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太介紹當年戰友
李子太的紀念章
最近幾天,東昌學院教師黃福偉發的一條朋友圈,引起了很多好友的關注。
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勝利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獎章、浙江軍區「第七軍團」英模代表會議紀念章、二十二軍第二屆英模代表會議紀念章……這些見證榮光的留存,歷經歲月風雨,依然閃閃發亮。
紀念章的主人,是黃福偉的姑爺爺——91歲的李子太。
在黃福偉的印象裡,姑爺爺一貫低調,多年來對自己的革命經歷少有提及,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那些紀念章,這帶給他和好友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
8日下午,聽說記者想了解當年那段歷史,身材高大、精神矍鑠的李子太才打開話匣子,幾個小時的採訪中,他面容平和、語調平靜,從參軍前歷經的苦難和參軍後壯懷激烈的故事,都是在這安靜的氛圍裡一一道來。
少小離家顛沛流離
參軍之前沒少受苦
1942年麥收後,魯西北大旱。
當時,即便在好年月,收成也不好,這樣一來,未來更加難料。
和許多家庭一樣,李子太一家覺得不能再坐以待斃。
於是,14歲的李子太跟著父母,帶著三個年幼的妹妹,從現在的梁水鎮安太集出發,去了濟南。
一家6口人擠在一間很小的出租屋裡,每天早起,父親和李子太出門打零工。
「給一家麵粉廠裝卸車,一袋面48斤,一次背4袋。一趟掙兩毛錢。」李子太說,往往是一天下來,掙的錢只夠買半斤玉米面。
重體力活兒,掙得又少,時間不長,一家人覺得撐不下去了。簡單變賣了點東西後,一家人去了東北。
在瀋陽(當年稱奉天),父子二人分別去了一家紡織廠和鐵工廠。
「當時,幾乎所有工廠都是日本人開的。」李子太說,工作環境和條件都很一般。
13個月之後,受形勢所迫,李子太抱著「寧當勞工不當『二鬼子』」的念頭,去了一家工廠當勞工。
「廠子裡夏天熱得受不了,冬天凍得受不了,高牆上架著電網,感覺就像是監牢。」李子太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和一位工友在一個凌晨,果斷逃離了此處。
動蕩年月,老百姓的所謂逃離,不過就是從一個「火坑」跳到另一個「火坑」。此後,李子太又去了另一家工廠謀生,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
工廠沒了,日子還得繼續。17歲的李子太開始做點小生意,此時,父親已經回到老家種地,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重任,就落在了李子太肩上。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46年麥收之前。
1946年,和周邊很多地方一樣,解放後的安太集已經開始土改,李子太一家從東北回到老家,每人平均分到3畝地。
對老百姓來說,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意味著好日子開始了。但保衛好日子,還需要一個過程。
抱著一個樸素的信念,在1947年秋天大參軍的時候,李子太光榮入伍了。
奮不顧身出生入死
崢嶸歲月平靜言說
在李子太平靜而又思路清晰的講述裡,無論是在參軍開始時的華野新兵二團,還是在之後的華野三縱8師22團一營一連,那個有名的「人民英雄連」,甚至在之後準備打金門的時候,戰鬥都是平淡無奇的轉戰、迂迴、突擊……不過,梳理李子太走過的路線,聽他那些看似平淡的經歷,還是能看出其中出生入死的艱險和奮不顧身。
漯河阻擊戰後過黃泛區,李子太感受到的是滿目黃沙。
打完開封,掩護傷員過黃河,炊事員去井上打水時與敵方夥夫相遇,才知道兩支隊伍離得這麼近,於是不免又是一場戰鬥。
解放濟南,李子太所屬連隊作為突擊連,一直衝鋒在前。
淮海戰役中,有一次遭遇敵軍飛機轟炸,李子太被炮彈擊倒的瓦礫掩埋,幸虧當時躲在了一個磨盤底下。
在淮海戰役結束前一天的一次戰鬥中,李子太等11人作為突擊隊衝在最前頭,前方碉堡內,敵軍火力太強,很快身邊就倒下5名戰友。衝到第二戰壕時,又有3名戰友在身邊倒下,李子太和剩下的兩個人,還是繼續往前衝。此戰打到天黑,第二天一早緊急轉移,他和戰友抓起窩窩頭,邊吃邊跑。
巢湖練兵後,勝利渡江,一路南下,此後,寧波休整,準備解放舟山群島。
有一次,要攻佔一個小島,一個班乘坐一艘小船,戰士們拿著鐵鍁,使勁幫著船老大往前劃,登陸之後發現電燈亮著,馬拴著,但一個人影也沒有。於是,他們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搜索。
……
這些戰鬥中的驚險,李子太講得很少。同樣,對於自己獲得的榮譽,他同樣講得很少。事實上,1947年參軍的他,1948年就入了黨,1951年作為人民英雄連代表,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浙江軍區「第七軍團」英模代表會議,並在此後,分別在上海和武漢進修。
看淡生死深藏功名
時隔多年猶記戰友
1964年,李子太以連指導員的身份轉業回到地方,在閆寺任區委委員和財貿教導員。直到1985年退休,他再沒離開閆寺。
「多年來,通過和他接觸,以及聽長輩所說,姑爺爺給我留下的就是一個異常低調的形象。」黃福偉說,老人歷經戰爭歲月,早已看淡生死,所以也就對名利毫不關心。有時試著和他談及以往的戰鬥經歷,老人總是說,這有什麼好說的。
「這麼多年,他沒跟別人提過此事,也從沒提過什麼要求。在他看來,很多戰友都在戰鬥中犧牲了,自己還活著,又有什麼要求好提呢?」黃福偉說,前一段時間退役軍人登記身份時,他向李子太提及此事,老人也是一擺手。
「那就是一些經歷而已。」面對記者,李子太說,當年自己算不上什麼戰鬥英雄,與身邊的很多英雄模範相比,也差得很遠。老人擺手說,比起那些為了解放事業犧牲的先烈,自己那些榮譽啊,就不要提了。
在記者的再三要求下,李子太才找出當年的一些紀念章,一一說明它們的來龍去脈。
往昔的光榮不想再提,但那些故人,老人都還記得很清楚。很多戰友的名字,一些戰鬥英雄的事跡,李子太都能講得很詳細。他還特意找出一些老照片,逐一介紹自己的戰友,仿佛那些年輕的面孔就在眼前,就在他的身邊。(全媒體記者 趙宗鋒 趙豔君)
來源於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