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鹽鹼灘,如今生態城,濰坊濱海變化大不大?看完了文章你再說
曾經,濱海是一片植被稀少的鹽鹼地,白浪河沿岸雜草叢生,一片荒涼。濱海區樹立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把生態建設作為提升城市品質的重點來抓,多措並舉,綜合施策,把一片鹽鹼地變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溼地公園。
記者在濱海區城市藝術中心採訪時看到,這裡有一塊非常有意思的展區,將白浪河綠化之前的照片與白浪河綠化之後的照片進在大屏幕上進行了對比,以往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都難的鹽鹼地,如今已成為延綿蔥翠,河水碧波蕩漾的風景區。
濱海區地處濰坊北部沿海,白浪河貫穿南北,流入渤海,受海洋影響,土地鹽鹼化嚴重,地表淡水匱乏,兩岸缺樹少綠。在濱海生活了40多年的王燕燕提起當年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採訪中,居民王燕燕告訴記者:「咱原來這個地方是一片海灘,什麼也沒有,連顆樹也沒有,全是一塊荒草這個地方,一颳風到這個季節都是沙子。」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濱海區通過多種方式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加大投入,堅持創新引導、科技綠化,有效克服了鹽鹼地質綠化成本高難題,逐步提高綠化面積。王燕燕說:「現在這裡變化很大,有花有樹有草,然後有很多過來旅遊的。」
濱海區將生態建設放在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同步推進的軌道上,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從河道疏浚到地形塑造,從苗木栽植到養護管理,從廣場鋪裝到亮化工程,濱海區因地制宜,治水增綠,克服鹽鹼地質綠化成本高難題,打造北部沿海特有的綠化美化景觀。
農業農村局林業科副科長王雪穎告訴記者:「經過治理白浪河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已完成綠化面積1.2萬畝,蓄水能力達到3000萬立方米,形成了大開大合的北部沿海景觀,塑造了大水面,大地型,大路網,大起伏的生態格局,吸引了多種野生鳥類聚集休憩。」
從原先雜草叢生的鹽鹼荒地到如今地形錯落有致、綠植層次分明的生態景觀長廊,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只是濱海區生態綠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濱海區實施綠化全覆蓋工程,加快實施「兩河一帶」、「三邊四區」和生態溼地等重點區域綠化,由量上覆蓋向質上提升轉變,凸顯濱海特色,打造綠化亮點,打造水清地綠天藍的最優生態環境,實現「春花夏蔭秋色冬綠」的生態目標。
居民劉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家是這附近的,然後工作單位也在這附近,每天來上班的路上都會看到我們周圍的綠化環境非常的美好,我看到這個綠化環境種植的樹木的種類也很多,這個面積也非常大,每天走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上班,我的心情也是非常美好的。
農業農村局林業科副科長王雪穎:「濱海區綠化覆蓋率由過去的8.1%增長到現在的15.1%,下一步我們將緊緊紮實做好濱海區生態環境綠化提升工作,2019年全區計劃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01萬畝,其中人工綠化面積1.66萬畝,自然繁育0.35萬畝,全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淨,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