集自Kotlujokull冰川的樣本所產生的氫氣,比採集自羅伯森冰川的樣本所產生的的氫氣要多得多。


研究人員還發現,當微生物利用氫氣來生產能量的同時,它們也從會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以此來進行增殖和生長。這種「固」碳能力是氣候調節過程的一個關鍵步驟,也是這種化學合成與植物光合作用的另一個相似之處。



現如今,冰川和冰原覆蓋了全球約10%的陸地,而這個數字比過去的地球要小了一些。研究人員相信,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微生物的活動可能都對地球的氣候產生了重大影響。


據研究人員介紹,科學家們早已知道,生活在冰原或冰川下的微生物具有固碳能力,但卻從未真正了解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而新的研究工作表明,這些生物不僅可以產生自身「固定」的碳,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而且它們還不像其他大多數生物那樣需要陽光的幫助


從這一點我們能獲得什麼啟示呢?天體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可能存在於太陽系或太陽系之外的其他行星上的生命,一個評估某顆星球上是否宜居的關鍵參數就是水和能源。新的發現表明,可自我維持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通過產生氫氣而在冰冷的環境中蓬勃發展,這對於識別其他行星是否存在潛在的宜居環境是一條關鍵信息。


我們早已經發現了在其他許多星球上存在冰川的證據,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那裡是否有生命。現在,科學家們或許可以思考,在那些有著與這項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基巖類似的行星上,是否存在著生活在冰川下的微生物?新研究的作者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參考來源:

https://phys.org/news/2020-12-hydrogen-supported-life-beneath-glaciers.html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12/16/2007051117


封面圖來源:csharker / Pixabay

相關焦點

  • 有關黑暗環境中生存的8種生物
    一些動物如此適應地下洞穴,以至於它們失去了色彩和視力,同時在永恆的黑暗中獲得了奇怪的新適應。這些生物被稱為穴蟲。1、神秘的洞穴水蛭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沒有任何生物能夠完全在洞穴生態系統中生存,並認為在那裡遇到的大多數生物都是從外面遊蕩而來的。1831年,一種名叫霍根沃特病毒的甲蟲被正式描述,這一切都改變了。認識到這個蒼白、失明、長頸的食腐動物是完全適應洞穴生活的生物,這引發了洞穴生物學的開始。洞穴生態系統的研究作為其自身的科學規律。3、鱒魚
  • 深海中的黑暗生物群落——熱液生物
    研究發現,在海底深處,黑暗的海山頂部存在著深入海底的裂隙,冒著滾滾黑煙,帶來了地球內部的化學物質,其中富含硫或氮等元素,微生物通過將硫化氫等還原性物質氧化而產生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形成有機物,為熱液群落中的其他動物提供食物來源。
  • 在黑暗中吞噬生命的異常生物,恐怖的SCP-575「掠食性黑暗」!
    SCP-575 掠食性黑暗項目等級:Keter01它們通常會在陰暗的區域長久的居住,它們會吞噬動物等有機質來生長自己,SCP-575還可以調整身體密度,使用固化的部分攻擊生物,被吞噬的生物只會留下骨頭,認為其不能吸收高鈣物體。
  • 深海中不僅黑暗寒冷,還有這些奇形怪狀的生物
    現如今,人類已知的最深的海底深度大約是11千米深,它是位於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那裡的環境是絕對的黑暗,沒有一絲光亮,溫度低,只有2℃左右,尚沒有發現任何可見的生物,並不是說沒有生物,只是這個深度的生物體型都極小,甚至小到肉眼都看不見。
  • 黑暗脅迫對茶愈傷組織中黃酮生物合成的影響
    黃酮類生物合成是對茶樹至關重要的次級代謝過程。它的新陳代謝受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光線。黑暗脅迫(DS)通常在栽培期間使用,通過影響類黃酮的積累來改善茶的品質為了探索DS下黃酮類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通過在12 h光照/ 12 h黑暗周期(A)或完全黑暗(B)條件下體外培養30天,在茶愈傷組織中進行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METR)分析。
  • 黑暗環境中的3D全息投影技術
    3D全息投影技術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普及,包括舞臺的呈現,藝人的演唱會,還有很多網紅景點的視覺效果,在很多科幻大片中也應用了全息投影技術,以及利用全息投影技術打造的全景KTV、全景宴會廳,以及戶外建築所展示的全息影像,都給了我們很真實的感知和視覺震撼
  • 洪堡魷魚利用生物發光器官和變化的膚色模式在黑暗中彼此交流
    據外媒CNET報導,一項新研究指出,黑暗大海並不能阻止洪堡魷魚之間的交流。這些生物可以利用生物發光器官在視覺上互相「交流」。研究人員表示,它們可以通過改變膚色模式傳達準確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轉化為警告,例如「不要碰我的食物」等。
  • 在黑暗洞穴「潛行」的生物,它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洞穴裡!
    它為動物提供了一個安全、隱蔽、穩定、適宜的環境。甚至我們的祖先也住在山洞裡。讓我們深入迷宮般的洞穴,那裡有無盡的黑暗,也有完全不同的生命。洞穴與洞穴動物洞穴是一種天然的地下空間。根據不同動物的行為特徵,洞穴動物可分為三類:「(trogo lophiles)喜洞生物」是有時生活在洞穴中,也會從洞穴中搬出的動物。
  • 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
    光合作用被稱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科學家希望追本溯源,探究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光合生物吸收轉化太陽能的奧秘。然而,如今的地球與幾十億年前的環境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如何找到合適的研究對象成了該研究的首要問題。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存在一個「黑暗生物圈」,生物數量非常多
    所以地表的生物除了一些極端地區還沒有完全探索明白之外,基本上都已經了解了。海洋的面積佔表面面積的71%,由於科技的限制,我們現在能夠探索的區域也只有10%,雖然只有10%,但是我們卻知道海洋中的生物種類繁多,非常豐富,海洋生物遠比地表生物要神秘複雜。除了地表和海洋之外,地球上還有更豐富生命的地方嗎?
  • 體重240億噸:科學家發現「 黑暗生物圈 」,遠比人類更有統治力
    地球生物圈中,人類主宰著29%的陸地,而海洋生物則主宰著79%面積的海洋。這大概就是我們認識的世界了。但實際上,地球還存在著一個更加龐大的生物圈,就在我們腳下的地底之下。科學家們把它稱為「 黑暗生物圈 」。美國的研究團隊在海底鑽了一個3公裡的洞,發現海底深處的土壤裡依然生活著眾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核生物等。
  • iPhone8的深度感應3D掃描儀可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工作
    《華爾街日報》現已了解到,手機的深度感應掃描儀即使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也能在弱光條件下工作。《華爾街日報》在昨天下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使用臉部解鎖事物很快將成為一種慣例,因為蘋果公司將把先進的3D面部識別技術主流化,就像其先進的Touch ID傳感器已在智慧型手機上普及指紋讀取器一樣。
  • 在黑暗中0.5秒鎖定獵物,蛇是如何 「看清」的?
    在黑暗中0.5秒鎖定獵物,蛇是如何 「看清」的?
  • 《黑暗獻祭》:在黑暗聖殿中追尋光明,體驗「魂味」戰鬥
    在詭異的環境中,"陽光"被剝奪,黑暗籠罩著大部分的場景,零星的幾盞燭火成為了照亮前路的燈塔。宗教人物雕像、祭壇等元素相互配合,探索每個場景時,總能讓玩家親身感受到宗教的神秘味道。雖然《黑暗獻祭》採用了頗為簡潔的像素風,但濃鬱的暗黑風格與各種祭拜行為分別從視覺與行為兩個層面上帶來極具衝擊力的宗教氣息。
  • 馬裡亞納海溝環境怎麼樣?梅隆直言:其內有奇特生物存活
    「上天給了我們一雙漆黑的眼睛去尋找光明」,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名言,也經常將之用於文章寫作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畏懼黑暗,雖然眼睛能在黑暗中看見物體,但需要一段適應時間。試想下,你進入一個黑暗的洞穴,由於環境變化大,眼睛一時難以適應。
  • 黑暗與光明生物代碼圖文圖鑑 生物種類介紹
    《黑暗與光明下面就為大家帶來《黑暗與光明》中生物的代碼,一起來看看吧。   使用方法   小鍵盤「+」鍵開控制臺,複製黏貼這些代碼,回車就行了。   火龍   對,你們應該是最想要的吧!是不是?放出來了。
  • 極為神秘的月球隕石坑,永遠處於黑暗環境,裡面或藏著生命的密碼
    ,它不像地球,擁有濃厚的大氣層和磁場,可以隔絕太空中的各類輻射。前段時間,嫦娥四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就表明,月球表面的輻射是地球表面的200倍,由此可見,月球上的環境是多麼的極端惡劣。 這也意味著,月球上是絕對不可能有生命和水存在的,不過,近年來的很多發現,都讓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起月球,因為在月球上,也有一些特別的地方,這些地方就是月球兩極地區的隕石坑,它們永遠都處於黑暗之中,裡面暗藏玄機。
  •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二 生物晶片的原理生物晶片技術是建立在雜交測序技術基礎上的一種高效、快速的新技術。基本原理是首先準備好晶片和待檢樣品,採用原位合成法、點接觸法等方法,將大量生物分子(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組織切片、細胞等生物樣品)有序地固化於支持物(如玻璃片、矽片、聚丙烯醯胺凝膠或尼龍膜等載體)的表面,組成二維分子排列,然後與已標記的生物樣品中靶分子雜交。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神仙古菌家族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科研人員試圖描述的是大約二十億年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個重要階段——生命如何從原核生物進化成真核生物?這個階段有多麼重要呢?由於這幾種古菌都以北歐神話中的神仙命名,如邪神洛基、雷神索爾、主神奧丁、守護神海姆達爾,包括上述幾種古菌在內的整個新的古菌類群,自然就以北歐神話中的神域阿斯加德(Asgard,又譯「仙宮」)命名了,它們被統稱為阿斯加德古菌。對阿斯加德古菌的DNA分析研究顯示,它們存在真核細胞樣基因,和真核細胞親緣關係非常接近。
  • 生活在黑暗中,動物的眼睛會退化嗎?
    如果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眼睛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對於某些生物而言,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