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綠色焦點】鹽鹼灘上種植夢想

2020-11-24 人民網吉林站

  5月插秧後,工作人員放鴨子進田捕蟲。
  王漢超攝

  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數千畝鹽鹼地改造的稻田已種滿三季,5月的春光中,再次開犁插秧。這片海峽兩岸(吉林)生態農業合作先行實驗區,由國臺辦、農業部批准設立。不長草的鹽鹼地真能種出好稻米?村民曾見慣了一茬又一茬開荒人鎩羽而去。可是這一次,一位臺灣大叔王淦,滿是笑容,待了一季又一季。鹽鹼灘長出的稻米被選進杭州G20國際會議,咱鹽鹼灘能長金豆子?

  

  與土結緣: 

  鹽鹼灘也是寶貴的土地資源

  一片大約百萬公頃的鹽鹼帶,橫跨在吉林西部。出長春向北,過松原向西,直到白城,13市縣,茫茫松遼大地上,沿湖泡和村屯,一片一片裸露著白鹼,從植被稀疏到寸草難生。

  在遙遠的地質年代中,這裡是古松遼大湖的核心。當東北隆起山脊,江河分出流域,大地覆滿黑土,這片鹽鹼地依然保留著滄海的遺蹟。這裡又是國際公認的黃金水稻帶,無霜期長,雨熱同步,水稻生長前期溫度高,後期晝夜溫差大,天時地利不可多得。

  曾經的鹽鹼灘是寂靜的,這裡少有生物。可現在每逢開春季節,機械犁過土地,許多鳥追著犁啄蟲,在車的前後翻飛。每到9月稻田金黃,大平原野曠天低,車開過田間,時而驚飛成群的金翅雀,時而一兩隻大鳥一翅沖天。多年前開荒過後,窪裡本就不多的青蛙絕了跡。如今稻田茂盛,別說青蛙、蚯蚓,野兔、黃鼠狼都回來了。  

  監控不分晝夜,記錄著每片分區稻穀的生長,全程上網,全部存檔,全流程追溯。這是令王淦充滿希望的農田。他多年在大陸做貿易,2014年決心開發一塊地,產自己放心的食材。自己的需求,應該是很多人的需求,他誤打誤撞,開始投身農業。

  農,一直不是人才和資本眼裡的熱門。可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行業,不被看好,無法突破,才有機會。農業是國本,王淦有不少搞農業的朋友,也知曉全世界相關的農機、農技。  

  下了決心,就去找地。找一片沒有用過化肥農藥的耕地談何容易!即使土地過關,空氣、水源又如何保證?打開中國耕地資源分布圖,他才了解國內耕地資源何等寶貴。「胡煥庸線」(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西疏東密,編者注)兩側,涇渭分明,僅長江中下遊、華北、東北才有大片耕地,其餘是草地、是山區、是荒漠。  

  王淦年屆五十,平日溫言細語,對認準的事情又偏執得要命。他從北京周邊一路向北,在松原找到了純淨的土,還有純淨的天、純淨的水。但這是一片農業專家都搖頭的鹽鹼地。偽滿時期就開發擱淺,新中國成立後修了灌渠依然無果。曾有不少人試種,有的插秧枯萎就走了,有的守到秋後絕收。哈達山水庫松江水,沿途浩蕩注入查幹湖,但這裡依然荒涼如斯。  

  在王淦眼裡,這裡種稻得天獨厚,有水可以洗鹼,寒冷的冬季避免了蟲害。理論上技術可以解決鹽鹼的問題,需要考慮的只是成本。2014年春,王淦帶著團隊開進鹽鹼地。當年改,當年種,當年收,村民大吃一驚,「沒見過這麼種地的」。為了不用除草劑,七八月間,他們一天最多動用500人手工拔草。當年,1000畝地打了12萬斤稻,畝產才110多斤。

  排除萬難:

  把鹽鹼地變成潔淨的水稻田

  土地改良之初就備受爭議。有人直截了當:「你們是騙資金的吧?」有人弦外有音:「等你們走的時候……」搞農業的人好言相勸:「沒人在這弄成過……」

  事實證明,不是人家把他們看扁了。狂風說來就來,誰也沒見過,板房都被刮離了地面,足足騰空了40釐米。鹽鹼土壤顆粒鬆散,乾旱天地面堅硬,雨後像融化的膠漿。一輛機械陷入爛泥,救援車去了,都開不出來了。由於地基化為泥潭,一場雨就讓電線桿東倒西歪。更難的是洗鹼,衝完馬上又泛起一層結晶。

  鹽鹼的成因無外乎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蒸發旺盛。如果種植得法,土地活性恢復,就能截斷地下無機鹽上升通道,就成了活地。如果放任透支,原本的農田也會鹽漬化蔓延,進入惡性循環。人們用土填,用水洗,用沙壓,但最根本的,是靠植物生生不息,種地就是「養」地,養地才能「治」地。

  村民們頭一回見識了用雷射儀種地,大地平整得賽過家裡的裝修,這樣過水才能均衡。村民用慣了農藥,如今發現害蟲自有天敵,鴨子進田,野鳥盤旋。土地劃方築渠、引水洗鹽,一切有條不紊。

  最重要的還是肥料,鹽鹼地難得有機質,需要施有機肥。王淦是個做了幾十年金融、貿易的人,如今談起哪種動物腸道短,什麼糞便蛋白高,如數家珍,笑稱「通曉糞的各種風味」。有機肥要迴避抗生素、重金屬,採用菌群發酵,以目前的技術3個小時便能成熟,施在土地裡肥力能持續2到4年。他們提出「種就是改」,改造鹽鹼最重要的就是讓土地產生肥力。

  有經驗的人判斷,這樣有機質持續投入,植物生長,根系腐熟,假以時日,鹽鹼地就能種成水稻土。頭一年起步晚,6月秧受不了土地裡的硫化氫,枯萎一個月才等來臺灣的營養液和葉面肥,竟起死回生。第二年摸熟了土地的脾性,種植面積擴展到2600畝,畝產翻了一倍。

  走向壯大:

  更遠的夢想是讓農業成為中國品牌

  過去那些想圈一片地,「投點錢,得點利」的改造模式沒有重演,一群人守住一方天地反而得到了回報。幾年來為鹽鹼灘留下鬱鬱蔥蔥的良田,植物逆境生長,反而給人更豐富的味覺。檢測證實,這裡種出的米各項指標優於有機稻的國家標準,富含17種營養元素。  

  村民相信這糧食好吃,珍惜得把掉進田裡的穀粒都小心撿回去。也相信這片糧食安全,「這麼侍弄的地,誰敢灑一滴毒進去,鐵定跟你急眼。」更相信這群人,當年,怕他們跑了,農民按天要求結算工錢,如今工錢攢幾個月,都說不急著領。  

  在王淦看來,鹽鹼地可治理,種出有機糧只是第一步,能夠控制成本才說明可行。當每畝地產千斤稻,按市場價便盈虧平衡。接下來,隨著肥力提升,有機肥的投入會下降,維護和人工的成本可以通過機械化大幅降低,1個機械工就能負責五六百畝農田。最終,每斤大米售價應控制在7元左右,才能為大眾接受。  

  一支專業的農民隊伍正在形成,連遠赴廣東、天津打工的人都回來了。李秀國來自附近的欣發村,自家幾垧地,過去只種旱田,不會種水稻。剛到這裡只會堵放水,3年來成了開機械的好手。從插秧機、收割機,到水平、翻土、施肥、耙地的機械全玩熟。夫妻倆在這裡從3月幹到9月,光算地裡的收入就有七八萬。鹽鹼田的農活幫助附近十來個村解決了就業問題,連北京的博士、企業高管等都慕名加盟。  

  鹽鹼灘見證了一個農業夢想從發芽到長大。千畝試驗田變成5350畝起步區,再到11.8萬畝核心區和百萬畝輻射範圍,海峽兩岸(吉林)生態農業合作先行實驗區在國家獲批。省裡做了道路配套,松原市提供了3500萬貼息貸款,一塊純淨的有機農業產業區域在曾經的荒灘飛快成長。

  王淦的夢想,已不再是改良一方鹽鹼地那麼簡單。「綠色生產方式」「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國家農業試驗示範區創建」……讀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他再度受到鼓舞。農業是國本,國本連著國運,農是中國人的根脈,世代相傳,中國農業挺進世界是遲早的事。他和一群專業的農民,為此不斷營建品牌,積累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4日 09 版)

(責編:實習生、王帝元)

相關焦點

  • 《蝙蝠》發布會 樸贊鬱:合作焦點是夢想實現
    《蝙蝠》是環球在韓國投資的首部影片,北美發行交給了詹姆士·沙姆斯的焦點影業,樸贊鬱還在發布會上道出了他內心很真摯的想法:「焦點影業同我喜歡和尊敬的多位導演有過合作。以前看焦點出品的電影時就曾想哪一天我的影片前面也會出現焦點的logo。這對於我就是夢想的實現。」而沙姆斯此前也通過視頻表達了對《蝙蝠》的讚賞,稱其令他聯想起希區柯克的《迷魂記》。
  • 荷蘭豆綠色種植既富民又環保
    鳳羽鎮上寺村在荷蘭豆種植中積極推廣使用順豐有機肥和綠色防控措施,使荷蘭豆種植成為既富民又環保的產業。日前正值荷蘭豆採收時節,鳳羽鎮上寺村屯戶小組楊四綱夫婦在自家的田裡忙著採摘豆莢,看著長勢良好且碩果纍纍的荷蘭豆,想著今年在烤菸地裡套種荷蘭豆帶來的收成,讓他喜笑顏開。
  • 曾經鹽鹼灘,如今生態城,濰坊濱海變化大不大?看完了文章你再說
    曾經鹽鹼灘,如今生態城,濰坊濱海變化大不大?看完了文章你再說曾經,濱海是一片植被稀少的鹽鹼地,白浪河沿岸雜草叢生,一片荒涼。記者在濱海區城市藝術中心採訪時看到,這裡有一塊非常有意思的展區,將白浪河綠化之前的照片與白浪河綠化之後的照片進在大屏幕上進行了對比,以往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都難的鹽鹼地,如今已成為延綿蔥翠,河水碧波蕩漾的風景區。
  • 種植無公害綠色蔬菜
    近年來,陽城縣大力發展現代無公害綠色蔬菜產業,採用蔬菜種植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方法,推廣運用防蟲網、粘蟲板和施用有機肥等。目前,該縣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3840畝,年產蔬菜2.675萬噸,農民年增收1.5億元。
  • 甘肅省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
    我省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記者近日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我省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指導下,持續強化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旱作農業技術在馬鈴薯產業中的集成應用,切實提高馬鈴薯標準化綠色化種植水平。
  • 人民日報國際論壇:絲綢之路經濟帶承載美好夢想
    歷史上,古絲綢之路橫貫亞洲陸上商業文化中心,因絲綢貿易而聞名,其他中國的特產,如茶葉、陶瓷等也被源源不斷地輸往中亞,甚至遠抵歐洲。它連接東西方,自古遊人、商人、僧侶、士兵在此往返穿梭。絲綢之路帶來的貿易繁榮對中國、土耳其、印度、波斯、歐洲以及阿拉伯文明發展作用重大,促進了各國間的經濟和政治交流。商品、技術經此傳遞,宗教和理念由此傳播。絲綢之路催生了「商業文化」,促進了經濟往來。
  • 甘肅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記者近日從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年來,甘肅省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指導下,持續強化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旱作農業技術在馬鈴薯產業中的集成應用,切實提高馬鈴薯標準化綠色化種植水平。
  • 路萬裡:將綠色化學從夢想變為現實
    【歸國情·創業夢】將綠色化學從夢想變為現實——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路萬裡歸國創業的故事綠色化學離大規模工業化綠色生產還有多遠?這是路萬裡在美國工作時經常思考的問題。2006年,路萬裡以雙嗎啉二乙基醚綠色製備工藝技術項目獲得了教育部首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以該項目為契機,2007年,路萬裡回國在河北廊坊創立了永清華茂生物藥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綠色化學創新研發以及在大規模工業化製備藥物和化學產品中的應用,並將雙嗎啉二乙基醚作為首個產品推出。
  • 人民日報治理者說:積蓄綠色發展的勢能
    秉持生態情懷、積蓄綠色勢能,要做好「加法」,增亮綠的底色;做好「減法」,淘汰落後產能;做好「乘法」,實現產業融合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 「中國技術成就綠色能源夢想」
    豪爾赫舉例說,中國晶科能源對太陽能面板採取了創新的「之」字形排布,在有限的土地上優化了工程設計,從而實現了競標者中最大的發電量。項目施工則由20餘家阿聯當地及外國企業共同參與,由中方派出的人員指導,高峰時大約2900人同時在現場作業。「項目不僅豐富了阿布達比能源供應,更為參與其中的當地企業提供了寶貴經驗。」
  • 鹹豐縣:馬鈴薯綠色高效種植技術送到田坎邊
    鹹豐縣:馬鈴薯綠色高效種植技術送到田坎邊龔新華供圖中新網湖北新聞1月13日電 (徐可 杜迪納 龔新華)1月12日,鹹豐縣馬鈴薯高質量暨薯+玉+X綠色高效種植模式培訓會在曲江鎮土落坪村舉行,鹹豐縣60餘家農業市場主體和村民參加。
  • 農村傳統的土豆種植方法,你知道嗎?真正綠色的產品
    導語:農村傳統的土豆種植方法,你知道嗎?真正綠色的產品土豆我們都不陌生,很多人都愛吃,不管是用來做菜,還是用來當主食,都是非常的好吃的。一道酸醋土豆絲是小吳的最愛。土豆在小吳家鄉湖南新化叫「洋芋頭」,洋芋頭也是農村人常種的一蔬菜,因為它不僅好吃,而且是種植起來也是非常的簡單好種的。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不了解土豆的種植方法,小吳為大家分享我們家鄉最古老最傳統的土豆種植方法,用這種方法種植出來的土豆是真正綠色的食品。
  • 人民日報有的放矢: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尊重自然。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界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源於自然界,必須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 盆栽咖啡樹不是夢想,只需要知道這些種植方法
    盆栽咖啡樹不是夢想,只需要知道這些種植方法喜歡喝咖啡的花友,可能比較希望自己種一顆咖啡樹,盆栽咖啡樹並不是夢想,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種植盆栽咖啡樹的種植方法,來跟小編了解一下吧。咖啡樹是比較喜歡弱酸性土壤的,其實咖啡樹對土壤要求非常嚴格,必須要田園的土和弱酸性土,三合一的土壤才能種植咖啡樹,而且在咖啡樹的生長期間,我們要給咖啡樹定時澆水,當然我們可以選擇用發了酵的淘米水,因為這樣對土壤的酸性更加的增大,對咖啡樹有良好的幫助作用,如果不用淘米水的話,也可以用自來水,但是自來水必須要經過晾曬2到3天才能進行澆水,那麼這樣咖啡樹就能生長的很好
  • 武功金豔獼猴桃驚豔中國食品安全報甄選會,藍鵲獼猴桃成會議焦點
    如:農副產品中的代表企業武功金豔獼猴桃,它驚豔中國食品安全報甄選會,成為會議焦點。為了更好地展現獼猴桃的味道,武功金豔獼猴桃負責人除了展示企業風採、種植過程、企業實力的同時,還進行了試吃環節、講解環節。
  • 中科華深農業種植|土壤綠色「彩妝」:土壤鹽漬化了怎麼辦?
    傳統蔬菜大棚經過多年種植後,土壤表面會出現一層紫紅色物質,溼度大時土壤表面會長綠苔,在土壤乾旱時,土表會生成一層白色物質,不僅影響根系生長和水分、養分的吸收,還會誘發缺素症,植株矮小生長慢,葉片小,葉色暗綠無光澤,開花結果少、瓜小、畸形瓜多、產量明顯下降。
  • 人民日報海外網: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如何高效製取氫氣等綠色能源、如何實現二氧化碳的轉化利用成為了全球科學家關注的焦點。「光催化技術」因其穩定、高效、清潔的特性,正在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這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淨化技術,其原理是基於光催化劑在光照條件下的氧化還原能力,達到淨化汙染物、物質合成和轉化等目的。其中,光催化劑性能是光催化技術的核心,該性能的高效與否,決定了催化反應的效能。
  • 2017,跟著人民日報開啟「時間哲學」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欄目從1月3日起推出「二〇一七,從時間中尋找答案」系列文章,號召大家提振「一日不為、三日不安」的責任心,激發「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學會從時間中解放自己,敢於並善於向時間要效率,在深化改革、普惠民生的道路上爭分奪秒、一路向前。
  • 江油:召開早春馬鈴薯綠色高效種植技術現場觀摩及培訓會
    新年伊始,江油市早謀劃、早安排馬鈴薯生產,按照「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品種優良化、全程機械化、綠色清潔化」的產業發展要求,集成推廣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2021年1月8日,在武都鎮陽庭壩村1組召開早春馬鈴薯綠色高效種植技術現場觀摩及培訓會,全市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馬鈴薯種植大戶等共計50餘人參加現場會。參會人員觀摩了江油市明利家庭農場種薯切塊、種薯處理、機械開廂、播種、覆土、蓋膜的早春馬鈴薯一體化栽培技術、馬鈴薯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展示,並特邀綿陽市農科院薯類研究所博士餘韓開宗現場授課。
  • 困擾全世界上千年的難題,中國人一招搞定,沙漠變綠洲不再是夢想
    其中包括一直以來困擾全世界上千年的沙漠治理難題,中國人僅僅使用了一招就搞定了,沙漠變綠洲不再是夢想。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加大,沙漠面積一直都在不斷增長,沙漠地質困擾人類歷史已有上千年時間了,根本就找不到治理沙漠的好方法,但是正是這樣一個讓人倍感頭疼的難題,竟然被中國解決了,中國人通過原始簡單的方法,成功把沙漠變成了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