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1月17日消息(記者陳慶濱)當前,位於中新天津生態城的中新友好公園、生態城企業總部園周邊綠化等一批秋植綠化項目正在全面推進。12年前,生態城所在的大部分區域曾被稱為「綠色植物生長禁區」,每一株植物的生長都很艱難。但是多年來生態城通過「一環扣一環」的創新探索,逐漸從鹽鹼荒灘變身「生態綠洲」,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50%,累計綠化面積逾864萬平方米,公園 27 座,建成社區公園 8 座,實現了城在景中、城景相融,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花園」。
據中新天津生態城相關部門介紹,在開發建設之初,生態城就對中新合作區的土壤進行了抽樣調查。除了廢棄鹽田和被汙染水面,所有能進入的區域都被納入取樣範圍,相當於做了一次徹底的「全身體檢」。調查數據顯示,曾經的生態城,輕度鹽漬化區域佔10.46%,中度鹽漬化區域佔20.52%,重度鹽漬化區域佔63.25%,鹽土區域(比重度含鹽量更高)佔5.77%。
一般來說,中度鹽漬化的土壤就會對植物生長造成威脅,而重度以上則幾乎不能生長植物。這也是生態城被稱為「綠色植物生長禁區」的原因。隨著海潮不斷浸漬,土壤鹽分逐步積累,還會呈現「橡皮土」特徵,溼的時候粘如牛皮糖,幹的時候硬如鐵疙瘩。面對困難,生態城人拿出較勁、不妥協的勁兒,走出了「排」「隔」「填」「種」的「逐綠之路」。
「排」。結合濱海新區多年對鹽鹼地綠化的建設實踐,生態城首先確定了「淺密式暗管排鹽」的傳統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在地下鋪設排鹽管網,通過天然雨水等澆灌,讓土壤中的鹽分隨水一起通過管網排走,把鹽分「洗掉」。
「隔」。由於土壤底層的鹽鹼成分會隨著植物的蒸騰作用上升,讓已經排出的鹽分再次「回潮」,生態城又在植物的根系下設置了具有阻隔作用的石屑淋層,相當於給土壤加了「底」。針對石屑需要開山碎石、破壞環境的問題,生態城還創新技術方法嘗試採用了「兩布一膜」(兩層土工布中間夾一層薄膜)和「廢棄樹枝粉碎物」的替代技術。目前,生態城已建立了5個樹枝粉碎場,樹枝經粉碎加工後能代替石屑充當淋層使用,實現了「變廢為寶」。
「填」。此前,國內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客土回填,就是把「別人家的好土壤」搬過來。但這樣的方法也有一定弊端,比如會造成新的環境破壞、土壤運輸成本高、回填後的土壤缺少持續生命力等等。面對這些難題,生態城繼續大膽創新,開始了對土壤改良的技術攻關——通過摻拌山皮砂、有機肥、草炭土等方式,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營養成分,把本地的輕度鹽鹼土壤變成優質「客土」,回填到綠化種植區域,讓植物在自家土壤裡也能充滿生命力。
「種」。在生態城故道河公園、靜湖公園、薊運河公園、惠風溪等特色濱水景觀裡,生態城都使用了「三分之一」特色布局。三分之一優質客土回填,種植綠化景觀植物;三分之一區域篩選國槐、紫穗槐、西府海棠等20餘種耐鹽鹼的本地植物,構建原生植物群落;三分之一區域構建半鹹水溼地生態系統,種植蘆葦、鹼蓬等植物,一方面能淨化水質,同時也可以降低水質的鹽鹼指標。
生態城在鹽鹼地修復治理和城市綠化景觀方面建設經驗,也為其他沿海地區提供了借鑑參考價值。未來,生態城將持續推進城市環境生態化,進一步探索鹽鹼地技術改良和城市景觀綠化,充分借鑑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理念和技術,全面提升城市綠化景觀品質,建設具有濃鬱國際範的花園城市,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合作美麗濱海之城。
【來源:央廣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